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托孤,为何诸葛亮会作出与司马懿截然相反的选择?

品史学家江樵 2024-08-14 14:30:55

白帝城托孤,刘备一句“君可自取”,让诸葛亮忠诚与否的话题被人们议论了千百年。

诸葛亮到底有过代汉自立的想法吗?

说没有野心,为何在李严劝其加九锡、进爵称王时,诸葛亮会如此不以为然,说“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说有野心,为何在《出师表》中会如此情真意切,“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以至人们认为这是北伐前嘱咐的遗言?

当然,有些人更是感到疑惑?既然刘禅无能,蜀汉风雨飘零,为何诸葛亮还要为了老刘家逆天而行,导致三分归晋晚了几十年,诸葛亮这是愚忠吗?

究竟诸葛亮是不是忠诚?我们可以看看诸葛亮在日常生活上的追求:

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自己的生活全听朝廷安排,后代有薄田可保衣食无忧,诸葛亮认为这就够了。哪个权臣会如此淡泊?

诸葛亮的忠诚,甚至得到对手肯定,在魏晋也被推崇备至,司马炎曾评价说:

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这样靠谱的忠臣,司马炎也想来个同款。

至于诸葛亮是不是愚忠,这仅仅用匡扶汉室的抱负,或者淡泊名利解释还不够。毕竟当时“兴复汉室”是最合理、最有号召力的旗帜。随着蜀汉这群有信仰者的消失,中原大地犹如一盘散沙,此后西晋篡魏、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上演了三百年历史悲剧。

你可以发现,诸葛亮之所以逆行,是因为有三件事在他心头挥之不去:兴复汉室、报先帝知遇之恩、维护荆襄势力利益。

这个筚路蓝缕、顽强奋斗的荆襄集团,为了生存与发展,将自身利益与蜀汉绑定起来,成为了蜀汉中后期的中流砥柱。

而诸葛亮便是这个合作联盟的领航人。

而反观司马懿家族,我们才能明白什么是野心。  

司马懿背后的颍川士族则一再堕落,由扶东汉大厦之将倾的忠贞之士,沦落为借用九品中正制维护利益的投机者。司马懿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在魏明帝曹叡死后作出篡位的选择,也就不难理解了。

与其评判诸葛亮、司马懿的品行,议论其是否忠诚,不如看看其身后势力集团,和其所追求的利益,孰是孰非便一目了然了。

诸葛亮的选择

或许人们通常认为,诸葛亮的一生充满了各种戏剧化的逆袭。他原本是一介布衣,被刘备三顾茅庐,随后得以一展平生所学,以过人才智助力刘备转弱为强入主益州,随后为报刘备知遇之恩,辅助后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这当中可能有一点令人疑惑:刘备之前根基不稳,被曹操从北方追赶到南方,为什么遇到诸葛亮之后突然就会时来运转,并拥有了占据荆州、入主益州的资本?难道诸葛亮羽扇一摇,就将这人财物的问题都解决了?

有没有尝试过将诸葛亮看作是一个势力的代言人,而非一个人在战斗?

因为诸葛亮背后,有着诸多荆襄大姓的身影。

诸葛亮的姐姐都嫁给了荆州大姓。大姐嫁给了蒯良之子蒯祺,也就是蒯越的侄子,剻良剻越二人是刘表平定荆州的重要支持者,而蒯祺是东汉末年的房陵太守。二姐嫁给了庞统堂兄、庞德公之子庞山民,后来任曹魏的黄门、吏部郎。

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更是家喻户晓的才女,襄阳名士黄承彦的女儿。黄承彦的岳父是蔡讽,与刘表同为蔡家女婿,并与襄阳名士庞统(凤雏)、庞德公、司马徽、徐庶等人交好。

虽然诸葛亮在荆州躬耕读书、逍遥快乐,但他和荆襄集团遇到了一个生存或毁灭的重大问题。

荆襄集团的实力其实很雄厚,其江湖地位被严重低估。荆州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在东汉末年其人口为628万,列天下十三州之首。襄阳还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家乡和起兵地之一,荆襄集团自然更倾向汉室。

但因为刘表缺乏足够的进取心,导致荆襄集团错过了发展的黄金期。曹操统一北方,孙权占据江东之后,在南北势力的蚕食鲸吞下,荆襄集团的未来一片黯淡。

正在此时,刘备“三顾茅庐”,叩开了充满希望的合作之门。

因为诸葛亮不仅是治国安邦的顶级人才,还是打开与荆襄豪族合作之门的金钥匙。刘备只要争取到了诸葛亮的认可,就能与荆襄豪族达成合作,获得人才、资金、粮草供给渠道。

在“三顾茅庐”中,诸葛亮提出了自己的策略:

若荆襄集团能够发展起来,那便能成为平衡和缓冲魏吴冲突的第三方势力。若能进而吞并益州,跨有荆益,那么其实力就能足以改变天下格局,形成鼎足三分之势。

这便是《隆中对》的根本出发点之所在。所以《隆中对》并非临时之作,它其实是荆襄集团的突围之策。

诸葛亮随后给出了他为刘备“量身定制”的增强版方案: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至此,荆襄集团和刘备在战略上达成了高度一致。

千古奇谋隆中对

为了增加《隆中对》成功的概率,想必后来诸葛亮做了大量工作,于是一大批荆州豪强带资入组。他们包括:诸葛亮宗族的诸葛亮、诸葛瞻、诸葛尚等8人,南阳的黄忠、吕乂、陈震等35人,义阳的魏延、胡济、邓芝、傅肜等15人,襄阳的庞统、马良、马谡、杨仪等20人,零陵的蒋琬等9人,江夏的费祎等5人......

