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的火把节,它们是怎么传承下来,又如何经历变迁的?

强强聊历史 2023-07-27 08:17:00

文|侯博士的笔记

编辑|侯博士的笔记

前言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举行的一项传统节日,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被认为是中国十大民族节日之一。这个节日广泛传承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彝族地区。

火把节是彝族民俗活动中最盛大、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特别是在凉山彝族地区,这个节日以其本土特色和丰富多彩而闻名。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凉山彝族火把节的形式和文化含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的火把节融合了“民间传统”和“官方组织”的元素,展现出从单一到多样的发展趋势。这使得火把节获得了新的民俗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凉山彝族火把节起源

彝族火把节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据说已经延续了数千年,起源可以追溯到汉唐时期。

虽然在凉山地区,有很多关于火把节的传说被广为传颂,但这些传说并不是火把节真正的来源,而只是后人对火把节起源的臆想和改编,或者是对这个节日的歌颂与赞美。

凉山地区各地的火把节传说在口头传承中虽然有一些差异,但基本上都歌颂了英雄并欢庆胜利。

其中,比较广泛的一个传说是纪念“人与天之战”的历史事件:很久以前,地上的强壮勇士赫体拉打死了天神大力士斯热阿比,激怒了天神恩梯古兹。

为了惩罚人类,天神恩梯古兹放出天虫到人间来破坏将要成熟的庄稼。在民间英雄赫体拉的带领下,彝族人点燃蒿杆扎成的火把,在经过几天几夜的激战后,成功地烧掉了天虫,保住了庄稼。

为了纪念这个战胜邪恶的重要日子,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号,彝族男女老少都会点燃火把,走向田野,驱虫灭灾,祈求丰收。从那时起,火把节就成为了彝族的传统节日。

彝族火把节有一个悠久的历史,虽然之前的故事并不是它真正的来源,而是对这个节日的想象和传颂,但这个传说反映了彝族先民征服自然的历程。

据说天神恩梯古兹放出害虫来吃人们的庄稼,这与夏秋之间的虫害严重有关,因此在那个时代,人们选择在农作物成熟前举行火把节来消除自然灾害是有合理性的。这也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的敬仰和对火神的崇拜,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在困苦境遇中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关于火把节发祥地日都迪散的传说,其实只是后人对火把节的另一种解释,并非火把节的真正起源。在这个地区,过去有举办过有规模、有影响力的火把节庆祝活动,其中包括一项有趣的爬树比赛。

这些活动由阿黎兹莫人发起,旨在弘扬英雄个性,并增加尚武类体育竞技活动。获胜者得到了白银奖励,并成为火把节期间最受欢迎的人物,因此这些庆祝活动逐渐扩大影响力,使火把节在其他地区也得到传承和发展。

虽然在日都迪散地区举行过盛大的火把节,但彝族火把节的起源并不仅限于此地。事实上,凉山彝族的先民来自云南地区,并在迁徙过程中带着火把节的习俗,所以火把节并非在这一地区彝族的本土创造,而是在后人的延续和再创造中形成了今天的样子。

从上述火把节的传说和传承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彝族火把节的起源与彝族农耕文明时代的兴起密切相关。

彝族的先民们将善良的心愿和美好的期望融入了火把节的娱乐活动之中,将最初只是为祈求丰收而进行的农业庆典,发展演变成了一个融合了祭天地、祭神灵和全民狂欢娱乐的综合性火把节。

在古代,彝族人是农耕社会的一部分,举办火把节的初衷是为了祈求农作物的丰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火把节逐渐演变成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不仅仅是农业物候的单一庆祝,而是成为了一场集体欢庆和娱乐的盛会。

人们把善良的愿望和美好的心愿融入到火把节的庆祝中,通过祭祀天地和神灵,表达对自然和神明的敬畏与感激。

因此,彝族火把节成为一个综合性的节日,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庆祝农业收成的节日,也是人们表达美好心愿、祈求神灵保佑的时刻,同时还是全体彝族人民欢聚一堂、共度快乐时光的盛大狂欢节日。

民间操守:凉山彝族火把节活态传承的主体

在凉山彝族地区,火把节是民间传承的一项重要节日,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节日习俗。除了美姑、雷波等“依诺”支系由于过去曾发生灾难而停止过火把节外,其他“圣乍”、“所地”支系的彝族人民从未间断过火把节。

这个节日的持续传承得益于群众的自发组织与管理。人们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化需求,让传统火把节扎根于特定的地域和血缘关系,满足了地方族群精神和社会的需求。

彝族火把节是一个由人们自主举办和庆祝的节日,它承载了当地族群的历史传承和情感纽带。不同的支系彝族人民因为地理、历史和文化原因,对火把节的庆祝有所不同,但共同点是他们都非常重视和珍视这个传统节日。

