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疾病都往往会有相关的药方——题记
他以前是个很阳光的男孩子,很顺利地就考上了大学,而且学习的是自己喜欢的专业——中文系。在大学里,他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学习很用功,不管是他的同学,还是他的老师,都说他前途无量。
跟很多学生崇拜贝克汉姆、姚明、刘翔不同,他崇拜的都是些著名学者,钱钟书、季羡林、饶宗颐等等,他的梦想也是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于是,他跟同宿舍的舍友混熟了以后,就常常独自去学校图书馆读书。看着图书馆满架的书,那么多都没读过,甚至名字都没听过,他感觉自己要加大马力了。
他不再跟舍友一块吃饭了,不再逛超市、打游戏了。没课的时候,就逼着自己读书,从一天读几本,到十几本,在到几十本……通过这样的恶补,他感觉自己的学识增长了许多,天天也都很充实。但是问题也就来了。舍友们都开始疏远、隔离他,因为他们都认为他这么努力学习是为了拿到奖学金,是个虚荣自私的人。同学们也都开始非议他,说他孤僻不合群,没人替他说句好话,接着老师们也开始不喜欢他。渐渐地,就没人愿意跟他交往了。他常常难过得在晚上舍友都睡着后独自垂泪。
然后,他开始追求改变,不断地尝试着接近他的室友和同学,但是效果并不太好,因为他们都有自己固定的玩伴了,他最后还是落得孤独。他就像一只足球一样,被踢过来又踢过去,没有一点地位与立场。他开始变得苦恼,连着几个周都高兴不起来,书也不想读了,课也不想上了,什么都觉得没意思。后来他通过心理医生的诊断,才明白自己是患上了抑郁症。
他没想到自己的病情是那么严重,最明显的就是英语,以前他的英语成绩是那么优秀,但是后来却下降如此明显,英语听力忽然听不懂了,阅读理解也没毅力看下去了。而且,他的注意力也不行了,看书时一听到有噪音,就读不下去了。他的意识开始变得很不清晰,整天朦朦胧胧,脑子里一团浆糊,眼睛看东西模模糊糊,每天都像在做梦。他穿着不再整洁,而是邋邋遢遢,说话也颠三倒四,连着好几天都不吃饭,只知道卧床睡觉。他也不再写作,因为文思枯竭。同学们都鄙夷地说他疯了。看着那么优秀的他变得如此堕落,也有不少曾经妒忌他的同学在一旁偷着乐。
他后来就休学了,那是大二的时候。他离开的时候,他的室友没人跟他说一句挽留的话,也没人帮他收拾行李。他也习惯了独来独往。那次,走出大学校门时,他是含着泪走的,他在想着两年前秋天,自己是多么高兴地来到这所高校,没想到后来处境却如此狼狈。
在回老家的火车上,他思前想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得病确诊后,他也曾想过自杀,但想到年迈的父母,自己犹犹豫豫,没有实行。他温习着母亲以前跟他说过的话,母亲说她曾经让人给他算过命,他这辈子会有个好妻子,会有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的。之所以迟迟没有轻生,是因为他忘不了母亲说这句话时的慈爱的神情。一想起来,他就禁不住泪眼婆娑。
回到了家,听说了他的情况,他的父母都很伤心,但也很关心他,带着他到处去访名医,求灵药,中药、西药都让他加以服用。他也开始在探求,在寻觅,有没有这样的药方,不仅能够治疗他的身心疾病,还能给他以前方的指引呢?
让人欣慰的是,医生说他的病能治好。不能早起,他的母亲就端着碗到他房间里去喂他;晚上没有睡意,他父亲就跟他聊天、说笑话,让他放松心情,按时睡觉……
家人的关心、医生的安慰,让他重换生机。他的病也慢慢有了好转。他开始能早起吃饭了,晚上也能睡着了,生活也有规律了,而且,开始注意穿着了。那些不好的往事,也渐渐遗忘了。他又开始写作,写他的理想与抱负,写他的父母,写生命的美好。
时间像是海浪,渐渐抚平了沙滩上凹凸不平的细沙,也愈合了他受伤的心灵。他开始对抑郁症有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也知道自己的病情很难痊愈,压力一大就随时有可能复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个“残疾人”,生命不再圆满,但他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热爱生命,孝敬父母,与人为善,要敬业乐群。
一切疾病都会有药方,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都要跟别人打交道,要热爱集体,不能独来独往。想到这儿,他才如醍醐灌顶,这些道理不就是自己寻求已久的药方吗?他也明白这个药方容易接受,但并不容易实行,但他知道,他会用一辈子去修持,用自己的一生来实现。
后来,他的病有了好转,他又复学了,成绩依旧优秀。但他不再只追求成绩,开始懂得了与同学交往,互帮互助。他也渐渐融入了新的班集体,也获得了同学们的信任与尊重。那时候,他感到无比幸福。他不再是个“超人”,而成为了一个强者。每当晚上睡觉前,他总会闭上眼睛,悄悄地感受一下自己心里的那个“药方”。每次,他都感觉很踏实,也很安稳。他不再是个心灵的漂泊者,而成了一个有避风港湾的成熟的“渔人”。
常常默默地告诉自己:不要怕任何困难,一切总会好起来的!每当想到这儿,他就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因为茫茫黑夜里,有那个明灯一样、照亮前方的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