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共有5个孩子,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在这三个女儿中,知名度最高的,就是小女儿邓榕。
邓榕之所以知名度最高,并非源自她所担任的官职高低,亦非因她常伴父亲邓小平左右而获得的曝光度,而是她书写的著作《我的父亲邓小平》。
这本书让读者得以窥见一位伟大领袖背后,作为普通父亲的温情与教诲,读者被这之中真挚的情感、细腻的笔触所深深打动。
尽管邓榕本人才华横溢,工作能力卓越,仕途上本有着无限可能,但她却选择不涉足政坛。
面对外界的好奇与不解,她淡然一笑,回答道:“我家已有两位主席、两位部长,我就不去凑热闹了……”
邓小平家的“三朵金花”邓小平的小女儿邓榕,小名叫毛毛,这个小名源于她初降人世时瘦小羸弱,头发稀疏,因此家人给她取了这个名字。
她的性格如同她的名字一般,直率而不失温婉,真诚待人,从不以身份自矜,做起事来雷厉风行。
这份果敢与决断,让许多人都不禁感叹,她在行事风格上与父亲邓小平有着惊人的相似。
邓榕,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女儿,自幼便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这份自由与无拘无束,塑造了她开朗豁达的性格。
邓榕
据医生透露,在邓小平住院的日子里,光是通过病房中的声响,就能判断出这次来的是哪个女儿。
如果病房中静悄悄的,那就是大女儿前来探望了;如果有些动静的话,那就是二女儿;如果病房动静大的,那不用多说,准是邓榕来了。
“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这句话在邓家得到了最温馨的诠释,邓榕就是邓小平最贴身的“小棉袄”。
她不仅能准确理解父亲那带有浓厚方言色彩的普通话,更难得的是,她还精通医术,善于应酬,总能恰到好处地讨得父亲的欢心。
关于邓榕的学业背景,外界曾有过诸多猜测。有人说她主攻文科,也有人误以为她曾出国留学。
事实并非如此,邓榕实际上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是一位医学专业人才。她并未远赴海外,而是前往陕北插队,成为了一名知青。
她之所以懂外语,会说外语,主要是因为她对外语感兴趣,在农村插队期间,也不忘学习外语。
在那段岁月中,邓榕确实受了不少苦,不过每当她提起那段岁月时,她从没有怨言,总是很感激。
在她看来,这段经历虽然艰苦,但却收获颇丰,是她从书本上学不到,有些东西,唯有实践,方能增长见识。
值得一提的是,她在这里找到了她的爱情,遇见了他的丈夫贺平(贺彪之子),两人相识、相知、相爱,既是夫妻,也是战友。
尽管邓榕本人才华横溢,工作能力出众,在仕途上有着无限可能,但她却选择了远离政坛,专注于自身。
面对外界的好奇与不解,她淡然一笑,回答道:“我家已有两位主席、两位部长,我就不去凑热闹了,我喜欢做实在事……”
邓榕口中的“两个主席”,指的父亲邓小平担任的军委主席和哥哥邓朴方担任的残联主席。
而“两个部长”指的则是姐姐邓楠担任的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和姑姑邓先群担任的解放军总政治部群众工作部部长。
在邓榕的心中,父亲邓小平是她永远的榜样与敬仰的对象。步入不惑之年后,她决定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下父亲的传奇人生。
为了这本书,她走访了众多知情人士,夜以继日地写作,每一个字都凝聚着她对父亲深深的敬爱与怀念,读者也被其著作所深深打动。
邓林
邓小平的大女儿邓林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她虽不善言辞,但她擅长用绘画来表达自己,她出生时正值华北抗战最激烈的时刻。
为了孩子的安危,邓小平夫妇只好忍痛将孩子寄养在百姓家,待形势好转去接孩子时,却发现邓林饿得骨瘦如柴。
由于邓小平夫妇忙于革命事业,无暇顾及,邓林可以说是“公家”的孩子,是在同志们的关爱与呵护下成长起来的。
邓小平的二女儿邓楠被称为家中的“大总管”,她自幼天资聪颖,只要确立好目标后,就会坚持不懈地想着目标进发。
邓楠
在邓小平落难的那段期间,是邓楠负担起了家庭的重任,成为了父亲的依靠,成为了家中的关键所在。
苦难的岁月,并未将她打倒,反而越挫越勇,即使生病,她也坚守岗位,遇到苦难,她总能想出办法独自解决,父亲邓小平,就是她永远的榜样。
好丈夫 好父亲 好爷爷对孩子们来说,邓小平是一位铁面无私的严父、严祖父,哪怕学校放假,孩子们仍旧要参加“餐桌例会”,汇报在校情况;
在严厉之外,邓小平又是一个慈祥的父亲、慈祥的祖父,他常常带着大家去看球、游泳,放松身心。
邓小平的生日,从不追求奢华与张扬,对他而言,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天伦,便是最珍贵的礼物。
