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广西考古工作队在北陀镇发掘了二十多座汉墓,但可惜的是这些墓穴被盗严重,不仅金银器皿不见踪影,就连铜钱也被搜刮一空。但在其中一座堪称潦草的古墓中,考古队却发现了一件体现古人黑科技的国宝级文物!
说起北陀镇汉墓的发现,还要回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那时候全国推行文物普查,而广西考古专家在深入乡村田野的走访,在闲聊中,北陀镇上的老农吐露:这里耕地时常就挖到‘老钱’、瓦片,怕不是是之前的老坟岗呦!
北陀镇位于汉朝“海上丝绸之路”潇贺古道的西侧,是连接湘漓古道的一个隘口,与富川、钟山等地相连,其战略地位十分显要,在历史上有其特殊的作用。在这里出土五铢钱就意味着地下很可能有汉代的古墓群。
在农民兄弟的指引下,考古队走进清风村、乐群村等地进行采图测样,果然发现了一些五铢钱,而这些钱币,带领考古队找到了几十座古墓!
在随后的几十年,考古队对北陀镇古墓群进行发掘,但考古工程却难免令人失望,原来,这些古墓上盗洞遍布,不仅将大多数古墓中的金银随葬品搜刮一空,就连墓穴也被毁坏严重,墓内尸骨被破坏,这对于以还原古人生活场景与社会细节的考古来说,堪称灾难。
1975年,考古队打开了一座被命名为风清二号的墓穴,在其中竟然发现了不少盗墓者看不上得以残存下来的古物,其中一盏青铜灯具吸引了众人的注意。
“又邪又美,还很科学”,这充满矛盾的评价,代表了这一盏灯给考古人员留下的最深刻印象。
说这盏灯很邪,是因为,这盏灯是一个小人捧灯盘的造型,这小人高鼻深目,上身赤膊,下身穿短袍,仔细一看就会吃惊,这竟是一个“外国人”,而且,这外国人还是一个长跪不起的姿势。
是谁设计制造了这灯,让这位小人永远身处油煎火烧的痛苦境地呢?
但邪性的同时,这盏灯又非常精致,不仅的小人的形态自然生动,而且头上的“卷发雷纹”也非常精细,链接的铜链、油盘中的乳钉非常精巧,这样一盏灯是青铜材质,而在汉代,青铜又叫吉金,是金灿灿的颜色。可以想象,这盏灯在千年前点燃灯火,璀璨华美,是何等的动人心弦呢?
此外,这盏灯最珍贵的地方还在于灯身上满满的黑科技!
这盏灯竟然是多功能灯,高挂起来是一盏明亮的吊灯,可以最大限度扩大照明的范围,将链条钩入后方就变成了提灯,堪称便携式移动光源,而放在桌上,就利用三足之势化身台灯。
这做工精巧的这盏铜人吊灯,将汉代人对于铜器工艺的高超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
那这灯为何铸上了一个长跪不起的外国人呢?专家们经过研究后得出,这是因为自西汉就流行的“征服匈奴为奴、巩固西汉政权”的制器风尚。
对于这一盏盗墓贼看不上的青铜灯,专家们爱不释手,但端详之下,却有了更深的疑团:这样一盏灯,为何出现在清风二号墓中?
专家们如此疑惑,是因为这盏灯的珍贵和这座古墓的潦草太不相配了。
灯在如今看来稀松平常,是日常用品,但在古代,一盏灯可是十分珍贵的,单是用来燃烧的灯油,就价值不菲。《楚辞》中有“兰膏明烛,华容备些”之句,说明战国时代就有油灯。当时油灯的燃料是动物油脂,原材料有限,注定只能为少数人享用。后来发展到植物油脂,这虽比动物油脂资源多,但仍然普及不到普通民众。就像匡衡、车胤、孙康这些好学却穷得点不起灯的人,只能靠各种奇葩办法来照明。
即便到了汉代,灯油仍旧是一个家庭重要的花销之一,所以才有了众多“省油灯”的设计与需求。
在这样的生产力环境中,更何况是一盏精心设计的,吉金打造的多功能灯呢。
但出土这一盏灯的墓地却很潦草。风清二号墓,是一座没有墓道的土坑木椁墓,这种形制的墓葬,在修建时要先挖坑,然后修建木椁,再用吊机和人力将棺材吊入坑中预定的位置,放入陪葬品,最后盖上椁盖、封土,省去了墓道,便可以缩小墓室的体积,节约建造成本。
如此精美的铜人吊灯,却出土于这样一座“偷工减料”的墓葬, 这墓主人倒是谁?他是什么身份?他的人生中有哪些故事?
这其中种种的疑团因为墓穴被盗墓者损坏,而不可考了,这种不确定性,也成了考古的一种魅力和遗憾吧。
对此,您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