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后,中央要对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分工问题进行新的调整安排。这之中便涉及到了聂荣臻元帅。为此,作为中央书记处总书记的邓公,于10月的一天,专门来到聂帅的家中,特地征求他本人对工作安排的意见。
邓公告知聂帅,中央对他的工作安排设想了三个方案:第一个是,中央已经决定调陈毅元帅专门搞外交工作,陈帅分管的科学技术工作可由聂帅来抓;第二个是,彭真同志身兼数职,工作太忙太重,中央打算让他免兼北京市市长职务,而聂帅早在彭真之前,北平刚解放时便曾当过北京市市长,现在再让你当,可谓是官复原职,工作起来应该驾轻就熟;第三个是,聂帅继续主管军工生产和军队装备工作”。
邓公说完这三个设想方案后,接着对聂说表示说,这三个岗位由你自己来选择,中央会充分尊重你个人的意见。
聂帅听完邓公的介绍后,稍加考虑便对邓公说:“市长这个官我不想当,对科学技术工作我倒很有兴趣”,“至于军工生产和武器装备工作,这项工作与科学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有可能的话,将来兼顾一下也可以。但最终还是请中央决定”。
听完聂帅的想法后,邓公当即答复说:“那就这样定了,我上报中央批准后正式任命”。
果然,没多久,经全国人大第51次常委会决定,正式任命聂帅为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科学技术工作。
透过邓公征求聂帅本人工作安排之事,可以看出邓公做事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亲赴帅府,没有任何官架子。按说,当时邓公是政治局常委,他以中央总书记之尊,完全可以把聂帅叫到他办公室来通报有关情况,征求本人工作安排意见。结果是邓公亲赴聂帅府,一下子就拉近了两人之间的感情,一下子就把这么严肃而重要的话题,放置在一个非常亲和信任的氛围中来进行。
二是言简意赅,没有任何的官话套话。都知道邓公寡言少语,不喜欢玩虚的、搞套路。我们看,他来到聂帅府没有一点官话套话,上来便直言中央对聂帅的三个安排设想,认真倾听聂帅本人的考虑,切实设身处地地为聂帅的工作安排着想。
三是敢于担当,征求完意见立马落实。通常来讲,征求干部使用意见,征求完后通常说一下向上级和首长汇报。让被征求意见者安心静等。但我们看邓公不是这样,他的“那就这样定了,我上报中央批准后正式任命”表明,他是多么的敢于担当、敢于拍板。而很快就通过人大正式安排聂帅的工作,说明邓公在推动落实上是多么的给力。
我们再看聂帅的答复意见,至少浸透着这样两点:
一是北京市长虽位高权重,但聂帅看重的不是官位而是更适合自己的岗位。按照官场上的认知:北京市市长这个岗位显然更重要、更显眼,将来的发展路径也会更宽广一些。特别是对于聂帅来讲,他担任这个职务,还有点出将入相的意味。如果按照他当年搞晋察冀根据地那样,把北京这个首都建设管理好,其贡献和影响可想而知。但我们看,聂帅看重的不是官位,他知道他更喜欢甚至是偏爱科技工作。这一点,可追溯到他在江津上中学时期,当时课堂上的一个水在经电解后实现氢氧分离而能燃烧的现象,让他印象深刻、记忆犹新,甚至一度使他着迷。如今,让他管科技工作,等于是他回归到他当年的至爱,等于是他可以把当年的科技理想化为现实。
二是知识分子虽不好打交道,但聂帅深知科技强国离不开知识分子的作为。一些对聂帅工作安排很关心的人,曾对聂帅管科技工作的这项任命有些不解,并且他们还不无善意地提醒聂帅:搞科技工作,首先要和知识分子打交道。而知识分子思想活跃,工作做起来非常复杂不易,甚至很麻烦。对于这些提醒,聂帅坦然对待。他是早在青年时期,就曾留洋法国,从那时起,他就深知:欲改变积贫积弱的中国,只有科学才能救中国,只有实业才能救中国。而不论是哪种方式救国,知识分子都是骨干和中坚,科学强国如果离开知识分子的参与和领军,那势必成为一句空话。所以,必须把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中央任命下达后,聂帅走马上任的第一个重大工作,便是参与领导制定国家12年科学发展规划。再后来便投入到“两弹一星”等一项项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的组织领导之中......
主要参考文献:《聂荣臻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