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高开低走,让金融消费者蛋碎一地。
起码有三大效应,被市场无情的摧毁。
一、晴雨表效应
股市是经济的一面镜子,经济向好,股市上涨。
最新公布的物价指数好于预期,代表经济复苏正在进行中。
股市应该用晴雨表该有的勇气来极力展示,或证明这个市场还是看数据说话的。
当然,帅不过3秒,是A股惯例。
能高开已经是不错的待遇,这还是在隔夜美股反弹的基础上。
二、汇率效应
汇率是股市之锚,这个效应一直被不断印证。
当天上午,人民币大幅升值约0.3%。
按理说,股市应该跟随汇率翩翩起舞,因为这一次汇率升值并非被动升值。(同期,美元只贬值了约0.1%。)
快速升值阶段分别发生在9点及11点以后,但A股显然用外围不懂内围的痛来演绎自己的特立独行。
截至周六凌晨,美元与人民币升贬值幅度达成一致。
相当于人民币抹去了中间的升值波动,像是一切都没发生过。
所以,看似汇率更懂经济,实际,汇率也是见风使舵的墙头草。
一看股市高开低走,汇率也演绎由升后贬。
三、跷跷板效应
股市与债市是两个连通的大池子,这边水少了,那边水就多了。
所以,发生跷跷板效应是常有之事。
前阶段“买爆国债”带来的悲观预期,使得股市萎靡不振,正是这种效应的体现。
而周五这一天,中长期国债大跌(收益率大涨)。
这种大跌源于,YM通过追责江苏的“四小龙”,警示了各个“买爆国债”的中小机构。
债市上演了一场“想买不能买”的无奈,使得多头反手做空。
但跷跷板效应没有显现,反而呈现了股债双跌。
所以,这种刻意的干预,并不能挽回信心。
因为,金融消费者还是分得清“里子”到底是什么?
综上,三大效应的失效,源于当天9点半公布的7月数据。
CPI前值0.2%,期待0.3%,公布0.5%。
PPI前值-0.8%,期待-0.9%,公布-0.8%。
双双好于预期,体现了经济在超前复苏。
尤其是CPI超期待值0.2个PCT,使得准通胀率快要摆脱负值。
物价是月度数据,经济是季度数据,所以物价是先行指标。
7月有了好的开始,应该预兆第三季度经济或有好的表现。
为什么,A股完全不鸟呢?
原因有三:
一、数据冲突
如此“向好”的数据与7月底发布的经济景气调查指数相冲突。
无论是制造业景气指数,还是非制造业新订单指数都低于预期,且处于荣枯线以下。
也就是说,7月经济比6月要差。
那么,为何物价反而超预期反弹了呢(即便是物价环比也是上涨的)?
按统哥解读原因有二,一是天气因素(高温+暴雨),二是暑假因素(旅游)。
天气不可持续,暑假也终将会过去,于是,市场用其悲观预期解读了“向好数据”。
二、压缩利润
跟上市公司息息相关的PPI指数虽然没有继续下滑,但环比却下滑了-0.2%。
换句话就是工业生产者的价格表现比6月差,这与前瞻制造业景气指数相一致。
同时,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进一步收窄至-0.1%。
购进价格收窄幅度快于出厂价格收窄幅度,将进一步压缩公司利润。
三、反向预期
数据并不具备直接影响力,高于数据本身的是预期。
所以,不但会有坏数据就是好消息的说法,也有好数据就是坏消息的逻辑。
爱哭的孩子有奶吃,就体现在后者效应上。
上周一份低于预期的PMI数据,把悲观预期打到极致,当天市场反而用一根中阳线来反馈这种逻辑(坏就是好)。
同理,数据如果向好,预期就变成了“少奶或断奶”,而资本市场是最需要奶源的地方。
另一个隐性原因是,在大力维稳的市场里,其行情表现会更加诡异。
“该跌不跌”就是最好的体现,因为“下有托底”。
反过来,也容易发生“该涨不涨”,因为“上不发力”。
以上纯属个人情感展现,聊博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