因为这种自发性的组织和传承,火把节在凉山彝族地区保持着活力,成为了彝族人民重要的文化标志,也反映了他们对传统文化和族群认同的坚持。

1.打火把的程序

彝族火把节在彝语中称为“都则”,直译为“赔火”,意译为“祭火”。无论是“赔火”还是“祭火”,人们都通过纪念和祭祀火来表达对火的崇敬和期望,安抚心理的恐慌和满足精神的需求。

在凉山彝族的创世史诗《勒俄特依》和人们的传统认知中,彝族先民认为“火”是天庭祖灵变来的,因此被视为神灵。

火为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也被认为是通往神灵的桥梁。彝族的日常生活、待客礼仪和宗教仪式都离不开火,火塘边是举行这些活动的重要场所。打火把成为崇拜火的象征,也是祭祀火的节日习俗。

火把节一到,凉山彝族的大部分村寨都会选择吉日庆祝。打火把时,青年人手持火把,诵唱着祝愿的歌谣,围绕着房屋和村寨转一圈,象征驱除灾害,祈祷丰收。然后人们会在村坝上集结,将零星的火把聚在一起,点燃篝火,在唱歌跳舞的欢乐氛围中度过火把节。

在凉山彝族地区,火把节的重要性可以从彝族谚语中窥见:“阿都重视火把节,圣乍重视过年,依诺重视做毕,所地重视婚嫁”。不同阶层过火把节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但对火把节的重视程度是不言而喻的。

2.庆火把的民俗游艺活动

在凉山彝族地区,火把节是人们展示自我和社交的最佳时刻。特别是火把节的第二天,彝族青年男女老少都穿着华丽的节日盛装,背着美食和水果等干粮,参加各种民俗游艺活动。有的骑着马,赶着各种家畜,如牛、羊等,参加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跳舞等竞技活动。

在火把节场上,人们举行摔跤、赛马、斗牛、斗羊、斗鸡等比赛,展示彝族人民的勇敢和正义精神。彝族女性跳着朵洛荷舞和达体舞等传统舞蹈,展现了她们的淳朴、善良、娇柔和含蓄之美。

在各项活动中,未婚青年们通过黄伞的遮掩来传递彼此的爱慕之情,这让人感到温馨动人。

在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中,人们载歌载舞,尽情享受节日的快乐。彝族火把节因其独特的节日活动而享有盛誉,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

总的来说,凉山彝族火把节是一个充满欢乐和多彩活动的节日,人们穿着华丽,参与各种竞技和舞蹈,展现了彝族人民的勇敢精神和美丽风采。这个节日充满着浓郁的彝族文化特色,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3.送火神的习俗

火把节的第三天是这个节日的最后阶段,人们进行夙愿的祈祷。尽管这一天不如前两天那样隆重,但它的内涵和意义同样重要,如今各地关于送火神的习俗也各不相同,有些地方比较简单,而有些地方则更加庄重和复杂。

一般来说,当夜幕降临时,村里的人们祭过火神并吃完晚饭后,各家各户都陆续点燃火把。他们边跳舞边念着祝词:“烧呀烧,烧死害虫,烧死饥荒,烧死瘟疫,烧出丰收。”

然后,人们会带着历年节日焚烧邪恶精灵的地方,拆开火把,点燃篝火,并将第一天晚上宰杀的鸡翅毛、鸡脚皮、鸡股骨等一起焚烧,象征着一切邪恶的精灵随之被消除。

人们会搭设祭火台,进行送火神的仪式。在仪式进行的同时,他们不停地唤马、唤牛、唤羊、唤猪、唤鸡,祈求六畜兴旺、祥和安康。这使得火把节成为一个充满地方特色的民俗节日盛典。

与时俱进:凉山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的变迁

1.从民间自行传承到政府主导下的转变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凉山州各级政府逐渐认识到火把节民俗活动的价值。

为了保护、开发和利用火把节这一文化品牌,政府开始主导火把节的组织,并将其发展成为拥有娱乐、经济和旅游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节日。因此,现在的彝族火把节既有民间传承的特色,又有政府主导的特点。

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是由州委、州政府于1994年首次举办,目前已成功举办六届。从2013年起,它每五年举办一次,而其他年份则由县市自行举办。

整个火把节活动以州府的西昌市为中心,周边各县为外环,形成了一个节日连带圈。

政府主导的“城市版”火把节比起传统的“乡村版”更具广泛性和普及性,也更具有影响力和辐射力。

这种转变对于宣传和推动凉山地区的民俗节日,促进其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需要警惕的是,这种转变可能会失去民间传统火把节本真和纯洁的特点。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两种版本并行不悖的发展,同时放大民间传统火把节的文化空间,让凉山彝族火把节回归本源,以其淳朴的风格延续这一宝贵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从单一民族过节到各民族共同狂欢的转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凉山彝族火把节一直是彝族民众自发在各村寨举行的节日,没有统一的组织,也没有外来民族的参与。然而,近二十年来,在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下,火把节发生了一些改变。

