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苏联与德国爆发了激烈战争,日本也在一旁虎视眈眈。
毛泽东曾公开发表自己对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的看法,指责其:“不仅是反对苏联的,而且也是反对一切民族的自由和独立。”
然而,面对斯大林6次求援兵,毛泽东却每次都坚定拒绝。
初战失利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德国在莫斯科秘密签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作为两国暂时和平的凭证。
但两年后,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对苏联发动了袭击,并正式向苏联宣战。
这场出动总兵力近550万人的突袭战,也是二战中规模最大的突袭行动。
苏联一直默认签订条约就意味着双方都会遵守,完全未准备德国毁约突袭的应对方案。
其实德国发动袭击并非完全无迹可寻,甚至早有人为苏联送去过相关情报,国际媒体也有报道德国军队的异动。
可斯大林从美国拿到情报,又收到丘吉尔关于德军集结波兰的警告,仍坚信德国会遵守条约。
而德国一边大规模调集军队,一边派遣侦察飞机频繁在边境处徘徊,并在边境进行战前部署。
德国的动作明显,但落在斯大林眼中顶多算挑衅,不能作为德国将发动战争的信号。
一个《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彷佛一叶障目,让德国在斯大林眼皮底下完成了所有战前准备。
苏联为维护这暂时的和平关系,还一再为德国澄清,表示所有苏德将开战的言论都是谣言。
直到德国发动袭击前夕,斯大林始终未做防备,战争正式打响时才意识到德国早已毁约。
袭击发动当晚,苏联军队毫无察觉,松散行动。
负责警戒的警备部队虽然配有枪支,但按条约没有装弹药,架起的机枪同样只是空把式。
德国的袭击十分成功,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突破了边境线。部分苏联士兵还未反应过来,便倒在枪口下。
当苏联拉响警报器,德军已经抢占先机,向边境线内推进。
而后苏联又判断错误德军的主攻方向,错失守备先机,眼睁睁看着德军高歌猛进。
最主要的是,苏联军队的对战经验不比德军丰富,部队之间的配合生疏,空有坦克和战斗机,却无法发挥最大威力。
并且苏联兵力部署分散,做不到第一时间有效阻挡德军攻势。
苏联糟糕的经济状况更是令这场卫国战雪上加霜,后勤供给和支援远跟不上前线需要。
所以交战初期,苏联处于被动状态,接连失利,狼狈防守。
而集结在苏联远东地区附近的日军,在苏德开战后蠢蠢欲动。
一旦德军深入苏联,那么日军会紧跟其后,对苏联展开无情攻势。
前有狼,后有虎,紧急情势下苏联不得不求助中国。
1941年7月,焦头烂额的斯大林第一次请求毛泽东派兵支援。
战场远虑苏德战争爆发前,中共其实就分析过苏德交战的可能性。
苏德交战前两个月,中共中央预见双方爆发战争在所难免,对中国只有负面影响。
当时中国共产党一面要应付与国民党的内战,一面又要抵抗日军的侵略,分身乏术。
如果苏联与德国交战,那么必然会削弱对中共的援助。
正是抗战关键期,中共自然希望助力多一点是一点,“老大哥”苏联平安无事最好。
可这不是共产党所能决定的,毛泽东唯一能做的,也只是未雨绸缪,提前思考对策。
斯大林第一次致电,请求中共牵制接近苏联远东地区的日军,以防日军袭击。
对此,毛泽东给予了积极回应,毕竟无论有无苏德战争,日军都是必须要赶走的敌人。
毛泽东向彭德怀下达指令,命令军队做好配合苏军作战的准备,严肃嘱咐彭德怀:“此种配合,是战略的配合,是长期的配合,不是战役的配合与一时的配合,请在此基点上考虑一切问题!”
