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科技遭滥用,农业领域成诈骗重灾区
近日,央视《财经调查》栏目深度揭露了一种打着“量子科技”旗号的新式骗局,其中涉及的晟舱科技公司宣称能为农作物种子进行“量子赋能”,短短30分钟即可赋予种子抗病、抗灾、增产等神奇功效,并声称此技术还可应用于各类生活物品如眼镜、鞋子、手机等,使其具备诸如防止度数增长、增强行走舒适度、消除体内毒素等匪夷所思的功能。
离奇宣传难掩逻辑硬伤,专家直指纯属无稽之谈
尽管晟舱科技的宣传内容荒诞不经,工作人员却坚称其商业行为“不做坑人的买卖”。然而,专家指出,当前全球范围内对量子科技的研究尚处于基础阶段,实际应用主要集中在极少数高端科研领域,如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至于将量子技术直接用于种子改良、日常消费品赋能,不仅缺乏科学依据,更违背基本物理原理,根本无法实现。
央视记者实地探访,揭示“量子舱”真相
节目中,记者深入探访了所谓的“量子赋能”现场。所谓的“量子舱”不过是普通容器,其内部并无任何已知的量子设备或技术手段。所谓的“赋能过程”更像是魔术表演,种子放入舱内一段时间后取出,便被赋予了各种未经验证的神奇属性。这种利用公众对前沿科技认知的模糊,刻意营造高科技神秘感的行为,实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欺诈。
社会各界联合发声,呼吁警惕伪科学骗局
面对这场披着高科技外衣的农村新骗术,社会各界纷纷发声,提醒广大民众尤其是农村群众提高警惕。司法部门、检察院、法院以及主流媒体等纷纷通过微博平台发布警示信息,强调“在农业种子或日常用品上使用量子技术,根本无法达成”,提醒大家切勿受骗上当。
科普教育亟待加强,共筑防骗防火墙
“量子赋能”骗局的曝光,再次凸显了社会科普工作的重要性。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加大对虚假宣传的打击力度,严惩利用科技概念行骗的不法分子;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应合力开展科普教育,提升公众尤其是农村地区群众的科学素养,帮助他们识别伪科学,避免成为欺诈行为的受害者。同时,消费者在面对看似“高大上”的科技产品或服务时,应保持理性思考,主动求证,切勿盲目跟风,以免落入科技骗局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