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结束后的首个工作周(10.8-10.13),内地最大的话题不外乎是这两个:
01、一个是发生在经济金融领域。
大A股犹如过山车巨幅震荡,套牢了不少95、00后的新股民。
02、另一个则发生在文化教育领域。
95年出生、未满30岁的赵某,应聘内蒙古某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时,一口气展示了他的4个不同学科博士学位、2个博士后认证以及22个国字头社会职务。因学历过于炸裂,招致人们强烈的质疑。
当事人小赵展示的强悍简历
两件事其实并无关联可言。此处重点讲讲后者。
因为它具有“喜感”,自带金秋浓厚的收割意味(调性)。
“95后研究员注水博士”成了国民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也是加剧公众对于当下教育与学术乱象不满情绪的催化剂,舆情因此得以持续地传播和发酵。
如今,这起闪瞎公众眼睛的事件,有了新的后续和进展。
据新京报报道,鉴于没有发现当事人赵某学历上有明显的问题,相关聘用的程序也不存在问题,涉事研究院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之前对媒体做出“暂停聘用赵某为兼职研究员”的表述有瑕疵,若核查没有问题,他们打算“继续聘用赵某(为兼职研究员)”。
看到这,人们不禁一愣:
这又是神马操作呀?
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恪守原则底线的胆识和硬气?
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公众撕破脸死扛到底的愚鲁与酸腐?
“水博事件”进展到现在,惊慌失措的应该是这两个人:
其一、是当事人赵某。他“用头衔博头衔”的高级玩法,使其名声大噪。
他是真无知无畏,同时真敢下笔写啊。如无意外,他的职业生涯,也许就此凉凉——华而不实、爱慕虚荣的心态,以后谁用谁知道,谁敢啊?!
其二、是这家民办研究院。如今它是最最慌的一匹的主儿,心里苦啊!
多年来,它籍籍无名,好不容易一朝成名天下所知却是不妙的开端。因为“水博事件”的牵连,它那神秘“草台班子”的属性也就不幸暴露出来,被公众热烈地调侃。堪堪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生动写照。
一个敢不加节制地胡诌海编,一个敢坚定地相信,真是“一时瑜亮”啊!
双方像预先说好似的,联袂上演了一出双簧,给公众带来欢乐、输入莫大的“情绪价值”。
根据官方资料可知:
【涉事研究院的前世今生】:
涉事研究院“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是一家民办、非营利性的学术研究社团组织。于2005年1月组建成立,至今已有近20年的时间。
该研究院是经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批准,由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以民族文化艺术为重点科研方向,主要致力于提升民族文学艺术创作、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水平研究;国家文化形象建构下的中国动画创作及理论创新研究;元宇宙与数字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黄河文化、长城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融与互动研究;文化艺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与产业研发。
这种“自收自支”、“以学术名义大肆批发和贩卖头衔”的神棍式民间科研学术机构,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多如牛毛。
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所谓的研究院、学术团体,正是当下某些乱象的一个根源。
所以,笔者不揣冒昧地以为:
与其极尽嘲讽、抨击和打压像赵某这样年轻的“水博”为乐事和能事,倒不如“更进一步”,认真清理、整顿那些靠批发学术帽子和头衔、满世界乱蹦跶的民间神棍机构,正本清源。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真理告诉我们,“有需求就有市场”。
只有从源头上堵塞学术虚假的漏洞,才能制止“水博事件”流毒泛滥,教育和震慑更多的青年学子效仿。
此不失为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乱象问题、整治学术科研另类腐败的关键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