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投资27亿,在地下700米捕捉“幽灵粒子”,只为证明鬼魂?

如史我聞 2024-10-26 13:18:38

文|金陵副将

编辑|金陵副将

投资27亿元就为了去700米的地下研究个“地下鬼魂”?

广东这个地区果然是富得流油,连“幽灵粒子”的实验室都与众不同。

而研究的这个“幽灵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非常的神秘。

这个“幽灵粒子”就是科学家口中的“中微子”。

“中微子”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可以穿梭世界上存在的任何物质。

那为什么研究“中微子”还要到地下700米建造实验室。

难道真的是打着科研的旗帜,研究“地下的鬼魂”。

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魂”的存在?

地下700米捕捉“幽灵粒子”

既然中微子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还有极强的穿透力。

那为什么还会花费重金,大费周章的将实验室建在地下700米处。

直接在地面上研究不就好了,既省钱,还省力。

“内行看门道,外行凑热闹”要是真的那么容易捕捉到中微子。

谁也不愿意去地下的实验室遭罪。

正是因为中微子的穿透能力极强,所以普通的仪器压根就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据国外的一些科学家研究,中微子可能就在宇宙产生时就已经出现了。

在目前宇宙已知的所有物质中,对于中微子来说都是不存在的。

中微子可以随意的穿梭,包括声波、光线等,都不受任何限制。

同时中微子也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源,正是有中微子的存在,才会有宇宙的多姿多彩。

对于人类来说,也是个不断吸收,不断释放中微子的过程。

中微子还主导着基本规律,甚至科学家苦苦寻找的反物质就和这有关。

还有一个让科学家待解开的谜团,那就是中微子也是存在着震荡模式的。

关于中微子的震荡模式,一共有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又可以随意切换。

这个让科学家也非常的费解,至今还没有搞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

目前人们所研究的中微子不过是个皮毛,就是这些皮毛科学家们也搞不清楚。

说不定中微子对人类还有更多的好处。

关于中微子未知的一些“功能”,还需要更加专业的研究。

世界上研究中微子科学家们,还有很多,路还很长。

在日本还有一个更深的中微子研究实验室。

日本的这个研究室建造在了一个废旧的矿厂里,这个矿场位于地下的1000米处。

果然,日本很会利用空间,就连1000米的地下也不放过。

不过这个研究室的建造,也确实节省了一部分钱,但其稳定性就没有那么好了。

与地下相比,地上的环境实在是太恶劣了。

各种温度、声波、光线、磁场都可能影响到中微子的研究数据。

既然中微子无处不在,所以将中微子的实验室建在地下700米就不足为奇了。

有网友就产生了疑问,这个中微子为啥和传说中的“魂魄”那么相似。

难道真的和“阿飘”有着某种的联系。

这不仅是正常人的想法,就连科学家们也是这么想的。

所以就有一些科学家叫中微子成为“鬼粒子”。

到底是不是和“鬼魂”有关系,连科学家也不好答这个尖锐的问题。

“幽灵粒子”由来已久

对于普通人来说,中微子确实是不怎么熟悉。

但对于研究此类的科学家来说,就没有那么的陌生了。

早在20世纪初,物理学上著名的哥本哈根学派领袖尼尔斯·玻尔发现。

物质在β衰变过程中释放出的由电子组成的β射线的能谱却是连续的,而且电子只带走了总能量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能量失踪了。

于是尼尔斯·玻尔就认为β衰变过程中能量守恒定律失效。

这一发现,就为后世研究中微子提供了一个准确的切入点。

到了1930年,奥地利的一位物理学家泡利,在研究原子核衰变的时候,又出现了这种现象。

泡利发现,这种现象有悖物理规律,出现了能量不守恒的情况。

经过细致的研究,泡利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还提出了一个假说。

认为在β衰变过程中可能会有一种看不见的粒子,从原子核衰变的时候带走了一部分能量。

泡利认为“看不见的粒子”存在原子核当中。

于是在1931年“看不见的粒子”就被泡利取名为了“中微子”。

25年后的1956年,美国的物理学家莱因斯和柯万第一次捕捉到了“中微子”。

这就证明了,确实有“中微子”的存在,以前辈的假设是正确的。

因为发现了“中微子”的存在,物理学家莱因斯和柯万还在199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2年,美国的莱德曼,舒瓦茨,斯坦伯格他们三人,还发现第二种中微子——μ中微子。

因此,莱德曼,舒瓦茨,斯坦伯格三人,一起荣获1988年诺贝尔奖。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对于“中微子”的研究,更为密切。

2013年11月23日,在南极的冰层下,科学家首次捕捉到源自太阳系外的高能中微子。

近年来,中国也加快了对“中微子”的研究,希望能研究出新的理论成果。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中微子”实验室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

于是2022年5月,中国主持的第二个大型“中微子”实验项目——江门中微子实验,开工建设。

江门的“中微子”实验室,是以测量中微子质量顺序为首要科学目标的大科学装置。

因为特殊的研究方法,所以就不惜重金,将实验室建在了700米的地下。

“中微子”实验室的建设已经进入了尾声,预计今年年底投入使用。

从这一概念的萌芽起,到如今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许多科学家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说不定建成后,中国的科学家会有新的发现,距离诺贝尔奖也是越来越近了。

其实,这也在证明着中国的科技实力,也是越来越强,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大。

“中微子”和“魂魄”有关系吗?

根据目前的研究,“中微子”确确实实的存在于世界万物之中。

对于人来说,每天也是“中微子”的一个吸收和释放的过程。

只是看不见,摸不着,感觉不到罢了。

对于“魂魄”这是由人们在大脑中,生成的一个想象罢了。

因此“中微子”和“魂魄”是没有联系的。

关于研究“中微子”的研究室,建设在地下的原因更不是为了去“地府捉鬼”。

有的科学家对于“中微子”和“阿飘”实际上也有类似的猜测。

认为人类在死亡的那一刻时,会有大规模的“中微子”形成人的大致形态。

形成后又不解散,这就有可能是“魂魄”的来源。

对于这种说法,我们一笑了之就行,只是无脑的瞎说,没有科学依据。

虽然对于“中微子”的研究和解说都有点神秘和诡谲。

这只是我们的正常心理作用,是思维构成的这种现象罢了。

而“中微子”却是物质产生的一种状态,只是人类研究的还不够深入。

伴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最终会有真相大白的那一天。

到时候我们再谈起“中微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不明所以了。

结语

科学的研究是让我们更加的了解生命。

最终目的就是造福世界,造福人类。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内容信息来源:【广东科技发布】【北青网】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2 阅读:304

如史我聞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