两首绝美五言唐诗,夕阳映秋山,人迹板桥霜

点墨漫诗意 2024-02-26 11:47:22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一般来说,人们把唐代分为四个时期,就是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提起初唐诗歌,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杰”,但在他们刚刚出生的时候,王绩就已经享誉初唐诗坛了。那么,王绩又是凭借什么享誉诗坛、行走江湖的呢?首先是他迥异于主流的写作风格。当时诗坛主流作家的作品语言很华美,对仗也很工整,但内容多为奉和应制,如陪皇帝出游时,赞美御花园里的花,夸一夸好天气、好时节等。这样的诗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颜值”很高,但是欠缺内涵。王绩的诗歌,大多写喝酒、写山野,因为写得很随意,有了感想就写,所以诗中常有一股天然的野气、天然的“真”气。这和当时士大夫为取悦皇帝、应酬同僚所写的诗有很大的不同。

和他的诗歌一样,王绩的为人在初唐也是一朵奇葩。《唐才子传》记载,王绩“性简傲,好饮酒,能尽五斗,自著《五斗先生传》。弹琴,为诗,著文,高情胜气,独步当时”。王绩嗜酒如命,经常因为喝醉耽误公事,加上性情很高傲,所以不招同事待见,一生仕途不顺,三次入朝为官,三次辞官归乡。第一次出仕是在隋炀帝大业年间,做的是秘书省正字,官职不高,主要工作就是校对文字、管理典籍。后来,他被改派到地方做了扬州六合县丞,因为喝酒误事,加上性格桀骜,同事屡屡打他的“小报告”。王绩在任上很不如意,就以生病为由,辞职回家逍遥去了。唐初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王绩第二次入朝为官,待诏门下省。待诏官薪水微薄,但每日供给三升好酒。有人问王绩:“做待诏快乐吗?”王绩回答:“只有三升酒使人留恋。”当时担任侍中的陈叔达听说这件事情后,把王绩的三升酒加到一斗,时人称王绩为“斗酒学士”,后世传为美谈。后来,王绩的哥哥王凝得罪了朝中大臣,兄弟均受排挤,王绩再一次托病归隐故乡。第三次出任官职和辞官的情况与前两次大致相似。仕途的种种不顺,使王绩认识到自己的归宿在田园山野。这首《野望》就是王绩描写“山野”的代表作,诗歌语言流畅自然,在描写野望所见的自然山景中,传达了自己徘徊无依的苦闷情感。

诗的头两句“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中,“东皋”点出了“野望”的地点在东皋,可能是诗人心情不好时,常去的一个地方;“薄暮”点出了时间是在傍晚;“欲何依”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是彷徨苦闷的。古人写秋多是悲秋,正如刘禹锡在《秋词》中所写:“自古逢秋悲寂寥”。写黄昏,也少有情绪高亢之作,如李商隐在《登乐游原》中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之美也难抵黄昏之悲。王绩出游东皋的时间恰恰是秋天的黄昏,这就奠定了全诗的基调不会是轻快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秋天的傍晚,天气已经有些凉了,诗人孤身一人来到东皋,极目远眺,心中苦闷、没有着落,却没有人能来宽慰他。

在这种心境下,王绩眼中之景又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四句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放眼望去,所有树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偏照的夕阳余晖洒落在重重山岭上。牧人驱赶着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从诗人身边走过。这四句诗,形成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有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情调。而“皆”“唯”二字一出,这幅山野秋景图就蒙上了一抹寂寞的色彩,诗中说自然之景仅剩下满山林的“秋色”和“落晖”,萧瑟的气息扑面而来。“返”“归”二字,更是勾起诗人“归宿在何方”的深思,田园景色中包蕴的是难以表达的苦闷情感。

末尾两句云:“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现实中“无相识”的孤独,使得王绩只能通过高歌来缅怀伯夷、叔齐这些品格和自己一样高洁的古人。“采薇”这个典故出自《史记·伯夷列传》,说的是殷商灭亡之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的故事。王绩借用这个典故来表达自己的避世隐居之意。其实,用“采薇”这个典故在诗中抒写自己的心志,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比如当时的著名诗人嵇康在《幽愤诗》中说:“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用的就是这个意义。

