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刑罚“一丈红”,到底有多残酷,为何嫔妃因此活不久?

赵赵没期待 2024-02-28 02:10:45
前言

在清代,有一种被称为“一丈红”的刑罚引人注目,其残酷程度令人瞠目结舌。嫔妃们因此而活不久的原因是什么呢?

残忍刑具:木棒反复击打直至骨折

“一丈红”历史上就是清朝后宫中的极刑,利用木棒反复殴打犯错者的腰部,直至椎骨折断、死去。疼痛难忍,鲜血淋漓。所以当年看到这种刑罚的人都为之骇然。

与其它鞭刑不同,一丈红没有明确的鞭打次数。刑罚者手中的木棍越打越狠,直至犯人已经骨骼外露、鲜血染红周身,形成一片触目惊心的血红色。这就是“一丈红”这个名称的来历。

这种刑罚极易使人终生残疾,即使勉强活下来,后半生也只能在病痛中度过。更要命的是,古代医疗条件差,受创口感染几率大,失血过多也很难救治,所以真正能从一丈红下活着逃脱的人寥寥无几。只有体质异常坚强的人,才有一线生机。

那么,为什么后宫中会有这种极端残酷的刑罚存在呢?这其中自然有其独特的历史缘由。清朝初期,皇权极度集中,皇帝有权过问后宫妃嫔的一切罪行,并亲自拟定刑罚。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太后的地位逐渐上升,她们也插手较重的后宫刑法。为了镇压后宫,保障自身利益,太后们 定下了残酷的家法,其中最令人胆寒的,就是一丈红。

一丈红的恐怖威力,在保障太后的统治同时,也频遏制住妃嫔们的反抗之心。处心积虑的宫廷斗争,由此拉开了残酷的序幕。

后宫专属刑罚:只有最高权力者才可使用

在清朝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一丈红刑罚仅在乾隆时期出现过一次。由此可见,它被用于惩罚嫔妃和宫女的情况极为罕见。这其中有它的特殊性:

一丈红的使用权限受到严格控制,不是每一个有头有脸的主母就能随意使用。据史书记载,它只能由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势者才能做出判决——比如皇后、太后,当然还有天子本人。使用时也必然事出有因,不是一般错误就能简简单单决定的。

其实在乾隆之前,雍正皇帝曾明确规定,一丈红仅限皇帝自己使用,太后等人无权过问。但乾隆即位后,他宠信母亲颐和太后,放任她长期参预朝政,后宫刑法的制定也是太后的权力范围。所以淳妃才有可能使用这种极刑。

可以看到,一丈红刑罚的适用权限之高,可见它的残酷性。毕竟,以这样残忍手段夺人性命,必然会在舆论上引起轩然大波。历代统治者为避免惹出不必要的舆论风波,都极力避免使用它,只在少数场合暗中实行。

所以,以华妃在剧中那般轻描淡写、理所当然的态度使用一丈红,与历史实际情况大相径庭。这种刑罚的适用门槛很高,华妃并无资格做出这一判决。

淳妃冲动之举埋下后宫定时炸弹

话说回来,一丈红在乾隆后宫中还真使用过一次。当年的女主角正是乾隆最宠爱的妃子之一——淳妃。

淳妃原是蒙古贵族出身,骄奢淫逸惯了,又得皇帝宠爱,极为骄纵娇气。她脾气暴躁,妒忌心强,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就冲动大发雷霆。身边的宫女们都很难伺候,稍有差错就遭受谩骂甚至物理惩罚。

这日,淳妃的一个年轻宫女侍奉不周,累积许久的怨气一下子爆发出来。淳妃盛怒之下,口出狂言

太监们哪敢违背淳妃的命令,当即将那可怜的小宫女五花大绑拖出去。淳妃立马抢过太监手中的五尺长木棒,对准那女孩的后背就是一棒子下去!这一棒竟然将她打得肝肠寸断,鲜血直流。

淳妃虽然平日娇气,但生起气来却极其凶悍。她的怒火还在继续蔓延,根本停不下手中的动作。眼看那女孩奄奄一息,太监们连忙冲上前夺过木棒,劝淳妃离开。这场突如其来的私刑才姗姗结束。

事后,淳妃稍微平静下来,这才意识到自己这一时冲动可能会酿成大祸......她的权力恃无忌,已经习惯了为所欲为。然而这一次,她的愤怒终于失去了控制,她也为时已晚地后悔着。

果不其然,受害宫女的家人四处奔走请愿,终于将这起刑罚当众诉讼到朝堂上。一时间,轩然大波,舆论哗然。本可以私下处理的事端,变成公开传扬。

乾隆皇帝对此也极为震怒。他宠信淳妃,允许她在后宫为非作歹,却不代表他会容忍这样败坏皇家威严的事出现。淳妃不仅残忍杀人,还毁了他一身正气的名声!

