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朱易的失误,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

蓝橡树育儿 2024-04-10 00:33:22

在“唯成功论”的语境中,大部分人都是失败者,毕竟冠军只有一个,且大概率不是你和我。只有当我们发自内心为努力和热爱喝彩,宽容失误,才是真正理解了体育精神,才配得上每个普通人人都有机会大放异彩的好时代。

本文作者:蝎子号。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2012年,白岩松全程参与伦敦奥运报道。

伦敦奥运会最重要的一句口号,叫“影响一代人”。有记者提问:“体育如何影响一代人?”

伦敦奥组委的一位官员回答:“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这句话很正常,在中国,很多事都能教孩子们如何去赢,但是他的下一句话让我格外感动:“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白岩松说:“这是中国人很缺乏的一种教育。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我们从小到大,什么时候学习过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我前些天写谷爱凌,还说现在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已经用不着运动员拿奖牌来证明了。

可转眼就打脸,女子花滑运动员朱易两次失误摔倒,泪洒赛场。网友阴阳怪气嘲讽,“去给你科学家爸爸哭啊”,“不行可以换人”。

评论者称她“脸都不要了”、“摆烂”、“尴尬”。人们对这个“含着金汤勺”出生的女孩非常严苛,做得好是应该的,做不好就有她受的。

赢了就说人家“天选之女”、“龙的传人”,输了就让人“滚回美国”。真没劲。

今天我不和大家聊冠军、数奖牌,我想为朱易这个女孩说几句话。

一、

朱易的确有令人羡慕的家境,比谷爱凌有过之无不及。

2002年,她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其父朱松纯是顶尖科学家,多次担任美国国家级人工智能项目的负责人,曾三次问鼎马尔奖——国际计算机视觉领域最高荣誉。

朱松纯

朱易小名叫“悠悠”,来源于唐诗《黄鹤楼》里的一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朱父说,自己从小在湖北长大,思乡是一种永恒的情绪。

对朱易的教育,朱家父母显得很宽容。父母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她喜欢就全力支持、买单;她兴趣变了想放弃了,父母也随她。

朱松纯说话温和轻柔,他说自己从来不会对孩子咆哮:“因为咆哮只能让孩子收到一堆乱码,不明白家长的任何指令。”

朱易从小被保护得很好,她被父母捧在手心,在爱与自由的环境下成长起来。

很多人觉得,归化的华裔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哪里有政策优势就往哪里钻,同样的争议也出现在谷爱凌身上,她的国籍被拿出来吵了好几天。

昨天,饶毅发了篇文章《人人善良不现实,有恻隐之心不过分》为朱易叫屈,他首先驳斥了黑幕,继而分析说:

“在美国,不少奥运金牌得主,以后的工作不过是在儿童、青少年的体育课外班。我有位同学的儿子,游泳教练就是奥运金牌得主。那孩子跟着学游泳,得一些地区性的小奖牌,就足够上哈佛大学。

出现孩子的体育与学业冲突,大部分科学家家长会要求孩子适可而止,不可能把奖牌、包括奥运奖牌看得那么重。”

且不说像朱松纯这样地位的科学家,已经不需要女儿冒着被冰刀刺伤的风险光宗耀祖了,真是精致的利已主义者绝不会支持女儿参加竞技体育的。

就算为了申请名校,就凭朱易在归化前在美国的比赛成绩,名校已经唾手可得,不必要背负那么多压力,回国被人指指点点。

2019年,朱易归化中国并备战冬奥会,多少受到父亲的影响。中国女单花滑“菜”了二十多年,朱松纯希望女儿能回国为中国花滑做贡献。

不久后,父亲朱松纯亦回到国内,出任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领衔北大、清华共同开设人工智能实验班。

一个是优秀的花滑人才,一个是顶尖的科学家,朱家父女的回归,本是双赢的局面。

而如今,所谓“学阀、特务”的指控伤了人心,更是让那些正在观望回国的人才踟蹰,这是谁的损失?各种质疑、讽刺全都强加给19岁的女孩,又如了谁的心意呢?

二、

再说说朱易的花滑业务。

朱易8岁(有一说是7岁半)才开始学花滑,16岁掌握勾手三周跳,比其他运动员的进度慢不少。为了赶上进度,朱易每天保持4节上冰课,以及辅助练习和芭蕾等艰苦训练。

她很努力,同时她的确天资很高。2018年1月,朱易获得全美花样滑冰锦标赛新人组女子单人滑冠军,被美国业界称为“又一个关颖珊”,是非常有潜力的新星。

朱易(左二)获得美国锦标赛新人组的冠军

后来,她的妈妈辞了工作专职陪她练习、比赛。出台了归化政策后,官方最先联系的是朱易,谷爱凌是之后的事了。

2019年,当时朱易已经决定代表中国队出赛了,可在一次普通的常规训练中,一不小心冰刀扎入了脚面,扎进了骨头里。

伤情非常非常严重,教练判断她需要一个漫长的恢复期。

第一次手术后,医生放了一块海绵在伤口中。为了及时赶上国内的比赛,朱易推迟了再次做手术的时间。

2019年11月8日,脚上带伤的朱易首次代表中国出征,在重庆中国杯花样滑冰大奖赛上,年仅17岁的朱易出色地完成了所有动作,如行云流水,干净利落,一气呵成。

各项技术动作都表现完美,获得了较高的技术打分。

没想到,因为疫情的关系朱易错过了很多国际赛事,这也是她临场经验不足的客观因素。

朱易克服伤痛,纯粹是因为热爱花滑这项运动,她是个兼具天赋、努力于一身的运动员。

针对网友质疑内部选拔黑幕,2月9日,朱易妈妈在Ins上发布了女儿国内选拔赛的视频。

视频中,朱易成功完成了后内点冰三周跳接后外点冰三周跳,在自由滑的几段视频中,也可以看到她成功做出了后外结环三周跳接后内点冰两周跳夹心跳等动作。朱易是目前我国花样滑冰女单运动员中唯一可以完成“高级三三”难度动作的选手。

