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都会给死亡赋予一些美好的含义。汉族人说死去的亲人进入了轮回,满族人把死亡称作回家。令人惊叹的是,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家的人把死亡称作返老还童,这个国家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庸国。
考古学家在湖北竹山县庸国旧址的发现了大批的悬棺。庸国的王室认为把死去亲人的悬棺放入洞中,亲人就会返老还童,旧的肉体腐烂成白骨,就和蛇蜕皮一样,没什么可怕的,他们的亲人很快就会变成年轻人重新回来。这种丧葬文化的背后显示的是庸人比较乐观的精神,我想当他们的国家被灭,被迫迁徙时,他们的内心肯定也只是觉得庸国只是走向了新生。庸国地处秦、巴、楚三国之间,位于三国夹层之间,就意味着历代庸国国君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不被这三个国家吞并。他们认为只要让庸国特别强大,就不会被三个国家所灭,但是事实上,庸国正是亡于过分强大。
春秋时期的庸国国力强盛,国土疆域辽阔,整个秦巴山区的大部分都是庸国的附属。其军事实力也非常强,足以震慑秦、楚、巴三个国家。根据历史学家论证,庸国有“上古东方斯巴达”之称,这简介说明庸国一定是举国皆兵,每个成年男性都接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以至战不畏死。这样的庸国,让秦国和楚国难以征伐,由于庸国的抗衡,让楚国和秦国的崛起和扩张受到了限制。楚国甚至屡次被庸国打败。到了春秋中叶,由于庸国国力日衰,楚国才逐渐具有取庸国代之的机会。至于巴国,自然更是惧怕庸国这个南蛮国家的领袖,资历比较老的西土大国。
秦国、楚国和巴国痛恨庸国的原因除了庸国的军事实力强大以外,还嫉妒庸国的经济资源丰富。庸国又被称作镛国,这是因为庸国铜矿资源丰富,青铜技术发达。春秋时期的庸国人还享受着盐泉,这是秦楚巴等国家难以做到的。因此,通过战争,夺取庸国的资源成了秦楚巴三国共同达成的目标。只是,要征伐庸国,还欠一个理由。
很快,庸国便给了楚国等国家一个征伐自己的理由。前611年,23岁的楚庄王面临着他在位期间第一次大饥荒,看着百姓们被饥饿折磨,年轻的楚庄王愁苦万分。正在这时,庸国的末代君主趁此机会率领亲信国家共同征伐楚国,一为拓土强国,二为消除楚国对自己的威胁。看起来楚国面临着灭国的威胁,但是实际上,巴国和秦国的救楚大军已经马上就要赶到。只不过他们的目的各不相同,秦国想解除庸国对自己的威胁,而巴国想得到庸国的盐泉。秦国和巴国赶到后,楚国反败为胜,原本是侵略者的庸国,转眼之间便成了三个国家嘴里的羔羊,被三个国家合力绞杀,庸国的国土也被三个国家瓜分。
被灭国的庸国人,从此走向了迁徙之路,他们认为只要自己不死,庸国一定会走向新生。而秦楚巴三国则因为盐泉分配不均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国家虽然没有了,但是庸字成了所有庸国人的姓氏,因为国君的刚愎自用,他们没有了家,但也处处为家。中国又多了一个新的氏族叫庸氏。春秋战国时期,庸氏主要分布在楚国和秦国,一小部分分布在齐国。秦国的庸芮和齐国的庸职都是庸氏的代表人物。关于庸芮,史学家着墨不多,只知道他是秦惠文王和宣太后时期的秦国大臣,因为能言善辩,劝说宣太后让魏丑夫殉葬而被史学家记录在战国策之中。关于他的其他能力,我们就无从考证了。
至于齐国的庸职,历史记载的就比较详细了,某种意义上说,他应该是一个乱臣。根据《史记》记载,庸职是齐懿公的大臣,他的妻子十分漂亮,因此被齐懿公霸占,不光如此,齐懿公还要求庸职陪乘,实在是欺人太甚。一次,懿公和庸职以及一个叫丙戎的人到了申池游玩沐浴,庸职对丙戎开玩笑说,丙戎是一个没有脚的人的儿子,丙戎脸上有点过不去了,反击说庸职被人戴了绿帽子,结果双方对骂了起来。骂着骂着,两个人忽然互相对视了一下,然后都偏头看了看正在看热闹的懿公,彼此心领神会。两个人在沐浴后将懿公骗到了竹林里游玩,趁机在车上把懿公杀死了,继而弃尸逃跑。他们二人虽然报了仇,但是让齐国没有了国君,也必然会引起齐国一时的混乱。至于这两个人之后的下场,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关于春秋时期庸氏的历史名人,史书上记载的并不多。庸国被灭以后,更多的人只能成为流落他国的黎民百姓。经历了千百年来的繁衍,庸氏人逐渐融入到汉族的大家庭中,真正走向了新生。而参与到灭亡庸国的战争中的巴国,则因为种种原因,成为了其他国家的死对头。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讲述巴国和蜀国等小国的恩恩怨怨,敬请期待本系列的下一章,巴山夜雨之巴蜀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