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版西游记《祸起观音院》拍摄幕后:杨洁找到1座火灾后的真实寺院

文娱史记 2023-08-04 16:10:41

01

“真实感”塑造了经典

1982年,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投拍。当时首先拍了试集《除妖乌鸡国》。之所以选这个桥段,主要在于此时唐僧师徒四人已经到位,可以集中验证一下四人的表演水平,也可以得到一些拍摄经验。

《除妖乌鸡国》拍完后,杨洁抱着忐忑的心情等待领导和专家的审阅。出人意料的是,专家普遍给出好评,认为《除妖乌鸡国》里的人物造型与戏曲化、脸谱化的妆容不同,是现实主义的,给人一种真实感。虽然《除妖乌鸡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杨洁还是感到很高兴。这为她拍摄后面的剧集增强了信心,也给她一个初步经验,就是《西游记》的拍摄要追求真实感。

可以说,在80年代,影视剧的布景和妆容追求“真实感”是主流。不仅《西游记》这样,87版《红楼梦》也是这样。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可以与曹雪芹在《红楼梦》里的描写相对照:

在描写贾政书房的用具时,曹雪芹用了“半旧”二字。这曾引起脂砚斋的一番感慨,说“半旧”二字用得好,因为一般作者写文章,描写具体事物时经常脱离现实主义,认为贾家很富贵,用具必然是全新或华丽的。但“半旧”二字隐藏了很多东西,一方面说明贾家富贵的时间很长,东西有些旧了;另一方面,也说明贾家有些外壮里不壮,没有更多财力更换新用具。

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给人一种“真实感”。通过86版《西游记》、87版《红楼梦》与后来很多重拍的古典名著相比,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种明显的差异,比如新《西游记》和《新红楼梦》,里面的场景和服饰用具几乎都是全新的,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精致华丽的感觉,但缺乏真实感。

为了拍好《西游记》,杨洁顶着压力四处寻找外景地,从北国的长白山到南海之滨的海南岛,从西域的火焰山到东海之滨,都留下《西游记》剧组的足迹。80年代很多景点还没开放,剧组去拍摄的好处是可以不用交费,不足之处是很多外景地需要翻山越岭,很辛苦也很危险。

换言之,经典之所以经典,就在于这种“真实感”。

这其中,拍摄《祸起观音院》这一集很具有典型性。

02

制片主任决定“观音院”用纸扎,杨洁反对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片,里面很多场景比如花果山水帘洞、狮驼岭、天宫等等,都需要寻找到与原著相符合的场景,除了搭建必要的室内场景外,外景地的寻找是重中之重。80年代与现在不同,拍摄的条件有限,当时央视只有一台制作特效的机器,还是全电视台共用的,因此不可能制作出太多特效。不像现在,神话片里的场景基本上都可以在室内用特效完成。

为此,杨洁组建了一个选景班子,一行六人到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湖南、四川等地采景。第一次采景用了一个多月。第二次采景又用了一个多月。两个多月时间里,杨洁等人坐火车、汽车、轮船,每天都是赶路,可谓马不停蹄。可以说,采景为拍好《西游记》打下坚实的基础:花果山水帘洞、狮驼岭、小雷音寺、三打白骨精、偷吃人参果的外景地都选好了。

但是,拍摄《祸起观音院》时却遇到了难处。

这一集的故事比较特殊:

金池长老看到唐僧的袈裟后想据为己有,于是他徒弟出主意,放火烧毁唐僧居住的房间。孙悟空及时发现阴谋,借来避火罩把唐僧护住。和尚们放火后,结果火越烧越大,最后把寺院给烧毁了。

可以想象,这个场景不好拍,那时候《西游记》剧组经费紧张,不可能搭建一座寺庙然后烧毁。当时剧组有一位制片主任,主要负责财务。他给剧组出主意:可以用纸扎的方式把观音院还原出来。然后再放火烧掉,这样制作和拍摄的成本都很低。但杨洁反对这种方法,理由显而易见:不真实!拍摄《西游记》尽可能真材实料,宁可多花点钱,但糊弄是对艺术的不负责!

