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会议上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

史海钩沉峥嵘 2024-03-01 21:01:08

回首新中国风云变幻的外交史,如果说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万隆会议”,是广大受压迫的亚非拉国家在心目中,把新中国看作是“诺亚方舟”般的存在的起点。

那么前推一年,同样是4月,在瑞士召开的“日内瓦会议”,则无疑是新中国劈波斩浪,突出重围,终于横空出世的“破冰之旅”。

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列强参加的国际会议,连“世界霸主”也不在被邀请之列。

而日内瓦会议则是东西方阵营之间,名副其实的一次剧烈碰撞。刚刚在朝鲜战场上交过手的中美两国,分别是两大阵营中的代表性角色。

在这场看不到硝烟,但与硝烟弥漫的战争同样激烈的政治交锋中,中国总理兼外长周恩来是毫无疑义的,和平力量的领军人物;而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则不出意外地充当了霸权主义的急先锋。

杜勒斯,律师出身,曾在军队服役,官至陆军少校;1949年成为美国国会参议员,后又担任总统私人代表和国务院顾问;1953年1月,出任美国国务卿。

杜勒斯极端仇视共产主义,是个坚定的反苏反华分子。就任国务卿以来,更是极力推行反共政策。

杜勒斯

为了维护美国的世界霸权,杜勒斯曾悍然违背国际承诺,撇开在二战中付出重大牺牲的中国,策划组织同日本签订片面媾和条约——《旧金山和约》。

杜勒斯曾大肆鼓吹美第7舰队协防台湾,更是一直以来遏华制华政策的积极倡导者。

杜勒斯曾猖狂叫嚣要“以一切可能利用的手段来同共产主义作斗争”,甚至制订了针对新民主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性战略计划。

毫不夸张的说,假如不是朝鲜问题以及中南半岛问题的讨论解决,无论如何少不了中国的参加。

以杜勒斯和他身后的美国早已习以为常的霸权思维和强盗逻辑,是绝对不会同意邀请新中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的。

因此,作为参加这次国际会议的美国代表团团长,仇华情绪根深蒂固的杜勒斯,在不得不作出妥协的同时,依然念念不忘孤立和打压中国。

他向美方与会人员特别强调,任何人不允许与中国代表团有任何接触,连礼节性的握手也不允许。

不得不说,在当年中美关系异常紧张的大背景下,包括杜勒斯在内的美国人,是怀着满满的敌意来日内瓦赴会的。

神采奕奕的周恩来总理

大放厥词的杜勒斯甚至还信誓旦旦地“现身说法”,如果他本人与周恩来在日内瓦有机会接触,那一定是他的汽车与周恩来乘坐的车子相撞了。

杜勒斯这种近乎神经质的“草木皆兵”,无形中使得中美两国参会人员之间无关痛痒的,最起码的外交礼仪也变成了引人注目的焦点话题。

从而使得一则会议期间,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总理握手的传闻,后来在世界各国不胫而走。

以至于只要是提到日内瓦会议,人们就会联想起这个被传得沸沸扬扬的插曲。

连后来促进中美建交的“和平使者”,蜚声全球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也在其著作《白宫岁月》中声称:“周恩来对1954年杜勒斯拒绝和他握手的怠慢之举耿耿于怀。”

而流传甚广,基于众所周知的事实,显得更加真实可信的说辞是:

在1972年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访华的历史影像中,走下飞机舷梯的尼克松,之所以远远地向周总理主动伸出手来,就是为了弥补杜勒斯当年的无礼之举。

故事说到这里,这则传闻的真实性似乎已经是板上钉钉,丝毫不必怀疑了。

毛泽东主席会见基辛格

但据当时的中国代表团秘书长,后来担任外交部副部长的王炳南透露,所谓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之说不是事实,而是人们演绎出来的剧情。

作为总理当年的得力助手,王炳南如影随形,整个会议始终不离周恩来左右。

王炳南围绕该传闻的历史回顾,听起来有理有据,无可辩驳。

他说:“开会时,每次都是我陪着周总理入场。事先我对于从哪个门进去,座位在哪里,都了解得很清楚。”

