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开诚布公。
个人对所谓大尺度电影,向来并无兴趣,但这部《周处除三害》,颇有观察价值。
故事出自台湾,片中主角取材于真实人物,导演是香港的黄精甫,其作品的大众记忆,比较让人熟知的应该是那部两大天王坐镇的《江湖》,演员阵容方面则以台湾为主,男主角阮经天。
比较有趣的是,近年来在香港电影中,似乎已经消失的“过火”与“癫狂”,却出现在了这部台湾电影里面,但搭配的是绵软的“台腔”。
呈现出一种奇妙的融合与错位感。
以场面和节奏而论,其实不及港片来得爽利,不过它突出的是“极恶”。
然这并不是本文重点。
电影《周处除三害》的路径很有趣。
它先在台湾和香港上映,时隔数月,方才进入内地院线。
而无论是台湾还是香港,票房平平,口碑也不见得有多突出,但是次登陆内地院线,却以大尺度和极恶之名,显出一种来势汹汹之像。
首日即以个位数的排片率,斩获大盘近两成的票房成绩,进而次日排片大涨,票房趋势预测也从2.09亿攀升至3.59亿,次日实时预售已超过了《飞驰人生2》,大盘票房预测,更已经登顶日冠,连口碑强硬的《第二十条》,都将不是对手。
最终票房数据的落点,此时当然尚难预料。
但此时此境,就已呈大爆之象。
它其实带来了启示。
近年来,有一种关于“题材与审核”的言论屡见不鲜。
不少人将电影的口碑和票房不理想,归结于“被审核”,通常的言论是,这不准拍,那也不准拍,这里删减了,那里也删减了。
究竟是不是?
普通影迷当然难以真正去搞清楚。
但其实华语电影产业发展至今,所谓尺度的限制,可能并不像某些“臆测”言论那么夸张,起码来讲,不应该把电影成绩的不如意,尽数甩锅给题材受限和“被审核”。
比如这部《周处除三害》,就是一个证明。
审核或并不是那么“小气”。
再换另一个角度去看。
如果这部电影,是全香港主创阵容,那么无论是动作场面,还是剧情转折,会不会更加凌厉,又或者力道更甚?
这当然只是一种想当然的假设。
不过话到此处,确实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香港演员确实老了。
适龄且可称大牌的演员,只剩下了一个谢霆锋。
突然想起之前的一部港片《爆裂点》,两亿规模的大投资,由林超贤操刀,老牌港星张家辉搭档新生代陈伟霆主演,票房险些不到一亿,而不久后的一部《怒潮》,由张家辉搭档台湾演员阮经天、王大陆,票房冲破了两亿。
再到这部《周处除三害》,以极低的初始排片率,轻易就踏破了“后春节档陷阱”,甚至是无视了春节档争到头破血流的“三强”。
然后在看看宁浩掌镜、刘德华单核的《红毯先生》,也可以再回溯到此前的《潜行》、《金手指》和《临时劫案》。
这些电影,几乎可谓是香港影坛的精英尽出。
但有哪一部电影,不是被内地电影压制得动弹不得,转而苦苦挣扎?
问题在哪里?
其实这部《周处除三害》并非无懈可击。
如前述,当港式“过火”与“癫狂”,搭配上绵软的“台腔”,个人感觉其实颇有些怪异,甚至有错位之感。
但它已经撬动了市场和观众。
而香港电影,可能需要反思一下,根本的缘由是什么。
演员老迈,只是问题其一。
剧本和细节的打磨、思考的深入乃及精神层面的呈递,以这几个要素而论,在《无双》之后,可有哪一部香港电影,当真做到?
言尽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