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志愿军首长去内蒙视察,发现一流浪汉竟是牺牲10年的战友

诺言的卿史录 2024-07-25 12:02:56

1963年的内蒙古,秋风送爽,草原一片金黄。

在这样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日子里,军区首长翟文清,一位曾经历过无数次战火洗礼的老将军,来到内蒙古视察。

随着车队缓缓驶入一个马场,翟文清的目光被一位正在喂马的中年男子所吸引。

这位男子穿着破旧,面容憔悴,但眼中却闪烁着不屈的光芒。

他的动作熟练而有力,尽管只有一只手,却能将马匹照顾得无微不至。

翟文清的心莫名地颤动了一下,一种久违的熟悉感油然而生。

“那位喂马的人是谁?”翟文清向身旁的地方干部问道,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首长,他叫于水林,是这里的一个流浪汉,也是个残疾人。政府见他无依无靠,便安排他在这里工作,负责喂马。”

地方干部恭敬地回答,言语间透露出对这位流浪汉的同情与尊重。

“于水林?”翟文清闻言一震,他快步走向于水林,每一步都显得那么沉重而坚定。

当他站在于水林面前时,两人的目光交汇。

“是你吗?于水林!”翟文清的声音有些哽咽,但更多的是激动与惊喜。

于水林抬头,看到翟文清那张熟悉而威严的脸庞,眼眶瞬间湿润了。

他颤抖着声音回答:“是我,翟首长!我没想到还能再见到您!”

翟文清感慨万千地说:“当年我们怎么都找不到你,还以为你牺牲在了战场上。没想到,你竟然就在这个地方,默默无闻生活了这么多年。”

二人身后,当地的领导干部面面相觑,大家都是一脸茫然。他们从来不知道,原来流浪汉于水林还有这么一层特殊的身份。

抗美援朝,奋勇争先

出生在内蒙古赤峰的于水林,从小就有着保家卫国的梦想。

草原上奔跑的男子汉,身体里的血液因为祖国而沸腾,心中的火苗因为正义而燃烧。

解放战争时期,他就加入了革命队伍当中。

战争胜利之后,新中国成立,奔波四方的战士们也能解甲归田,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

谁能想到,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又来了。

于水林注定脱不下身上的军装,他扛着枪,挺着骄傲的胸膛,再次走上了战场。

这一次,他作为40军352团3营的一员,跟着大部队一起来到了冰天雪地之中的朝鲜。

志愿军战士们的作战条件并不好,整个队伍的机械化程度也并不高。

相比之下,我们的劣势正好是“联合国军”的优势。美国把装甲车开得团团转,天上的战斗机更是时刻威胁着我军的安危。

1951年2月,横城战役爆发。

这是一场敌我双方纸面实力有些悬殊的战斗,“联合国军”为了压制越战越勇的志愿军,出动了大量坦克。

我军丢出去的炸弹,射出去的炮火,很难切中对方的要害。

远距离的对轰,我军更不占优势。

要想把坦克这个大问题解决掉,我军便需要派出战士,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想办法靠近他们的坦克,直接对准目标近距离引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争取更多机会。

于水林踊跃报名,最终得到任命,由他负责引爆敌人坦克。

要想接近敌人的坦克,正大光明的冲锋肯定是行不通的。在战友们的火力掩护之下,于水林必须尽量放低身体,藏在敌人的视线盲区。

为了不让敌人察觉异动,他必须要避免打草惊蛇。无论如何,在没有接近坦克之前,发生任何事情,他都不能做出激烈的反应。

这次行动一旦开头,于水林就没有回头的机会。向前,这是他唯一的方向。

接下来的战斗,他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志愿军的无畏、强大和动人。

独臂英雄,受到照顾

于水林带着炸弹,顺着地道方向,在战友的掩护之下,朝着敌人的坦克进发。

他的基础目标是炸掉一辆坦克,只要接近目标,任务就能成功一半。

但是引爆坦克的动静太大,敌军发现后,马上调转矛头,对着他全力出击。

光是炸掉一辆坦克怎么够?既然来了,那就得赚够本。

在这个过程中,于水林的一边胳膊被对面的子弹打成了筛子。

钻心的疼痛从伤口处传来,鲜血混合着汗水从他的身上滴落。然而这些伤痛,都不能阻挡他半分。

在孤身炸掉了两辆坦克之后,他终于撑不住了,眼前一黑便倒了下去。

此时此刻,于水林已经是遍体鳞伤,进气多出气少,眼看着就要活不成了。

好在他的战友们没有放弃他,把他从死人堆里刨了出来,又把他送进了后方的医院。

就这样,身受重伤的于水林与前线拼杀的战友们失去了联系。

这一时期,翟文清正是他的首长,在战后还专门为他送来了一等功的捷报。

可当事人于水林,突然之间就失去了踪迹,谁也找不到他。

有人以为,他在医院里重伤不治牺牲了。

也有人以为,他在伤好之后被编进了别的部队。至少40军的战友们再也没有见过他,包括翟文清。

谁能想到,时隔十几年,1963年的一次偶遇,才让翟文清知道,原来于水林这位战斗英雄没有死。

被问到当年为什么隐姓埋名,悄悄离开,于水林的回答感人肺腑。

悄然离开

他说,部队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杀敌的军人,而不是仗着自己立了军功,就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残疾人。

他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不想拖累祖国,选择一个人默默回到老家,过上了流浪汉的日子。

回到老家后,之前的功劳他也从来都没有跟别人说过。

当地政府只知道他是个残疾军人,不太了解他过去经历过什么。看他生活困苦,政府才为他安排了一个残疾人也能胜任的工作。

这么多年来,于水林的吃苦耐劳,他们大家都有目共睹。

他从来不会偷奸耍滑,每天做事勤勤恳恳,每一个细节工作都能做到位。

马匹虽然是没有意识的动物,但于水林没有完全把它们当成一群牲畜,随意对待。

相反,他对自己喂过的马十分上心,对马儿的生活习性也相当了解。

少了一只胳膊,他的生活注定会遇到一些困难。

不过他相当独立和坚强,没有什么大事,他绝对不愿意因为自己麻烦其他人,更不愿意给政府增加负担。

能够自己办到的事情,他也尽量自己完成。那种骨子里透出来的优良品质,也让人十分钦佩。

了解了于水林这些年过的生活,翟文清很是心酸。在他看来,于水林应该过得更好才对,对方值得更加优越的对待。

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于水林盖起了新房子,还认识了一个同样有些残疾,但心地十分善良的姑娘。

他的生活在越来越好,这都是他应得的对待,但他对祖国却始终充满深深的感恩。

翟文清既然已经知道了他的下落,当然也就不可能再和他断了联系。

每年只要有空,翟文清都会去往内蒙,和自己的老战友相聚。

英雄的付出,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也不会忘记。

结语

独臂英雄于水林,已然成为40军战斗资料中存在感极高的人物。

孤身一人炸掉敌人两辆坦克的英雄,虽然过了十几年默默无闻的日子,但终究也得到了应有的对待。

每一位在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都是新中国宝贵的财富。

参考

1、钧正平:血性永不息,英雄正年轻《正观新闻》2022-09-16

2、于水林(二级战斗英雄) - 百度百科

3、《 中国人民志愿军征战纪实 下》 王树增 著

4、《揭开战争序幕的先锋 四十军在朝鲜》 李英等人 著

0 阅读:7

诺言的卿史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