于是乾隆皇帝下旨,当即廷杖淳妃数十下,并亲口厉声斥责,当场把她的称谓由“淳妃”降为“淳嫔”,同时将此事压下,以白银五百两赔偿了死者家属,这才作罢。

然而此事的影响并未就此烟消云散。淳嫔在乾隆心中已留下残忍之名,渐渐失宠;而一丈红这种极刑,也成为整个后宫避而远之的话题。从此之后,再无人敢使用它,它就像一个定时炸弹,埋藏在后宫之中,时刻提醒着每一个嫔妃要谨慎自己的言行举止。

嫔妃们宁死不受一丈红之辱

对于清朝后宫中的嫔妃而言,一丈红的威力更甚于死刑。这不仅因为它残酷无情,更因为它是对女性尊严的亵渎。

深居简出的妃嫔们极其看重自己的清白形象。她们大都出身名门望族,受尽良好教育,视貌清高,行事端庄。一个体面、庄重的外在形象,是她们在后宫生存必须具备的素质。

而一丈红必须当着众人的面脱去衣裳实施。这简直就是对她们的侮辱。那些出身名门闺阁的女子,怎能忍受众目睽睽之下暴露肌肤受辱的场面?这无异于摧毁她们多年来小心维护的名声。

并且,受刑后很难痊愈,终生难以复原身体机能,意味着再也无法侍奉皇上,失去皇帝的宠幸。这对于后宫妃嫔们来说,比死还难堪。失去皇帝恩宠,她们的地位名声尽毁,甚至面临被抛弃出宫的下场。

所以历史上受过一丈红的嫔妃,即使幸运逃过一死,也都在抑郁中选择了轻生。宁死不受辱,这就是她们坚持的人生信条。她们外表端庄娴雅,心中却潜藏着对荣誉的高度看重。

相较被迫饮下毒酒或上吊致死,她们更愿选择这些较为体面的离世方式。毕竟,濒死挣扎的痛苦虽然折磨,但尽在须臾;而名誉败坏和失去地位所带来的屈辱感,将为她们的余生增添阴影。

这也充分说明,一丈红之于古代妃嫔的恐怖,已超越所有其他刑罚。它是她们心中的惊恐,也是皇权对她们的有力威慑。

甄嬛:华妃只是后宫斗争中的一枚棋子

皇权和嫔妃命运的暗涌不定,在《甄嬛传》中得以全面呈现。女主甄嬛与同为皇帝妃子的华妃不睦已久,在权力更替中从井水不犯河水变成生死相搏。

作为皇帝宠妃,华妃曾经高高在上,后宫无人敢惹。甄嬛受其欺辱多年却从未反抗过,一直忍气吞声。直到她终于在皇帝面前重新扬眉吐气时,华妃的命运也随之开启了滑坡。甄嬛将华妃的种种刻薄小人行径一一揭发,华妃一时间从云端跌到谷底,皇帝对她大为失望。

这时,甄嬛就在华妃面前提出“一丈红”这个熟悉又恐怖的词汇。她只是随口说:“今年的枫叶颜色不够红艳。”便引起了华妃毛骨悚然的恐惧反应。观众们也由此看到,一丈红是如何被后宫嫔妃们视为心头惊恐的。

其实,在这里华妃就像一枚棋子。真正主导全局发展的是甄嬛背后的势力。以甄嬛敏锐的洞察力,自然不会无缘无故在皇上面前提到一丈红那么大的罪名。

这样做,是在向皇帝施加压力,显示出身后的势力之强大。一旦皇帝不按她的意思办,便有可能用一丈红处死华妃。皇帝情非得已,只得重新提拔重用甄嬛,削弱华妃的势力。

由此可见,一丈红不仅是嚣张跋扈的华妃降低地位的契机,更是后宫深处的强权斗争游戏中的一颗棋子。嫔妃的命运几经起伏,皆由皇权的暗中操纵。华妃也不过是权力更替的牺牲品罢了。

乾隆与淳妃:一段被权力毁灭的真情

与甄嬛传不同,真实历史中的一丈红使用事件,隐藏着令人唏嘘的宫廷往事。作为当初使用一丈红刑罚宫女的淳妃,起初并非如此桀骜跋扈。她是一个好强而飞扬的少女,一头短发,身材高挑,能歌善舞,甚得乾隆皇帝的喜爱。两人加上年纪相仿,一见倾心,成了郎情妾意。

乾隆对她宠爱有加,时常引以自傲地将她比作汉武帝刘彻身边的飞燕赵合德。他们经常谈天说地,诗词歌赋,十分投契。乾隆甚至打破礼制,公然带着淳妃出宫游玩猎猎,引来百官侧目。

然而好景不长,皇位以家天下,乾隆始终不能只把淳妃当成普通的恋人看待。太后和朝中大臣屡次施压,要他收收心智,别再公开与淳妃亲热。乾隆渐感举步维艰,只得将淳妃冷落在一旁。

淳妃性子泼辣,见皇上对自己渐渐冷淡,心中自然难以平静。她变得爱娇生气,有时一个不开心就大发脾气,发泄在身边的宫女身上。行事也越发我行我素起来。这日因一宫女侍奉不周,终于把她活活打死,酿成大祸。

其实,淳妃作为皇帝最宠爱的妃子,本不至于因为一时气恼就下狠手。只是乾隆的冷落,以及太后和朝臣的压力,将她逼上绝路。她渴望通过残酷手段,证明自己还拥有权势,迫使乾隆正视她。只是这一切都成了徒劳。

当乾隆龃龉厉声斥责她,将她降为淳嫔的那一刻。她脆弱伶仃的身影,娇美中透着凄然,让人看得心如刀割。这一刻,淳妃和乾隆曾经的爱情,就此被无情的权力与政治体系给摧毁殆尽。后宫生活的残酷与现实,也在这两人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结语

如今,一丈红只余其名留在历史记载中。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清朝特有的刑法制度与时代风貌。当我们谈论它的残酷血腥时,也不应忽略其背后代表的深层文化内涵。它揭示了君权与人性的冲突,也展示了个体命运受制于广袤时代背景的无奈。

0 阅读:1

赵赵没期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