每年的生日礼物,都是孩子们亲手做的,有时大家共同创作的一副画,有时是大家一起叠的千纸鹤。
全家欢聚的时光是快乐的,是难以忘怀的,不过有几次生日,却显得十分“冷清”。
1976年,这一年发生了许多大事,周恩来和朱德先后逝世,接着又发生了唐山大地震,邓小平也再度落难。
国家与家庭的双重打击让氛围显得格外沉重,为了让邓小平摆脱低落的情绪,家人们一致认为,还是为邓小平庆祝这个生日。
那时大师傅走了,家里人的做菜水平也一般,最终做出来的菜,糊的糊,焦的焦,虽然看起来不太美观,但家人的心意都在里面了。
1991年,退休后的邓小平,仍旧心系国家,情牵百姓,那年南方水灾严重,邓小平每天都要看水情,关注灾情。
在生日的前夕,邓小平提出,南方水灾严重,他心中挂念不下,今年的生日就不过了。
家人们也明白,邓小平心中记挂灾情,于是那年的生日,也只是增加了两个菜。
邓小平一生起起落落,几经沉浮,但他总能奇迹般地站起来,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家人的密不可分的。
邓小平很喜欢孩子,他不觉得吵闹,只觉得很热闹,在邓小平的办公室中会看到这样一幕:
孩子们在邓小平的办公室跑来跑去,打闹玩耍,邓小平则不受影响,继续埋头处理公务。
在吃饭时,邓小平基本上也是属于一个“聆听者”,大家从古今中外,到宇宙花草,什么都说,邓小平基本从不插嘴。
除非在谈论时,说的不准确,或者有些言重、过激了,邓小平才会发言。
想过一个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邓小平的很多老部下都“怕”他,特别是之前“二野”的部下,在他们看来,邓小平是那种沉默寡言,不怒自威的人。
逢年过节时,曾经的老部下不会一个一个来,而是会选择结伴来给邓小平拜年。
等众人坐定,一个个的说完话后,邓小平就会说:“好了,大家看也看了,说也说了,就到这里吧!”大家听后,立刻起身告辞。
这份“怕”,并非源于恐惧,而是对邓小平深邃思想、果敢行事的由衷钦佩,邓小平虽沉默寡言,但当别人同他开玩笑时,他也不会发脾气。
他基本上从不批评人,向来对事不对人,他之所以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做事的果敢,对原则的不动摇。
他16岁就赴法留学,为救国而不断奋斗,加入共产党后,更是积极地同敌对势力作斗争,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有着近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和思想,他明白要想让中国走向现代化,这是最大的一个障碍,必须跨越过去。
因此,他在复出后,在解放思想的同时,对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确立了新宪法下的法律体系。
1989年11月9日,邓小平辞去了职务,开始了退休生活,他曾说过,自己在退休后,想当一个普通老百姓,过一个普通的生活。
退休后的邓小平,仍旧保留有军人的生活习惯,生活规律:早上八点起床,散散步、看看文件;午觉后看些书籍;晚饭后,看会电视,打打牌。
那个时候,一家人的日常生活都是跟着邓小平来的,这种规律的生活,也是他长寿的一个秘诀。
邓小平很喜欢足球,世界杯几乎是场场必看,不过有时因为时差没来得及看上,便让儿子给录下来第二天再看。
邓小平还有一个抽烟的小习惯,也是因为抽烟,还留下了不少的趣事。
医生很是头疼邓小平抽烟,毕竟抽烟会大大影响一个人的健康,不管是对心脏还是其他方面,都没有好处。
家人们为了让邓小平戒烟,可谓是费尽了心思,儿女们也劝,孙子辈们也加入了其中,管爷爷戒烟。
孙子辈们负责保管烟,有时邓小平实在忍不住了,就会找到孩子们,不断地“讨好”,孩子们这才拿出一根。
不过之后,邓小平下定决心戒烟,竟真的一根也不抽,完全断了这几十年的习惯,也没有反复,这种毅力,就连家人都为之震惊、佩服。
虽然邓小平退休了,但仍旧在关心国家,关心人民,他很想要去到老百姓家中,真正地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不过由于身份限制,机会并不多。
因此,每次在坐车去外地的途中,他总会拉开窗帘,看向窗外,他不是在欣赏风景,而是在观察地里的庄稼、沿途的道路、百姓的房屋。
早年间可能百姓的房屋是那种破旧的土方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的地方甚至都盖上了小楼。
每次看到变化时,邓小平总是很兴奋地拉着家人看,怎么也看不够。
结语邓小平去世后,什么也没有留下,他对生死十分豁达,嘱咐家人将他的骨灰撒进大海,他要回归自然。
每当家人想念他时,都会在忌日这天,提着花篮,将花瓣撒在院子里,边撒边说:“老爷子,你好吗?我们都跟你在一起呢......”
参考资料
邓小平身后的巾帼群. 人民网
邓小平家的“三朵金花”. 先锋队
邓小平的家风. 中国档案
邓榕专访:“父亲这个人特别率真,特别质朴”.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