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他一个都不占。
首先,曹操生下来就不占天时。
曹操的祖父曹腾是宦官,父亲曹嵩的官是买来的,他早年飞鹰走狗名声狼藉,虽然与袁绍这种“四世三公”的世家公子结交,但身世仍为东汉末年有识之士不耻。比如南阳宗世林,一生都对曹操敬而远之;当时著名的点评家许劭,给了曹操乱世奸雄的评价。
曹操不信命,立志改变东汉末年国家内忧外患的局面。
但刺杀董卓失败。
在天时这一点上,那个卖草鞋的刘备比曹操强了几百倍,正规汉室后裔出身,刘玄德刘皇叔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几乎一呼百应,让曹操吃了不少亏。
再说“地利”。
从赤壁之战后,曹氏集团全面进入战略收缩阶段。曹操意识到自己这辈子是不可能统一中原了,于是转而整顿曹魏占领地内的政治。
早在公元174年他任洛阳北部尉时,就曾当街打死触犯宵禁令的宦官蹇硕叔父。此时,曹操看出了东汉末年法条混乱、司法随意、执法不严的现象,决定分别下手整治。
他先着手整理条款庞杂的汉律,增加了“科”,让东汉末的法治条款清晰可依;而后又“割发代首”树立自己执法严苛的形象。
东汉末年的士大夫都有一个毛病,你越是诚心诚意聘他出山,他越是推辞谦让,想要待价而沽,让授予的官职大些再大些。
比如司马懿,就曾托病七年不做官。曹操一咬牙,说我知道你是装病,你再不出来我就杀了你。于是,司马懿老老实实去替曹操效命了。同样的还有建安七子中的阮瑀,被曹操一把火揪了出来。
想比三顾茅庐,曹操的办法就直接多了。当然,挨了不少儒家学子的骂。
最后是“人和”。
曹氏集团内部就有人不赞成曹操称帝,比如荀彧、娄圭。
还有跟曹操唱反调,成天叨逼叨的,比如孔融。
曹操为了测试手下的谋臣都谁支持他儿子篡汉,特意搞了场秀,让曹丕跟曹植做演员,试一下众位谋臣都谁支持曹丕做太子,支持他日后取汉代之。
结果,大多数谋臣都支持。
小部分不支持的,还有对曹丕日后政治生涯有影响的,或者是曹操忌惮的,比如杨修、崔琰、毛玠统统都被干掉。
解决完这些问题,立曹丕为太子后的第三年,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同年曹丕建魏篡汉。
不称帝胜似皇帝,又不用背负汉贼的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