民间还有推测认为,国外选手对陈虹伊比较熟悉,而相对来说朱易是一张“生面孔”,而且她的技术难度更高,极有可能成为“黑马”。

火苗陈虹伊,更符合中式审美的花滑运动员,家境普通,备受网友怜爱

熟悉花滑的网友认为,从身体条件来说,1米65的朱易也比1米72的陈虹伊更适合这个项目。

总之,在2022年1月举行的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五场内部选拔赛中,朱易以总积分732.60分位列第一,取得了女子单人滑唯一的入场券。

网爆从这天就开始了。

1月17日获选到2月6日参赛,长达20天的时间, 朱易受到大量的攻击, 使得她赛前承受了比其他运动员更多的、无法想象的心理压力。

小姑娘急于证明自己反而乱了心神,而她“生面孔”的优势,也意味着大赛经验不足。

结果我们也看到了,在花滑团体赛中,因为首次参加世界大赛朱易屡屡失误。虽然中国队取得历史性突破,位列第五。可朱易在女子单人自由滑项目中排名垫底,拖了中国队的后腿。

赛后记者问她:“有没有计算过自己拿多少分能帮助中国队晋级自由滑比赛。”

朱易哽咽着说道:“我昨天一直在算,算了好几遍……”

其实在当天的比赛中,虽然朱易有两次明显失误,但她的全部三个旋转都被定级为4级,达到顶级。

而且她在原本计划的连跳出现失误后,将原来的后外点冰三周跳改为后外点冰三周接两周连跳,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基础分的损失。

可惜人们只是反复播放着她摔倒的画面,甚至把她失意的画面和谷爱凌洋溢的画面拼图对比。

“我很沮丧,还有点尴尬。”朱易赛后含泪说。“我想我压力很大,因为我知道中国所有人都对女单的人选非常惊讶,我真的很想向他们展示我的能力,但不幸的是,我没有做到。”

她放弃了很多,背负了很多,她比谁都更想跳好。

三、

即便换陈虹伊上场,未必十拿九稳,这是竞技体育的残酷。

就像陈虹伊自己说的那样:“这项目跌宕起伏太平常了,这个比赛可能全成,下个比赛全摔也有可能。”

即便冬奥赛场真的选“错”了人,决策失误也不该由一个19岁的女孩来买单。

其实女子单人滑一直是中国队的弱项,朱易和陈虹伊的水平在国内算优秀,可距离世界顶尖运动员仍有不小差距。

朱易说,她在小时候经常听父亲提起中国花滑,提起陈露的名字。

“冰上蝴蝶”陈露

1995年,陈露在英国伯明翰世锦赛中拿到冠军,中国花滑事业进入巅峰。1998年日本长野冬奥会,陈露再次以《梁祝》独舞夺取铜牌,这已经是中国女子单人滑,在冬奥会上的最佳战绩。

可是自从陈露退役后,中国女子单人滑便陷入了长期的“寒冬”。

代表中国出战,打破欧美强手长期对花滑项目的垄断,展现出自己的实力是朱易的初衷,但她也知道自己水平并没有那么高。中国女子花滑的整体水平,可能都没有大家想得那么高。

但这个19岁女孩还是勇敢地面对这一切,她说:“我站在这,希望做到最好的自己,能得到一个好的成绩,但没能做到。”

对一个负过重伤、热爱花滑运动、愿意为国效力的孩子,大家是不是应该有恻隐之心?是不是应该更多鼓励,更少苛责?

饶毅说,知识分子家庭支持孩子体育运动,迄今都不是非常多。北大化学系校友谷燕的孩子谷爱凌、北大清华现任教授朱松纯的孩子朱易,都属于比较少见。

电视剧《超越》里面有一句台词,老一辈运动员对年轻人说:

“金牌在我们那个年代非常重要,因为它对国家很重要。不过你现在完全不一样了。你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现在运动员只要超越自己,这很关键。”

我相信,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我们早就应该和“唯金牌论”说再见了。所谓的运动精神,是想赢,也不怕输,勇敢挑战,问心无愧。

那些嘲讽朱易的人不明白的是,在他们的“唯成功论”的语境中,大部分人都是失败者,包括他们自己。毕竟冠军只有一个,且大概率不是你和我。

只有当我们发自内心为努力和热爱喝彩,宽容失误,才真正理解了体育精神本质,也是普通人都有机会大放异彩的好时代。

谷爱凌超越自我完成挑战,但她不可能次次完美,当她失误时,她仍然是世界顶尖运动员。朱易也是如此。

面对网上争议,谷爱凌是这么回答记者提问的:

“我做的每个决定都是基于共同利益,所以如果有人不相信这就是我的初衷,那么只能说明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同理心去理解别人的善意,可能是因为他们和我有不同的价值观。

他们可能也永远不会体验到我每天感受到的喜悦、感激和爱。所以我也不打算浪费时间在他们身上。”

翻译成中国一句俗话: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短长。

保护我方朱易!

0 阅读:0

蓝橡树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