为此二人还吵了一架。

当然,杨洁和制片主任的看法各有各的道理。制片主任想省钱,而杨洁追求“真实感”。但所谓的“真实感”并不好做,总不能搭建一座观音院然后放火烧掉,在80年代这确实是不现实的。因此杨洁最终采取了一个折中路线,整体的观音院用模型制作,然后再放火烧掉,但失火后的观音院,尽可能找到一座真实的失火后的寺院,否则还是需要搭景,仍旧需要多花钱。

其实关于火烧的场景,在当时来说也不是什么很难的事,影视剧组都有专业烟火师,可以制作出火烧的场景,再辅助以特效,呈现出“火烧观音院”的场景并不难。难点在于火烧后的场景。

要追求“真实感”,必须找到一座曾经被火烧过的寺院。

因此剧组出发后,每到一处地方,杨洁就打听有没有被烧毁的寺院。可这样现成的寺院上哪里找去?

几番寻找无果后,杨洁已经让剧组准备搭建场景。

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样的寺庙还真让杨洁给找到了。

当时剧组在福建省东山岛拍摄和采景。《猴王初问世》这一集就是的东山岛海边拍摄的。这里的海浪呼啸奔腾、滚滚而来,很壮观。更重要的是,海岸边还有一块碑当地人成为“飞来石”的石头,正好可以拍摄“猴王问世”这个场景。后来,孙悟空去拜师学艺,划船出海的场景也是这里拍的。由于风大浪大,剧组找了一位当地渔民给六小龄童当替身,划着木筏朝海里去。

拍摄的过程很顺利。那时候东山岛还没有开发出来,外地人很少。尤其令杨洁惊讶的是,东山岛上有一座古城,其中一条老街道上显得很古旧,没有一座现代建筑,甚至连电线杆子都没有。

杨洁当即决定,就在这里拍摄孙悟空出世后与人接触的场景,比如看杂耍的、偷衣服等镜头。

就是在拍摄的过程中,当地人告诉杨洁一个好消息:这里有一座被烧毁的寺庙,一直没有维修。

杨洁听说后,赶紧来到那座寺庙。

多年后杨洁感慨地说:

真是绝了,这个寺庙的大小和被烧毁的程度,正好符合《祸起观音院》的要求。

那时候,这座寺庙与一座关帝庙挨着。虽然寺庙发生过火灾,但烟火气仍旧很旺盛,游客很多。当地人告诉杨洁,这座寺庙不久后可能会重修。杨洁赶紧告诉管理人员:年底《西游记》剧组就来这里拍摄,请务必照看好这座被火烧后的寺庙,千万不要被当地老百姓拆了,也不要维修,就保留现状,等我们拍完《祸起观音院》后再维修。当地管理部门痛快地答应了杨洁。

多年后杨洁说:

在我心目中难找到的景,除了“小雷音”外,还有两处:一个是《祸起观音院》里被火烧过的庙堂残迹,一个是孙悟空的花果山。

由此可见,《火烧观音院》里的寺庙残迹令杨洁印象深刻。

03

“金池长老”带妆睡觉

在《祸起观音院》里,给观众印象深刻的是“金池长老”。他是寺庙主持,因为嫉妒唐僧的袈裟而想占为己有。

扮演金池长老的是演员程之。那时候他已经50多岁,脸上也有不少皱纹。但《西游记》里的金池长老是个百岁老人,脸上布满皱纹。程之的要求达不到,因此需要化妆,增加很多皱纹。

观众看《祸起观音院》时,可能觉得扮演金池长老的演员本身就这么老,脸上就这么多皱纹,其实这是化妆出来的效果。80年代的化妆技术与现在有很大差异,需要用乳胶糊在脸上,然后用吹风机吹干。因此,要化出满脸皱纹的形象往往需要四个小时。当时其他演员都等他。

有一次杨洁发现,第二天拍摄时,程之的妆容竟然完好无损,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程之没有卸妆,就这样带妆睡觉了。可想而知,满脸都是风干的乳胶多么难受,再说对皮肤也有害。

