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初七,又称人日或人胜日。
相传女娲创世,先后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第七天,造出了人,使人能够主宰六畜,所以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从魏晋开始,这个节日就备受重视。
公元761年人日这天,诗人高适给杜甫写下一首诗,以其深情的思念、孤独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怀念,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
人日寄杜二拾遗
唐·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释义:
人日这天,我给杜甫写下一首诗,寄到成都草堂,我在这儿怀念你,怀念我们共同的故乡。
春天来了,柳叶萌芽,梅花盛开,漂泊异地的游子却被撩动了乡愁。
我虽然心怀大志,无奈身处边远之地,无法参与政事,心怀百忧千虑,无法释怀。
今年的人日,只有思念,不知明年的今日,又身在何处,难以预料。
年轻时,报国无门,闲居东山三十载,后来虽有文才武艺,仍然无所成就,在宦途中垂垂老去。
如今老态龙钟,无所作为,有愧于自己的刺史之位,想到杜君你饱受战乱困苦,四海流离内心更加有愧。
杜二拾遗:指杜甫。杜甫排行老二,拾遗是他在唐肃宗至德年间的官职,此时虽已辞去,但诗中仍称他的旧职。
高适和杜甫在汶上相识,两人一见如故,彼此钦慕,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杜甫寓居成都期间,
公元759年年底,杜甫流离转徙,到达成都。公元760年,高适任蜀州刺史,他乡遇故知,他们除见面叙旧外,更常寄诗慰问。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人日这天,高适写下这诗,寄到成都草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人日这天,我给杜甫写下一首诗,寄到成都草堂,我在这儿怀念你,怀念我们共同的故乡。
草堂:指杜甫于公元760年在成都浣花溪畔建造的草堂。
首联简洁明了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意。
其中,“怜”字用得很为传神,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辗转漂泊的同情和关切。“思故乡”既是言杜,亦是自谓,两人的故乡同为正值战乱的中原,“思”便将二人情感更加紧密地联结起来。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春天来了,柳叶萌芽,梅花盛开,漂泊异地的游子却被撩动了乡愁。
弄色:指柳条变成绿色。
断肠:指非常的思念或愁苦。
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绘柳条和梅花的景象,表达出内心的痛苦和悲凉。
“柳条弄色”,“梅花满枝”本是春天来临时的景象,本该充满欣喜和希望,但却成了诗人表达情感的寄托,透露内心的忧虑和沉重。
“空断肠”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忧思。这种对比强烈的表现手法,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和感慨。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我虽然心怀大志,无奈身处偏远的蜀地,无法参与朝廷的政事,再展宏图,心怀百忧千虑,无法释怀。今年的人日,只有思念,不知明年的今日,又身在何处,难以预料。
远藩:指南方的遥远地区,此时的高适任蜀州刺史。
预:此处是参与朝政之意。
当时国家多难,干戈未息,以高适的文才武略,本应参与朝廷大政,建树功业,可是偏偏远离京城,身在南蕃。
“无所预”与“复千虑”,表白自己的忧国情怀,“空相忆”与“知何处”,则平添一层无奈与落寞之感;
这两联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虑烦恼,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性。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年轻时,报国无门,闲居东山三十载,后来虽有文采武艺,仍然无所成就,在宦途中垂垂老去。如今老态龙钟,无所作为,有愧于自己的刺史之位,想到杜君你饱受战乱困苦,四海流离,内心更加有愧。
东山:诗人以谢安自比。东晋谢安不愿意做官,曾高卧东山。
书剑:指才学和抱负。风尘:指纷扰的宦途。
忝:常用作谦辞,有愧于之意。
二千石(dan):汉朝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故称郡守为“二千石”。唐代刺史之职相当于郡守。
东西南北人:指四处漂泊,居无定所之人,这里指代杜甫。
末四联将自己庸碌自适与友人漂泊四方作对比,引出“愧”意,回应篇首,写足题意。
公元765年,高适去世。公元770年,杜甫整理文稿时,重读此诗,睹物思人,写下《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寄托哀思:
“人日相忆见寄诗,泪洒行间,读终篇末......。”文情摇曳,感人肺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