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纪念堂建造秘闻

三十一画 2024-02-14 05:25:00

成立“九办”, 遴选毛主席纪念堂址

1976年9月8日晚,华国锋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答谢宴会,欢迎西萨摩亚国家元首马列托亚·塔努马菲利第二殿下访华,午夜时分, 急促的电话里传来毛泽东病危的消息。 华国锋没等宴会结束,迅速赶回中南海。

当华国锋走进毛泽东的卧室时,主席已经停止了呼吸。随即,华国锋在中南海召开政治局会议, 紧急磋商治丧事宜。会上重点讨论了三个问题:一、毛泽东的后事二、毛泽东的遗体如何处理三、是否邀请外国代表团来京吊。会上,大家一致认为首先要保护好毛泽东的遗体,让各界人士吊暗、瞻仰。并决定从国务院和北京市有关部门抽调干部及专家,成立由谷牧、顾明、刘湘屏、黄树则、吴阶平等16人组成的保护毛主席遗体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任主任,办公室设在北京市西城区西黄城根南街九号。

为了对外联系方便,当时叫“国务院第九办公室”,简称“九办”,并具体负责毛主席的遗体保护、纪念堂选址建设和相关工作落实。

“九办”成立伊始,即设立了一个“陵墓设计小组”,后改名为“毛主席纪念堂设计组” “,时任北京市建委主任的赵鹏飞和当时的一机部副部长孙友余两人担任正副组长。

在“陵墓设计小组”成立的当天,即从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8个省市10个单位,调选了有声望的建筑师、设计师,美术师和工人代表近40人,其中:国家建委建设科学院5人,北京市规划局和建筑设计院各6人,清华大学4人,上海4人,天津、辽宁、广东、陕西、黑龙江, 一机部各3人。

从9月14日开始, “毛主席纪念堂 #设计组”即进入紧张的选址工作。他们不但走访了北京的许多地方,而且还对北京众多的名胜古迹进行勘察,并重点考察了天安门、中南海、香山、景山、北海等地方。一个多月后,设计组绘制出了30多个纪念堂设计方案呈报“九办”审核,后经综合考量、权衡利弊,设计组最终选择了在天安门广场建造毛主席纪念堂的方案。

中央政治局集体审查纪念堂方案

在天安门广场建毛主席纪念堂的方案确定以后,设计、建筑专家们即开始思考设计建造毛主席纪念堂的具体方位和图纸。后经专家组的充分酝酿、多次讨论,最后提出将毛主席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南部,位于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正阳门城楼之间,在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上。

设计组认为,把毛主席纪念堂建在这个位置上,纪念堂既和天安门城楼遥遥相对,又同四周高大建筑融为一体,形成犹如“众星捧月”的视觉效果,这样就更能突出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1976年10月8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首都北京建立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纪念堂”的决定,正式宣布“在纪念堂建成以后,将把安放毛泽东主席遗体的水晶棺移入堂内,让广大人民群众瞻仰遗容”。随后,设计组开始对毛主席纪念堂的具体方案进行设计。

起初的设计方案,多数是以陵墓的形式设计而成,既有墓也有廊,陵寝结合,并以实体为主。后来,谷牧副总理在讨论纪念堂的设计方案时强调: “在设计毛主席纪念堂的方案时,要注意和剥削阶级统治者的陵墓建筑划清界限。剥削阶级和劳动人民是对立的关系,在他们的陵墓建筑中,总要显示他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统治者。因此,无论从外国的金字塔,是中国的地下宫殿,都给人以阴森的感觉。而现在我们是要设计建筑→座纪念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一生的纪念堂,因此,既要体现庄严肃穆,又要雄伟开阔。