但程之满不在乎地说:“这样很好,节省了化妆时间,免得大家都等我。”

《祸起观音院》里的金池长老是个贪心和尚,但扮演金池长老的程之为大家着想的精神令人动容。

04

和尚不够,剧组男人都剃了光头

《西游记》里有很多群戏,需要众多演员。但《西游记》的特殊在于,一方面经费有限,不可能邀请这么多群众演员,另一方面,剧组天南地北地拍摄,也没有条件带着这么多演员。因此在大多数时候,剧组拍摄时就因地制宜,要么在当地寻找群众演员,要么剧组的人全体上阵。

比如拍摄“花果山水帘洞”时,众多小猴子就是在拍摄地的几座学校选拔的,学生和老师们都很感兴趣,觉得能参与《西游记》的表演是一种荣幸。完成拍摄后,剧组给小演员们发了纪念品表示感谢。

再比如拍摄《偷吃人参果》时,需要很多道士演员,当时青城山道观里的道士参与了拍摄。

《祸起观音院》的拍摄也是如此,由于拍摄地是一座已经烧毁了的寺院,里面没有几个和尚,因此杨洁要求,剧组所有的男同志都要剃光头,充当群众演员。大家能在剧组工作本身就很荣幸,还能当演员,因此大家都踊跃参加,甚至连管理服装的老师傅都剃了光头演和尚。

毫无疑问,剧组里的人既是工作人员,又是群众演员,这种因地制宜的拍摄方式节省了不少经费。

因为剃光头的事,还发生了一场误会。

拍完《祸起观音院》后,剧组辗转海南拍摄。当剧组乘坐的汽车抵达海口时,忽然被几位持枪的警察拦住了。

司机马上停车,警察上车后喊道:“不许动,都坐好,把帽子摘下来。”

那时候杨洁给每人发了一顶遮阳帽。

众人都不知道什么原因,于是乖乖地摘下帽子。

警察一看,不由惊讶地道:“怎么都是光头?”

制片主任连忙解释道:“我们是拍摄电视剧《西游记》的,因为演员不够,所以都剃了光头演和尚。”

警察一听,立即感兴趣地道:“你们是演《西游记》的?那谁演孙悟空?”

六小龄童立即回答:“我演孙悟空。”

警察满脸笑容,上上下下打量着六小龄童,又问道:“谁演猪八戒?”

马德华立即说:“我演猪八戒。”

警察又问了扮演唐僧的,扮演沙和尚的,最后诚恳地向剧组道歉:原来,当地警察正在追捕一名逃犯,逃犯是个光头,当剧组的车辆经过时,警察看到坐在窗边的李师傅,他不愿意戴帽子,所以被警察误认为是逃犯,拦下了车。因为剧组成员剃光头的事,导致了虚惊一场。

结语

86版《西游记》之所以经典,主要在于杨洁导演精湛的拍摄理念,就是追求“真实感”。能在现实中找到的场景不用特技或搭建场景,这方面的好处在于,一保证了艺术质量,二是节省了资金。

剧组成员也一样。那时候六小龄童等人的片酬只有三四十块钱,而杨洁等人由于是电视台员工,本身有工资,拍摄《西游记》是没有额外钱拿的,顶多有点补助,也不过几块几毛钱的事。对于工作人员的辛苦,杨洁看到眼里,也积极为他们争取补助,无非是每人多开几毛钱的伙食费。

但即便如此,杨洁还是遭受非议,说她拿着钱游山玩水,拍摄进度太慢,让她拍《西游记》就是个错误。因为这件事上级派了几个人来调查她的财务,最后发现剧组的条件这样简陋,更重要的是剧组只有一台摄像机,所有镜头都是用这台摄像机拍出来的。调查组把情况反映上去后,又给剧组批了300万元的经费,还额外给他们批了一台新摄像机,每人做了一套风雨衣。

可以说,在技术条件有限、经费有限、人员有限、经验有限的情况下,杨洁带领团队辗转各地把《西游记》拍摄地这么经典,很不容易。回顾经典的拍摄历程,仍然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3 阅读:566

文娱史记

简介:有趣有料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