总的来说,这首诗在艺术上以质朴自然见长,语言浅近而意蕴深厚。读者通过短短几句诗就进入了预设的情景,对诗人所传达的情感有了深切的体会。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从小就天资聪颖,而且认真好学,所以他不仅多才多艺,而且对于诗词尤其精通。熟悉温庭筠的都会知道,他还有一个雅号叫作“温八叉”。为什么他会得到这样一个有些奇怪的名号呢?原来,在唐代的时候,科举考试是以诗赋为考查内容的,每场考试都会限韵,要求按照官韵来作,而温庭筠才思极其敏捷,每当这时候,他就将双手互相交叉、松开再交叉,重复八次就得出了八韵,大家都非常敬佩他,所以他就得了这样一个美称。但是从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才华过人的温庭筠参加过许多次科举考试。按理说,有这样的才能、这样的反应力,是不该屡试不中的,这其实和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温庭筠不仅诗情浪漫,而且恃才不羁,经常讽刺权贵,还曾在一次考试中破坏考场纪律,所以一直都未曾取得正式的功名,自然也无法得到重用。好在当时的宰相令狐绹对他还算是比较赏识,他经常能够自由地出入宰相府。可是,他过于露才扬己,最终把令狐宰相也得罪了。据史料记载,当时的皇帝唐宣宗特别喜欢听《菩萨蛮》词,于是令狐绹就让温庭筠替他写词,秘密地进呈给皇帝,而且告诉他,这件事一定要保密,没想到,温庭筠没过多久就把这件事说出去了。还有一次,令狐绹向他请教一个典故,他张口就说了出来,还对令狐绹说:“这也不是什么生僻的典故,相公工作之余还是读点古书吧。”从此之后,令狐绹就渐渐疏远了他,故此,温庭筠在仕途上一直也没有太大的发展。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温庭筠被贬黜为隋州隋县尉,隋州即今天的随州市,位于湖北省北部。当时徐商镇守襄阳,将他征为巡官,温庭筠便从长安出发去往襄阳,这首《商山早行》便是温庭筠经过商山时所作。行经此地的温庭筠虽然祖籍山西,但因为长期住在长安,所以早已将长安当作了自己的故乡,此次远行,他的心中对长安充满了眷恋与不舍,这份去国离乡的惆怅,便借由这首诗歌款款传出。

该诗叙事简易、抒情婉转、情景相生、虚实结合,最大的特点在于通过一个“早”字来表现羁旅行役之感。诗歌正文通篇无一个“早”字,却处处可见“早”的踪迹,由此更能体现思乡之情。

诗歌的开头“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点明了自身的境遇。清晨时分,马车上的铃铛已经摇晃有声,自己即将远离故乡,心中因此充满了悲伤。“晨起”二字与“早行”相照应,“悲故乡”三个字则点明了诗歌的主题。

诗歌的三、四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为什么这两句这么有名呢?因为它只用了几个名词(意象)的叠加,没有一个关联词,没有一个形容词或者抒情的短语,便真切地描绘出了典型的清晨景致,呈现出了诗人内心的悲伤。“鸡声”初鸣,天色熹微,前夜在山中“茅店”投宿的诗人早已起身,而此时,天边还挂着明月,路上人迹稀少,木板桥上覆盖着一层寒霜。这些都是在天色初晓的时候才有的景象,虽然无一字说到旅途的劳苦,但其中的仓皇之感与远行之悲已尽在眼前。这两句常常会让我们想起元代“曲状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也都是一些名词的直接叠加,也没有任何的关联词,留下了大量的空白需要读者自己去填充,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

接下来的两句继续写眼前的景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逐渐升高,阳光正好,于是诗人看见槲叶落满了山路,枳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正明艳艳地开在驿站的土墙上。这样美好的景象让诗人不禁想起了昨夜的梦境,梦里诗人回到了故乡,就在那里的池塘中,野鸭和大雁正在水中尽情嬉戏。“杜陵”在这里代指长安,“杜陵梦”与“悲故乡”相呼应。对梦境的具体描写,使思乡之情抒发得生动而自然。

离乡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对过去的眷恋和对前途的迷茫。天色尚早,赶路的人就要开始新一天的奔波,昨夜的梦境依然清晰,只是这孤单一身仍是远行人。

0 阅读:3

点墨漫诗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