中共中央也表态,将与苏联站在同一战线上,共同抵抗不正当侵略。
当然,其中有推演苏德战争结局后的考量。
希特勒发动袭击,一开始的战略是闪电战,计划在几个月内拿下苏联。
德军初战势头猛烈,苏军一再败退,苏联看似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但中共中央经过分析观察,得出了“苏必胜,德必败”的结论。
首先德国属于不正当侵略,舆论上不占优势,得不到国际支持。
其次,苏联武装力量不可小觑,德国意图短时间内攻占,实际操作难度不小。
战线拉长,德国突袭所抢占的先机终将被消磨殆尽,取胜优势不大。
因此,中共当然要支援苏联。不过,毛泽东对于如何支援,想法与斯大林截然相反。
比如答应斯大林协助牵制日军,但毛泽东同时也强调不能“不顾一切牺牲来动作”,首先要保留自身力量。
八路军避免正面加入战场,而是打游击战,尽可能拖延日军动作。
11月12日,斯大林第二次致电毛泽东。
此时苏联已如中共预想的那样,逐渐扭转不利局面,开展反攻。
希特勒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集中力量对莫斯科发动攻击。
而这时,斯大林收到密报,莫斯科一旦失守,日军将立即对苏联远东发动进攻。
日军凶残,斯大林能够想象到德军与日军一同进攻,苏联将是如何凄惨的下场。
于是斯大林再次求助毛泽东,要求中共增派力量牵制日军。
说是求助,实则斯大林未考虑中国的处境,不停向中共施压,强烈要求中共派兵与日军正面对决,以此为苏联争取时间。
明知是飞蛾扑火,毛泽东自然不会答应。
他坚持“只做战略配合,不作战役配合”的策略,一切配合行动皆以保全自身力量为先。
六拒出兵见中共迟迟不出兵,斯大林向共产国际“告状”,导致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被点名批评。
而毛泽东不为所动,顶住舆论压力,坚决不出兵。
这不是唯利是图,一方面确实要以自身为重,另一方面实在是有心无力。
苏联忙于保家卫国,中共何尝不是,而且局势更复杂,面对的困难更多。
自从苏德战争爆发,国民党顽固派气焰日涨,不仅口头攻击,还愚蠢地停发八路军物资。
不巧自然灾害接踵而至,本就不富裕的中国共产党勒紧裤腰带也省不出几个子儿。
无论物资钱财,还是兵力,中共无不用在刀刃上,每一处部署都经过深思熟路。
又有被日本扶持起来的伪政府,甘当日本走狗,处处针对中共,对中共围追堵截。
自身应接不暇的情况下,中共怎么可能有余力派兵支援苏联,能做到战略配合已是极限。
但斯大林显然无视了中共困境,第三次要求中国派遣正规军前往南满,毛泽东依旧拒绝。
这次被拒绝后,苏联有了小动作。
苏联派驻延安的联络小组开始打探中共的军事安排,并查探八路军的行踪。
与此同时,斯大林昏了头,居然要求中共向蒋介石服软,试图借此解决国共两党的争斗,好让中共出兵支援苏联。
斯大林和苏联的种种行为,明显意图左右中共决策。
毛泽东的回应态度明确,直说会配合苏军,但不会让八路军作无谓的牺牲。
就在苏联与中共就出兵问题上拉扯时,希特勒攻占莫斯科的计划已经失败。
事实证明,毛泽东的决策没错,即便中共不大规模出兵支援,苏联也度过了这一难关。
不过苏德战争还未结束,德军已显颓势,可希特勒的野心不消。
1942年7月,希特勒调集150万兵力再度发动进攻,最终目标仍是攻占莫斯科。
毫无意外,斯大林又向毛泽东提出要援兵。
与前三次不同的是,这次苏联愿意向八路军提供新式武器装备,但这武器需要抽调八路军一两个师去内外蒙古交界处取。
毛泽东果断拒绝,因为不等拿到装备,八路军很可能半路上就被敌军空军歼灭了。
没过多久,斯大林第五次致电毛泽东,表示可以换成由小型游击队轮番前往满蒙交界区,分批次取回新式武器。
此方案并不比上一个好,毛泽东再次拒绝。
苏德战争接近尾声时,斯大林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向毛泽东求援兵。
此时苏联反包围了余下德军,即将展开最终决战。
万事俱备,斯大林唯一担心的是时刻准备入侵的日军,日军一天不远离远东地区,斯大林日日不能安心。
为此,斯大林建议毛泽东加强部署在长城内外一线的兵力,使日军不敢轻举妄动。
大规模调兵,这一开始就不在毛泽东的考虑范围内,结果显而易见,毛泽东拒绝。
但借由斯大林的提议,毛泽东更改了部署,为将来渗透东北地区做准备。
1943年2月2日,苏联的包围战大获全胜,从此一转局势,将德军逼得节节败退。
至此,毛泽东才一吐两年来被指责的郁气,证明只做战略配合是最正确的决策。
信息来源:
杜学峰,斯大林6次电请毛泽东出兵援苏,湖北档案,2014年10期
陈默,一九四一年中共对苏联卫国战争的观察,党史研究与教学,2020年03期
何炜俊,德军“巴巴罗萨”计划何以失败?[J].军事文摘,2016年09期
张晓飞,苏德战争爆发与中共军事因应之道,中国纪念馆研究,2021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