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东方朔上位史

琅琊左史 2024-09-18 10:09:26

滑稽之雄。

汉武帝刚即位的时候,求贤如渴,征集天下的贤良方正文学之士,知识分子和投机分子听说了就纷纷上书自荐。

这就跟现在某个大厂发布了招聘通知,求职者就准备简历、投简历一样。

这是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你首先得表现出来你的优势,比如你曾经当过学生会干部,组织过大型活动,在校报上发表过几篇文章。

东方朔作为求职人员,也是先从吹牛开始。

看看他怎么吹的。

臣朔,字曼倩(这个字听起来就不大正经),十三岁学文,十五岁学剑,十六岁就能背二十二万言,十九岁能背四十四万言,文韬武略兼备。

臣朔身高九尺三寸(2.148米,略输姚明),眼睛瞪得像铜铃,牙齿白的像贝壳,“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我这样的人,最适合做天子的大臣。

孟贲是秦国勇士,力能扛鼎,秦武王嬴荡举鼎就是和他比赛。

庆忌是吴国勇士,吴王之子,身手矫健,能伏虎降豹。

鲍叔就是鲍叔牙,齐国大夫,跟管仲齐名的治世能臣,管鲍之交说的就是他俩。

尾生是春秋时期的一名痴情男子,据说他跟女子谈恋爱,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恰好下大雨河里发大水,尾生乃抱桥柱而死。后用尾生抱柱一词比喻坚守信约。

东方朔拿这四个人自比,就是说自己能文能武,有治世之能,有守信之义。

这份简历用了三千片竹简,用了两个人抬到宫中,汉武帝花了两个月才读完。

汉武帝读完都气笑了,这孩子太特么能吹了,留下吧,先让他到公车署上班。

这就相当于你去面试,简历写的的天花烂坠,成功吸引了老板的注意,老板就把你留下来放到一个闲部门,先留着,保不齐以后能用到这么能吹的。

东方朔到了公车署后,长时间得不到武帝的召见,俸禄又少,东方朔熬不住了就想歪点子。

他吓唬养马的侏儒,说你们这些人,长得跟土豆似的,既不能种地也不能打仗,文不能治国,武不能安邦,白白浪费粮食,皇上要把你们都杀了。

侏儒们就是一帮养马的汉子,哪有那么多心眼,吓得要死,哭着说:朔爷,赶紧给我们想个办法啊,我们不想死啊。

东方朔故作深沉的说,一会陛下就过来了,你们就跟陛下磕头请罪,陛下心一软就会饶了你们。

汉武帝果然经过,侏儒们就哭爹喊娘的求武帝饶命。等汉武帝弄清因果,就知道东方朔耍的鬼点子,知道东方朔想见他,故意这么干。

汉武帝就把东方朔叫来,问他为什么这么干。

东方朔抱怨道:侏儒们才三尺,我九尺三,但我的俸禄跟他们一样多,他们能吃饱,我都快饿死了。陛下如果能用我,江山幸甚、百姓幸甚,如果不用我,赶紧把我放回家,我不能白白在这里浪费粮食。

汉武帝听了哭笑不得,觉得这个人鬼精鬼精的,就让他待诏金马门。

至此,东方朔距离汉武帝更近了一些。

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离皇帝越近,越容易发达。

东方朔学了些奇技淫巧,擅长猜谜,其实本质是擅长察言观色、揣摩人心。

揣摩人心只可以小富,绝无可能大贵,大贵还是需要有经世治国的真本领。

东方朔靠着猜谜,赢得了武帝的欢心,被任命为常侍郎。

东方朔一生的高光时刻是劝谏武帝不要扩建上林苑,不要圈占农民土地。

武帝因此封东方朔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赏赐黄金百金。

但武帝还是扩建了上林苑,我升你官,你就不好意思再劝谏了吧。

武帝也是个人精。

东方朔升官后,就有点找不着北,有一次竟然喝醉酒在大殿上小便,这种失礼行为真是让人费解。

试想一下,你是个公务员,你在单位大堂里当众小便,会是什么后果。

东方朔因此被贬为庶民。

得意忘形,是东方朔这种半瓶子醋常犯的错误。

职场最忌得意忘形。

之后东方朔又被启用,任命为中郎,也就是皇帝侍卫,两米一的侍卫,看起来也确实挺唬人。

其实,东方朔本质上是个谏臣。

除了劝谏武帝不要扩建上林苑,东方朔还劝谏武帝不要徇私,即使是外甥犯法也要治罪;劝谏他远离董偃这种走马斗鸡的小人;劝谏他学习文帝,禁奢靡,尚节俭。

东方朔脑子灵活,表达能力强,又有一颗刚直之心,很适合做劝谏君王的御史。

但也就仅此而已,治国安邦不大适合东方朔。

所以东方朔的官职最高就是太中大夫。

杨雄评价东方朔是“滑稽之雄”、“行事浮浅”,这算是比较恰当的评价。

以上所写是班固在《汉书·东方朔传》中的记载,班固对东方朔的评价还算公允。

司马迁对东方朔的评价就比较离谱,直接把他归类到《史记·滑稽列传》。

据司马迁记载,东方朔每次得到武帝的赏赐,就用来娶年轻漂亮的女子,一年后就抛弃,再娶一个年轻漂亮的,行为浮浪,典型的渣男,跟现在最知名的富二代王思聪是不是有的一比。

因为东方朔好口出狂言、夸大其词、行为浮浪,他被时人称为“狂人”,翻译下就是疯子。

总之,东方朔熟读经史,肚子里有点文墨,又生的魁梧高大,有一股子力气,内心还有一点点小正义,头脑机灵,能言善辩,只适合做个谏官。

他得亏遇到了汉武帝,如果遇到朱元璋这种务实的帝王,估计早就被咔嚓了。

0 阅读:7

琅琊左史

简介: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