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规范诊疗管理系列全国巡讲

小雁的记事本 2024-07-12 08:32:56

为了提升医院心衰规范诊治能力,携手推动心衰中心建设发展。2024年6月15日“心衰规范诊疗管理系列全国巡讲——山西省省级培训班”于线下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心衰中心主办,会议邀请北京医院杨杰孚教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杨志明教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陈还珍教授、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韩慧媛教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杨慧宇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康玉教授、吕梁市人民医院王雅萍教授、心衰中心刘金桥老师授课。众多医师参与学习,共话心衰规范化诊疗,推动心衰中心建设发展。

专家致辞

杨杰孚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心衰已成为我国主要健康挑战之一,其防控工作至关重要。心衰中心自2017年成立以来,已在全国注册超2800家,通过认证811家,建立了全国最大心衰患者数据库,有力推动了诊疗水平提高。在杨志明主任等专家共同努力下,山西省是最早建立省级心衰中心的省份之一,为行业规范化建设作出了表率。

杨志明教授代表山西省心血管学科同仁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近年来心衰诊断及治疗取得飞速进展,包括生物标志物的普及应用、风险评估手段的完善、治疗药物和策略更新等。为推动新进展在全国落地,杨杰孚教授带领成立了心衰中心,在规范诊疗、推广新技术方面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山西省也于次年成立了省级心衰中心联盟,虽然建设困难重重,但一直在稳步推进。杨志明教授希望本次培训能为山西心衰中心建设注入新动力,使其在今后再上新台阶。

主题报告

杨志明:中国心衰流行病学诊疗及现状

杨志明教授分享了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现状的最新数据。全球最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25岁以上人群心衰患病率高达1.1%,估计总患者人数超1200万,每年新发近300万。确诊心衰患者平均每年住院3.3次,60%患者年住院次数超2次,人均年住院费用近3万元。

另一项大规模注册登记研究进一步揭示,我国心衰患者30天、1年和3年死亡率分别高达2.4%、13.7%和28.2%,这一数据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研究还发现,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占比高达71.5%。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类型心衰患者面临的风险各异,因此,制定个体化诊疗策略尤为重要。其中,射血分数减低型心衰患者死亡风险居首位,其次为轻度减低型和保留型。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患者对治疗指南的依从性越高,其死亡率相对越低。

杨志明教授提到,心衰中心建设自2017年启动以来,已在全国注册2800余家,通过认证近900余家,建立了全国最大心衰患者数据库。各项改善预后药物的使用率和指南执行率均显著提升,患者1年死亡率有所下降,标志着在心衰治疗上取得了显著进步。未来,心衰中心将进一步规范诊疗流程,提高防控水平,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好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刘金桥:心衰中心建设进展及认证流程

心衰中心刘金桥老师详细分享了心衰中心建设进展和认证流程,她表示,心衰中心建设分为启动和筹备两个阶段,医院需成立以行政领导为主任的多学科团队,发布任命书,体现重视程度。随后开展规范化诊疗,并完成6个月以上数据上报,标准版需300份、基层版需100份病历。

申请认证前需自评并提交证明材料,确定申请标准版或基层版。标准版要求具备介入手术及植入器械能力,基层版则侧重分级诊疗和培训工作。认证环节包括网上审核、现场核查和专家投票等严格流程。现场核查将重点考察医院数据真实性、典型病例讨论会等会议资料,以及分级诊疗工作落实情况。通过认证后,医院需持续按要求上报病历,定期开展质量分析会、典型病例讨论会,建立长效质控机制。

刘金桥指出,部分医院存在多学科合作不足、会议形式化、数据真实性参差不齐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她强调,数据质量直接关系到心衰中心建设质量,医院务必重视数据的真实性及准确性。

陈康玉:优秀心衰中心建设经验分享

陈康玉教授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衰中心建设情况和创新做法进行了介绍。安徽心衰中心建设覆盖16个地级市,组建了4个市级联盟。除院内标准建设外,安徽还尝试了多项创新,如设立门诊中心、推进多学科门诊合作、开展医保报销政策等,为患者提供便利管理。

陈康玉教授强调,规范化建设是基础,但仅此还不够,心衰中心还需结合自身特色持续创新。例如,安徽心衰中心致力于药物、器械、疾病诊疗能力建设,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探索新的诊疗指标和模型应用。同时大力推进基层和上级医院的双向培训,优化分级诊疗。在管理方面,安徽心衰中心积极实施患者教育和随访,极大提高了随访率。通过自主研发数据抓取和远程监测系统,实现了临床与科研的紧密融合。人工智能模型在危重症患者风险预测中表现优异。

