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真的会被淘汰?
不少新能源企业家对燃油车前途表示堪忧,他们认为:“未来买燃油车的人,就跟如今买马的人一样稀奇。”
新能源车势不可挡?:这三个月新能源车的销量让燃油车公司羡慕又嫉妒,9月份的市场占比量甚至达到了53.3%,正式超越了燃油车。
给人一种新能源才是用户最爱,在市场最好卖的感觉。
21年新能源车的市场占比才10%,24年就增长到50%,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个提升也算是用3年时间走了燃油车数十年的老路。
也让无数新能源车主抬起了头,特别是马斯克,他直接半场开香槟,在国外吐槽:“2.5万美元的普通汽车毫无意义,甚至愚蠢,未来这种依旧钟爱非自动驾驶燃油车的人,就跟现在依旧骑马用翻盖手机一样落伍。”
马斯克也没有乱说,由于新能源车的便利,以及更低的价格,已经导致曾一度让燃油车企引以为傲的、也就是主流家庭用车市场遭到重创。
如今年轻人优先考虑新能源,对燃油车有了一定抵触心理。
这么说吧,试图进攻中高端汽车市场的华为,他们推出的车型也都是纯电动车和油电混动车型,仅有一款合作推出的纯油车型,销量感人。
但话又说回来,汽车毕竟是一个高奢产物,真正有购买力的还是中年人,这些人意外地更加中意纯油车。
例如西方市场,它跟国内差不多,都是宣传“新能源车势不可挡”,结果从数据来看,仍是燃油车忠实粉丝更多,售出数量远远高于新能源。
例如美国,虽然市场下降了12%,但还是轻松卖出百万,反观新能源车虽然市场占比直线上升,可销量依旧感人,第三季度才卖了三十多万,只占汽车市场的8.5%。
当然,不可忽视的是,虽然新能源总体销量不如纯油,但人家的市场占比却是每年每月,每时每刻都在上涨的。
数据不会骗人:鲜有人知的是,新能源车预计是在2035年达成市场占比超过50%的目标,相当于提前十年完成了规划,那个公司老板看见估计都要“美疯”。
说到底,新能源车给的东西太多了,各种补贴各种优待,说个不好听的,那真是坐拥风口,买到就是赚到。
首先,新能源车现在是推广对象,那各种与汽车有关的新技术,肯定会先给新能源车用上,例如无人驾驶,可移动充电桩,智能出行包括外形、内部造型更新都是新能源车优先先用。
当然,最直观的因素,还是电车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便宜是最好的杀手锏。
那动辄买百万豪车的人,肯定不担心油钱,而10-15万价格区域的消费者,他们肯定更喜欢电这一省钱能源。
就跟节假日出行上高速回老家,燃油车一拥堵,来回启动动辄油费大几百,新能源车充个电又能花几个钱?
更别提随着新能源车的普及,充电桩的数量也越来越多,高速上、停车场随处可见,不用担心偏远地区没有电。
而从一些车企老板的爆料来看,他们似乎在考虑制造一款可移动的便携式充电桩,来解决特殊情况无电充电的问题。
更别提,随着科技发展,如今的电动车续航能力相较以前已经大幅度提升,一些企业更是不装了,宣传他们能做到:600公里的NEDC续航里程和充电15分钟续航400公里的速度。
也就是说,将来新能源车最大的缺点可能不复存在,不管是价格还是性能或是体验感,燃油车的优势都小得可怜。
被逼退的油车:除了上文所述的简单数据,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给出的图解来看,24年燃油车在各个细分市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地下滑。
A00级市场下降63.7%,A0级市场3.5%,A级市场12.2%,B级市场最轻,下滑4.2%,C级市场则是17.7%,而D级市场为39.6%。
而懂车的网友都知道,买三五十万以及上百万好车的人还是少数,大家多数还是在买一二十万多一点的车,9月份,咱们一二十万的乘用车销量为1020871辆,占市场份额的24.55%。
在这一二十万车型当中,排名前十的仅有三款是燃油,余下的全是新能源车,以下是不分先后的具体车型品牌:宋PLUS新能源、秦L、秦PLUS、海豹06 DM-i、轩逸、朗逸、元PLUS、速腾、宋L DM-i和驱逐舰05。
理由除了上文所述的“省钱,新科技新能源先用”以外,智能驾驶也成了车主的不二之选,特别是跑滴滴的,有个智能驾驶实在是省力。
西方的燃油车也不好过:虽然上文给出了具体数据,燃油车依旧大有市场,但总体来说看,西方的燃油车也不太好过。
特别是参加欧盟的国家,欧盟给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新能源车推广的政策,挪威干脆禁止燃油车上路。
而德国,法国,西班牙,波兰都给予了新能源超高待遇,他们预计在30年之前,将新能源车的占比抬高到90%,显然燃油车不会太好过,只能说,新能源车或许真的是大势所趋吧。
总结一下,新能源车的崛起已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其在市场中的占比持续攀升,不仅在技术上不断创新,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还凭借政策扶持和成本优势,对传统燃油车市场构成了强大冲击。
尽管在短期内,燃油车依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特别是在中高端市场和特定地区,但其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消费者偏好的转变以及政策环境的倾斜,新能源车全面替代燃油车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无论是汽车制造商、政策制定者还是消费者,都需要积极适应这一变化,共同推动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