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这个词语,通常与金钱、利益等挂钩,然而,当这个词用于形容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时,却显得有些冷冰冰的。
父母们大多一面不愿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变得毫无温度。
但当焦虑、纠结、期待,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像浪头一样打过来时。
最简单的心愿也在不知不觉中转变成了“投资”的姿态,孩子成了我们最大的一笔“资产”,那么,这样的“投资”真的好吗?
01我们做了什么?让孩子成了“投资项目”每当父母们聚在一起,谈论孩子的成绩时,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对孩子的失望或骄傲,也蕴含着对他们自己付出的不甘或满足。
成绩单看似是一个数字,一张纸,却承载着父母们无尽的期待。
而这种期待,无疑让孩子成绩单上的“回报率”,成为了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家庭荣誉的象征,仿佛那不仅仅是一次考试的结果。
很多父母都喜欢在孩子的成绩单里找“投资回报率”。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孩子们在周末奔波于各种兴趣班之间,孩子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失去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而这些兴趣班有多少承载了孩子的兴趣,又有多少是为了平衡父母内心的需求,安抚父母心里的恐慌呢?(大多兴趣班只不过是我们成人认可的,“值得投资”的项目。)
从幼儿园开始,就有父母已经为孩子规划好了人生路线,如同选股一般,他们精心挑选着未来的道路,甚至细化到每个阶段的具体目标。
孩子与父母的规划捆绑在一起,无法自主前行。
当我们一旦开始执拗的把孩子的未来,当做自己的最大目标来看待时,孩子的成长就变成了父母的事业,和孩子有关的一切就成了潜在的项目,这种“长线投资”状态就开启了。
02为何我们会走入这个误区?一方面,社会竞争压力巨大,父母们过度关注孩子的未来竞争力,希望通过投资来获得高回报。
我们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培养孩子的特长和成绩,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另一方面,部分父母的自身成长经历存在缺失,希望通过孩子来实现未完成的梦想。
他们将自己的期望和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忽视了孩子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性。
还有些父母对于育儿存在着误解,他们错误地将孩子的成功与投入的物质成本等同起来。
他们认为只有付出更多的金钱和资源,才能确保孩子的未来。
03“投资”背后的伤痕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只是父母的“投资品”,他们会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孤独。
这种孤独,造成的亲子之间的距离,可能比物理距离更远。
孩子们会思考:“如果我做不好,是否就意味着这场‘投资’失败了?”这样的想法,极易让孩子产生焦虑、自卑的情绪。
而当所有事情都被规划好,孩子们可能会失去探索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他们可能会失去真正的自我。
04回归初心,找回真正的爱●我们需要调整心态,真正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关注孩子的需求和感受,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与支持。
同时,尊重孩子的兴趣和天赋,鼓励孩子自主发展,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
只有真正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才能让他们在充满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我们要学习正确的育儿观念,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身心健康,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教育不应该只关注成绩和特长,而是要培养孩子的品德素养、社会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由探索,享受学习和探索世界的乐趣。
●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增进彼此了解,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我们积极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和关注,便有了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基础。
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谈如何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提供坚实的支持和动力。
【萌仔妈说】:
孩子们的心灵是清澈的,他们所需其实很简单。
他们渴望父母能够全心全意地去关爱他们、陪伴他们,而不是仅仅把他们当作一种“资产”。
真挚的爱,是无法用物质来衡量的。
希望每位父母,都能找回教育的初心,为孩子营造一个洋溢着爱的成长氛围。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本文内容无关,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