陈康玉教授表示,除了做好规范化动作,心衰中心还需结合自身禀赋持续改进创新,形成特色,才能促进规范化、精细化、同质化管理,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陈还珍:心衰中心认证类型与认证标准解读

陈还珍教授指出,我国在心衰治疗领域面临多方面挑战。首先,心衰患病人群基数大,短期和长期病死率均居高不下,再住院率也相对较高。此外,在诊疗环节,诸如B型脑钠肽(BNP)等早期检测方法的普及程度不够,用于改善预后的药物使用也显得不足,诊疗流程存在不规范之处。同时,缺乏涵盖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及患者等多方参与的心衰综合管理体系。

为应对这些挑战,我国自2017年开始大力推进心衰中心建设认证工作。指导委员会制定了《中国心衰中心认证标准》和《基层心衰中心认证标准》,从医院基本条件、规范化诊疗流程、质量控制体系、培训教育等方面为心衰中心建设作出明确要求,推动分级诊疗政策落地。

陈教授指出,心衰中心建设过程中还需加强一线医生培训、规范诊断治疗和随访管理、落实分级诊疗、加大营养康复等学科参与等。通过质量控制体系持续改进,使改善预后药物使用率、随访率逐步提高,再住院率和病死率逐步降低,为广大心衰患者带来更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韩慧媛:心衰治疗新进展

韩慧媛教授分享了心衰治疗指南的最新进展。202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正式发布,对心衰的诊断、分类、评估和治疗等方面做出重大更新。

指南优化了心衰的定义,强调必须具备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临床症状体征以及生物标记物或影像学改变三个条件才能确诊。同时细化了心衰的分类,将其分为可恢复、可改善和不可逆三类,并划分A、B、C、D四个阶段,重视预防干预。

对于糖尿病、肥胖等高危人群,指南推荐使用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等新型药物,以降低心衰发病风险。在药物治疗方面,将SGLT2抑制剂列为一线用药,并推荐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维立西呱、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等新药。

指南还强调了心衰的长期综合管理,建议由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负责,重视老年人心衰的特殊需求。本次指南紧跟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将进一步规范和优化我国心衰患者的临床管理。

杨慧宇: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优势

杨慧宇教授分享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的新进展。她指出,尽管近年来心衰治疗取得长足进步,但症状反复加重、住院率升高、生存率下降等问题仍然存在,中西医结合或可为心衰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其中,杨教授重点介绍了芪参益气滴丸,她指出芪参益气滴丸是一种传统中药制剂,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证实其能显著改善心衰患者症状和预后。通过改善心肌能量代谢、保护心肌结构和功能、改善微循环等机制发挥作用。多项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在标准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芪参益气滴丸可明显提高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改善心功能分级、降低生化指标水平。

最新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版推荐,对于NYHA Ⅱ-Ⅳ级慢性心衰患者,在标准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芪参益气滴丸,可作为改善心衰预后的综合治疗方案。另外,指南还推荐芪参益气滴丸可用于缓解COVID-19后心肌损伤所致的心力衰竭。

杨教授认为,中药植物化学成分对心衰具有保护作用,中西医结合可发挥两者优势、相互促进。中药能从根本上调节气血阴阳失衡,而西药则针对具体病理生理环节发挥作用。二者相辅相成,能更好地改善心衰患者症状和预后。

王雅萍:优秀病例分享

王雅萍教授进行了典型病例分享,76岁女性患者入院时出现严重心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包括活动后心慌、气短、血压75/52 mmHg。检查发现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射血分数仅14%,NT-proBNP水平高达1295 pg/ml。

王教授为患者实施了利尿剂、血管活性药物、他汀类药物等综合内科治疗。3天后,患者心率、血压好转,NT-proBNP水平下降。考虑并存冠心病,予以双联抗栓及卒中预防用药。5天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升至38%。出院时,患者心功能为NYHA Ⅲ级,继续口服多种药物如缬沙坦、美托洛尔等。1个月后随访,患者心功能进一步改善至NYHA Ⅱ级,左心室射血分数升至57%,取得明显疗效。

王教授表示,通过该病例的诊疗过程可以看到,及时、有效的内科治疗对于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积极影响,患者的心功能可出现显著逆转,预后将大为改观,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

总结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来源:《国际循环》编辑部)

0 阅读:0

小雁的记事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