还在设计方案进入到第二阶段后,8个省市的设计人员分别回到各自省份去征求设计方案的意见。10月12日,谷牧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九办公室”第六次办公会议,他强调说: “现在就要以北京市为主,着手筹备设计和施工机构,组织施工队伍。”几天后,谷牧再次明确指出: “建设纪念堂的施工力量,以北京市为主,大包干,可以搞一个指挥部,组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10月19日,北京市正式成立了以李瑞环为首的“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现场指挥部”,并批准了由13人组成的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现场指挥部临时党委,对纪念堂建设实行一元化领导。确定参加纪念堂建设的单位有北京市第一建筑公司等54个单位,共计55700余人。另外,福建、浙江、江苏、山东、辽宁等省,还选派了400多名优秀石工参加建设。

10月下旬, 专家组中的南京工学院教授杨庭宝,在对天安门广场整体环境进行综合考察后认为:纪念堂应该是天安门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筑规模合理,才能突出纪念堂的光辉形象,使它千秋万代闪耀着光芒。杨庭宝教授提出了“50米见方二层高的建筑方案”。此方案给了设计组同志很大的启发。设计组经过认真细致地研究后,最后决定:毛主席纪念堂的设计方案采用正方形的体型且台基分层。

11月6日,由设计组提供参考的几种各具特色的毛主席纪念堂建筑模型摆在了领导面前。当天,中央政治局集体审查了纪念堂的设计方案。讨论通过了初步的设计方案,并提出要在此方案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改进。

而此时,全国著名建筑专家都已离开北京,留下的只有清华大学、西安设计院、建工部设计院、北京市设计院的教授和建筑师,等待对方案作进一步的修改。但由于有关地下工程极其保密,建筑师们根本不了解情况。因此,毛主席纪念堂内部的设置一时难以确定,致使一切施工无从下手。负责毛主席纪念堂的总指挥李瑞环此时焦急万分,他不断催促赵鹏飞,让他尽快拿出施工方案。

万般无奈之下,赵鹏飞、沈勃(时任北京市规划局局长)等商议:以沈勃为主,在各位教授和建筑师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大家的意见,立刻制订出施工方案。

随即,沈勃等人用了一整夜的时间,绘制出了纪念堂的实施方案草图并呈报谷牧副总理。 谷牧看完这个方案后即请示叶剑英、 华国锋。随后,毛主席纪念堂的建筑形式正式确定为正方形,八开间, 重檢屋顶,两层红花岗岩台基,四周绕以汉白玉栏杆,廊柱为正方形抹小角总高为33.6米。

建纪念堂违背毛泽东本人意愿

1976年11月24日下午,天安门广场举行毛主席纪念堂奠基仪式。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党政军领导人,还有首都的工人、农民、解放军、知识分子和少数民族代表,以及参加施工建设的干部、工人共8000余人参加了奠基仪式。

随后,建造毛主席纪念堂的全体工程人员即在天安门广场举行誓师动员大会。 在会上,工程总指挥李瑞环提出:要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多快好省地建设纪念堂,“要使工程达到解放以来的最高标准和水平,达到可能达到的最高科学技术水平, 在建筑艺术上要达到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李瑞环强调,要在1977年9月9日,即毛主席逝世一周年前全部完成。

毛主席纪念堂破土动工伊始,全国上下积极响应。北京有上百万的市民自愿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各省市都捐献出了自己最有特色的物产。后来,无论是纪念堂所用的建材还是绿化植物,都来自全国各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景仰和热爱。

1977年5月27日, 毛主席纪念堂顺利落成。与此同时,天安门广场也完成了第三次改建,并形成了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中心且广场建筑呈辐射状分布的天安门广场新格局。毛主席纪念堂的方形造型和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和谐一致,使天安门广场更加壮观,更加气势磅礴。

不过,建毛主席纪念堂是有违毛泽东本人意愿的。 早在1956年4月27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一次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就提倡火葬,并在一份倡议火葬的文稿上第一个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周恩来、 刘少奇、邓小平、彭德怀等151人也都相继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鉴于后来的形势变化,毛泽东的这一意愿并未得到实现。可以说,是人民和历史造就了毛主席纪念堂。今天,毛主席纪念堂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 它所产生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宏大的建筑本身。

1 阅读:48

三十一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