如今的火把节不再只是彝族民众自主参与和感受的个体民族节日,而是吸引了彝族人、当地其他民族和外来旅游者共同参与和共同感受的综合性民族大联欢节日。特别是在西昌城区,火把节已成为全民共同参与的盛大节日。

比如在2013年,“西昌·凉山彝族火把节”由西昌市委、市政府主办,当晚,在西昌市区的航天大道东沿线和火把广场等地点,点燃了36堆篝火。

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本地市民一起点亮了数万只火把,共同参与火把节的狂欢活动。随后,大家围着篝火手拉手跳起了欢快的达体舞,成为了一个欢乐祥和的不眠之夜。

这些改变表明,凉山彝族火把节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已经远超过过去。现在的火把节已经不仅仅是彝族民众自己的节日,而是一个吸引了各族群众共同参与和欢庆的盛大节日。这样的转变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到了凉山彝族火把节的独特魅力。

3.从自我感受到满足游客需求的转变

凉山彝族火把节原本是彝族民众自发举行的节日,是他们对自己文化的自豪和自信的表现,也是感受节日氛围和追寻历史记忆的方式。

然而,近年来随着外来游客的涌入和政府将火把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火把节的面貌发生了改变,现在,火把节更多地面向游客,追求经济效益,变得更加“表演性”,甚至把与火把节本身无关的毕摩绝技也搬到了节庆活动的舞台上,导致毕摩文化等变得俗化和世俗化,让火把节变得失去了原有的神秘和独特。

这种实践和导向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该保护和保存民间的彝族社区,让它们成为彝族文化的保存仓库和生产基地。

这样,彝族文化就能在与外来文化碰撞中得以有效保存和持续发展,为民族节庆旅游提供持久的文化支撑和发展动力。

因此,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和尊重彝族的传统文化,保持火把节的本真性和纯洁性。同时,应该推动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让彝族文化在新的环境中持续传承和发展,让火把节成为一个真正代表彝族文化的盛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和传承彝族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

4.从自娱自乐到追求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的转变

凉山彝族火把节除了原本的山寨民间传统版本外,现在由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的火把节在城市和周边地区增加了许多新的活动项目,使火把节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的民俗节日,涵盖了文化、体育、旅游和商贸等各个方面。

这些新活动包括美食节、青年歌手大赛、月亮女儿选拔大赛、自行车赛、轮滑邀请赛、环邛海徒步赛等等。这些活动使火把节成为了一个地域性、参与性和娱乐性最强的节日,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与。

然而,随着火把节的商业化和经济化,有些主办方和媒体过于关注火把节的壮观场面、游客数量和经济收益,而忽略了对火把节本身文化习俗的传承和保护。

这可能导致火把节失去原有的庄严感和神圣性,只成为一个纯粹商业化的庆典,而忽视了它作为彝族传统文化的价值。

所以,无论是民间自发还是政府主导,都应该平衡火把节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我们需要强调和保护火把节的文化功能,让它成为一个真正传承彝族文化的盛会,而不仅仅是追求经济效益的娱乐节日。这样才能确保火把节在发展中保持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真正的意义。

结语

凉山彝族火把节是一个承载着先民崇火敬火信仰和族群历史文化记忆的重要节日。在乡土民间流传中,火把节融合了地域色彩浓厚的民俗游艺竞技活动,展现了彝族独特的庆典魅力,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社会互动,增强了民族团结和彝族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近年来,凉山州政府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力度,对火把节进行了文字、图片、影像等纪录和数字化建设。

然而,随着彝族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火把节的传承面临着濒危的困境,生存空间也在逐渐萎缩。政府主导的节庆开发也可能迎合游客需求而快速变迁,这需要警惕和防范。

为了永久保护凉山彝族火把节的纯真和本真,我们需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整体性的村落保护措施,使民间操守和官方主办相互依托,共同传承火把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保留这一宝贵的民俗节日,为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鲜活的实践案例。

参考文献

凉山州文化影视新闻出版局.火把·家园.四川美术出版社.2013.

朱文旭.彝族火把节.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

甘代军.彝族火把节的“文本”重构与文化表征.云南社会科学.2009.李春霞.彭兆荣.彝族“都则”的仪式性与旅游开发.旅游学刊.2009.

李玉臻.基于游客期望和感知的民族节庆旅游研究—以凉山彝族火把节为例.学术论坛.2009.

西昌市旅游和体育局.2013中国·西昌凉山彝族火把节综述.

0 阅读:1

强强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