所以说荆州派不仅仅是蜀汉立国之柱石,也是诸葛亮得以叱咤风云的主要支持者。   

刘备死后,先后执掌朝政的有诸葛亮、蒋琬、费祎、陈祗、姜维、诸葛瞻、董厥、樊建等人,其中诸葛亮、蒋琬、诸葛瞻、董厥、樊建五人就是纯粹的荆州派。

靠荆州派的强力支持,蜀汉大体稳定下来,熬过了夷陵之败后的乱局。

分析完背景,我们再看看诸葛亮是否有野心。

假如诸葛亮篡汉,他肯定只能依靠自己带出来的荆州派。

可这些荆州派之所以跟随刘备和诸葛亮进入益州,就是因为他们怀揣着“兴复汉室”的理想,不远千里到益州,希望获得一片立足之地。

而蜀汉经历襄樊之战和夷陵之战等重大失败后,早就已经危如累卵,就仅靠兴复汉室的旗帜勉力维持。

假如有人篡汉自立,没了汉室光环的号召力,益州极有可能会成为一盘散沙。到那时荆州派的利益将得不到任何保障。

出于这种考虑,荆州派必将极力支持蜀汉政权,反对任何篡汉者。

可见,无论是从主观还是客观来看,荆州派领袖诸葛亮都绝无篡汉的可能。

相反,诸葛亮在北伐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口号,重新聚拢了人心,以至于蜀汉在自己死后又继续延续了29年。 

也就是说蜀汉是IP品牌,而荆州派是出资方,双方形成了牢固的共生关系。

所以诸葛亮在李严劝其称王加九锡后,如此回答:

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也就是说诸葛亮比起个人权势,更看重蜀汉朝廷和其荆襄势力的整体利益。 

由此可见,荆州派有匡扶汉室的历史和情怀,在利益上也与蜀汉朝廷高度一致,实现了绑定。这种情况下,作为荆州派领袖和代言人,诸葛亮绝不可能考虑任何背叛行为。

隆中对时的天下局势

而司马懿就有所不同了。

司马懿属于颍川士族,他的成功离不开颍川士族的代表人物荀彧的帮助。

颍川士族在东汉时就已经名闻天下。在汉桓帝、汉灵帝时,颍川人李膺、杜密不畏强权、伸张正义,得到人们的称赞。

随着曹魏政权的建立与发展,又为颍川士族带来了新的发展风口,让他们成为曹魏朝廷的核心力量,造就了一些手握实权的超级豪门。

但这当中出现了一个变数:荀彧之死。

荀彧“明有意数,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义”,致力于辅佐汉室。

也就是说,起初荀彧等颍川士人投奔曹操,是看中了他匡扶汉室的口号。比如孔融就曾作《六言诗》,其中就写道:“曹公忧国无私。”    

而曹操也一唱一和,在吸引人才的《短歌行》中提到了自己匡扶汉室的志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将自己比作辅佐周成王的周公旦。

在那个时候,颍川士族和曹操,就跟荆州派与刘备一样,在战略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

所以曹操迎接汉献帝到许都后,荀攸积极辅佐曹操,并引荐了荀攸、钟繇、陈群、司马懿、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戏志才、郭嘉、杜畿等一大批颍川士人。他们出钱、出人、出智谋,协助曹操平定了北方。

但曹操并不甘心于久居人下,讨平了诸侯后,其本意是让曹家坐天下。

这样曹操和颍川士族匡扶汉室的目标产生了冲突。最后结果是让颍川士族产生了分化。有些人是汉贼不两立,比如荀彧就自尽明志。

司马懿也曾深受其影响,哪怕是在家装病也不接受曹操的征召。后来曹操威胁下狱,司马懿才放弃表演转而配合。

更多的人则选择了放弃理想。比如颍川人中,荀攸、钟繇、王朗、杜袭、郗虑都力劝曹操加九锡,而辛毗、陈群、华歆、王朗则在曹丕篡汉称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颍川士族最终出现分化

也就是说,这些人最终放弃了理想,转而一心追逐利益。

随后,他们为了保障自身利益,颍川人陈群更是提出推行九品中正制。颍川士族因而吃尽了制度红利,一举成为曹魏时期名闻全国的显赫群体。

正是有了这群人的支持,曹丕篡汉才如此顺利,之后司马炎篡魏更是无缝衔接、波澜不起。 

颍川士族得以发达,为了利益,他们开始进行各种投机和钻营,过去遵循的儒家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他们弃之如敝屣。

而司马懿也借助颍川士族错综复杂的关系,掌控了曹魏的核心权力,在高平陵之变后,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权臣。

可见若失去了理想和情怀,就会如司马懿及一些颍川士族那样失去目标,一心为稻粱谋,成为权臣便不可避免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诸葛亮的忠诚并无私心,也不是什么愚忠,而是他立足荆襄集团利益,结合蜀汉朝廷的局势,为谋求兴复汉室而进行的不懈努力。

千古第一忠臣

0 阅读:33
评论列表
  • 2024-08-17 17:48

    不是殊途同归,都是把另外一个托孤的给搞掉了吗?谁比谁高尚多少?相反,司马懿可以说是自卫反击想搞掉他的曹爽,李严可是步步退让,主动交出了兵权,还是被诸葛亮给搞掉了[得瑟]

    用户15xxx03 回复:
    云泥之别,有什么好对比的?诸葛武侯,爵位乡侯,谥号忠武,古往今来多少名臣大将,得此殊荣者有几人?假如你是皇帝,你想用司马懿还是诸葛亮?谁能让你睡安稳觉?谁带兵让你更放心?一个乱臣贼子指洛水为誓犹如放屁,一个忠于皇帝为报先主知遇之恩,明知困难重重毅然决然出师北伐,溘然长逝五丈原!

品史学家江樵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