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麒元张维为遭“身份扒皮”:出身不代表对错观点之争不该设门槛

沛春娱娱 2024-06-10 22:16:40

这两天网络上针对卢麒元先生和张维为先生开扒个人信息了,甚至可能涉及到个人隐私,觉得行为有点欠妥。

首先,扒别人的身份信息或多或少会有动机或目的,诸如在一些事件中,扒别人会有一种“出身即原罪”的胁迫感,甚至处于报复心理,这并不被道德甚至法律所容允。

事实上,网络平台上如果仅仅是观点之争,蛮可以通过不一样的观点去辩论,或者用所谓的纠错心态去阐述自己的观点或主张。

然后让所有读过的人就各种观点去进行比对、碰撞、了解,并通过自己的逻辑力得出认为符合现实或正确的结论。

当然,逻辑力可能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譬如学习力、知识点、经验主义、社交环境、心理作用以及遗传因素等,虽然最后形成的结论各有差异,但也需得到尊重。

况且,这种结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在未来也会因信息的边际拓展而改变。

这是思想多元化的必有过程,既不能要求别人趋同化,又不能要求控制差异性。而要想得到别人的认同,只能通过知识和逻辑去扒洋葱一样,一层层地解开事情的真面目。

当然,至于人家认不认也由不得你,而每个人能做的也仅限如此,只能是如此。

事实上,这些天网络上的左右之争很热。但现代社会仅用左右划分根本无法涵盖复杂的观点,现实主义的光谱越来越呈现多样性,呈现的更多的是中间立场,甚至是超越传统左右的新思潮,譬如后现代主义,譬如更具现实性的第三条道路,也渐渐少了非黑即白的低级感了。

所以,无论是卢先生张先生,也无论我们每个人,观点如何其实只是代表了个体对于某个事物的自我认识。同样,外界也会以个体认识产生对相关观点的反应,赞许或反对或者是部分同意和部分反对,都是正常化社会正常人的正常表现。

所以,如果觉得不赞同或者得不到赞同,就从别人的个人信息隐私上去找“短”,去“扒人身份”,进行擅自公开或调查的行为,在道德和法律上都具有危害性。

事实上,舆论场上的观点之争并不具有学术的参考性和严谨性,错漏或不当可能很常见,而其正确与否其实都是个人的理解问题。

所以,如果觉得对方的观点有问题,还是在观点与事实上展开探讨甚至论战吧,直到无法辩了或是觉得没有再继续下去的必要了。

事归事人归人,当然,不排除有些人想利用“左”“右”或出格言论搏流量,会像镰刀一样来割,不仅割钱包还会割IQ。

所以这就是辨别力的问题。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谁都没有权利去要求别人该怎么想该怎么做。况且,所谓的正确性或合理性,也只是每个人在认知范围内各自认为合理而已。

网络上观点言论的表达权和输出通道都是平等的,但若离开针对的观点和言论,用扒隐私的方式试图“黑”别人,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这些行为其实都属于“恶行”。

就如说张先生曾任教“野鸡学校”,卢先生是非“专业”等等,其实这些身份或条件,对他们的言论和观点的表达能有什么妨碍呢?

谁规定表达观点就必须出身专业或某种身份呢。

有时观点与言论都是有感而发,就如你觉得别人说的不当或错误,也可以有感而发予以辩驳啊。

普罗大众,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其实都不重要,但都觉得自己要活的重要一点。

大家都是玩耍的小伙伴,只有相互不作恶,在一起好好玩,才会感觉这世界有点意思也挺好玩。

否则,来这个世界走一趟还有什么意思呢。

个人观点,谢谢阅读!

0 阅读:0

沛春娱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