“我在前引路,周总理和代表团成员跟着我一直进入我们的座位。”

“会议座位是按每个国家的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排列的。中国CHINA,C在前,美国USA,U排在后面,和苏联代表团在一起,距离我们很远。”

“国联大厦会议大厅有好几个入口处,我们同美国代表团不是从同一门进入会场,不可能碰在一起。”

“会议中间有15分钟休息,代表团成员可以到餐厅、酒吧间去吃点心、喝咖啡、茶和酒。我们代表团从不和美国代表团聚在一起。”

尼克松访华

临了,王炳南胸有成竹地补充道:“……总理非常审慎和严谨。杜勒斯是坚决反共的头子,总理从来就没想去和他握手。”

而能为王炳南的说法提供佐证的,还有美国代表团的另一个关键人物——日内瓦第一次会议结束之后,接替匆匆离去的杜勒斯继任团长的美国副国务卿——曾当过艾森豪威尔总统战时参谋长的美方代表陆军上将史密斯。

据说会议期间,有习惯于刨根问底的记者向史密斯发问:“杜勒斯和周恩来有没有什么接触?”

史密斯当即以戏谑的口吻回答道:“如果有接触的话,那就是我们在卫生间用过同一条毛巾。”

另外,有来自美国记者的报道中说:“虽然杜勒斯差不多每天都和周恩来在同一间房间里,但他从没有和他碰头,也没有和他说过话。”

由此可见,王炳南作为事件的亲历者,对该传闻的否定性说法应该是真实可靠的。

但要说该传闻纯粹是空穴来风,似乎也有失客观。事实上,为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所折服的英国外交大臣艾登,确曾试图促成杜勒斯与周恩来之间的握手,虽然仅仅是握个手而已。

史密斯

而这对于素有大家风范的周恩来而言,自然是不成问题的问题。

按周恩来的想法,既然在一起开会,理应有所接触。即便是两个国家处于敌对状态,外交官之间照样可以握手致意,无论如何,这仅仅是一种礼节而非原则性问题。

鉴于美国人对新中国的敌视态度,周恩来曾向我外交人员做出过透着不卑不亢而又非常理性的规定:

如果在外交场合碰到美国人,我们不主动上前跟他握手,但是如果对方来跟我们握手,也不要拒绝,要礼尚往来。

艾登万万没想到,反而是在自己的盟友那里碰了钉子。

杜勒斯不仅断然拒绝了艾登的提议,还反过来对英国与新中国接近表示强烈不满。

只可惜,顽固不化的杜勒斯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与对手——东方智慧的集大成者周恩来相比,仅此一点就高下立判,不啻如兵马未动先输一局。

周恩来会见艾登

在杜勒斯回国之前短短的一周之内,周恩来特有的翩翩风度和迷人风采倾倒了众多国家的参会代表,与杜勒斯的“小肚鸡肠”留给代表们太过蛮横无理而又死板僵硬的不良印象,形成了无比强烈的对照。

杜勒斯的倒行逆施是如此的不得人心,以至于会后传出了这则耐人寻味的“花边新闻”。

以至于针对“杜勒斯曾拒绝与周恩来握手”之说,爱好和平、反对霸权的人们宁愿相信这是真实的历史存在。

甚至于有心人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了另一版本的略显离谱,但同样深入人心的“花边新闻”:

会议大厅里中美代表迎面相撞。面对伸出手来的周恩来,面沉似水的杜勒斯不是傲慢地转过身去,而是十分勉强地与周恩来握了一下手,然后掏出手帕,侮辱意味十足地擦拭完自己的手,又塞回裤兜。

而久经风浪的周恩来,见状也掏出手帕,擦了擦手,然后直接把手帕扔进了垃圾桶,以此来回敬不可一世的杜勒斯……

0 阅读:7

史海钩沉峥嵘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