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卖保险的,99个都是坑!千万别再乱买了!

小豆百 2024-05-31 03:38:56

如题,以前我也是这99个的一员。

自己在那五十步笑百步。

这两年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成交后,客户反而离你更远了?

都说保险要做口碑,要转介绍,为什么路越走越窄,到后面找不到客户了?

说到底,是客户的体验不好,不想理你了。

再往深的挖,是客户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我觉得这个需求挺难理解的,

首先客户不一定知道自己要什么,其次业务员大多从自己出发,没有考虑客户。

所以很多保险是不情不愿,稀里糊涂买的。

昨天看到群里有人说一客户把业务员起诉了,

起因是误导销售,令我震惊的是,客户跟业务员竟然是邻居。

你说这以后日子怎么过?每天碰到得多尴尬。

按照正常逻辑,没人会为了一点提成去坑邻居,

大概是业务员被公司洗脑了,公司说XX好,就跟着说好,没有去辨别真伪。

保险公司有时候路子很野,反正对内培训,又都是筛选过的业务员,在台上一顿忽悠,接着威逼利诱,各种考核。

导致业务员很难坚持自己的主见,

不是生存压力,就是领导压力,上午开会,下午拜访客户,晚上复盘时间安排满满的,压根没有时间去思考。

所以有的是不想告诉你,比如保险公司;有的是没能力告诉你,比如苦逼的业务员;只有极少部分人想着坑客户,他们也没打算干多久,最好是先观察一年,能做下去再聊聊看。

废话说完,

下面我总结了一些常见的误区,把他们分为了三种类,希望帮大家少走点弯路:

一是普遍型误区二是重疾险误区三是医疗险误区

先说普遍型

误区1:买保险找熟人朋友

买保险找熟人买的潜台词是:我哥、我姐、我同学,他们总不会骗我吧?

其实找熟人买保险是没问题的,只需要把握的一个前提即可:

这个人是专业客观的,能基于你的需求出发,针对你的情况去解决保险问题。可是,保险公司的模式如今都家喻户晓,很多新人培训三天就开始卖保险,很多人吐槽业务员甚至还没有自己专业...

忽悠客户买完保险还不罢休,还要拉对方来做保险,简直跟传销一样。其实熟人的本质是舒适区,只跟自己认识的人打交道,难道陌生的业务员就不靠谱,不专业吗?

我不喜欢找熟人买东西,问了不买,他们会不高兴,有些话还不能说。

擅长人情世故的业务员,会让你进退两难,如果是人情单,我宁愿不买保险。

人情跟利益最好是分开,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保护自己。

总之有利有弊,买保险一定要适合自己,

无论是熟人推销,还是线上购买,多了解一下,不要盲目出手。误区2:买大公司放心,贵的才是好的中国有近200家保险公司,很多人只知道国寿、平安这几家。加上惯性的思维: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导致这样的偏见。

但在保险这个信息不对称的领域,“高价不容易买到假货”是不成立的。

或者看下小米,不仅质量好价格还便宜。

进军哪个产品,就把哪个价格打下来,电视、空气净化器、充电宝……无一不是爆品。

说明用户苦性价比久矣!

再看下平安保险这几年,产品价格下降了不少,

为什么?

因为之前利润高,因为用户不知道还有更好的产品,所以靠信息不对称赚取暴利。

当然,我不是要否定大公司的品牌价值。

我是非常欣赏一家公司能做出品牌。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或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

比如三线城市的工薪族,一个月三四千工资,快递小哥、滴滴司机、保安、清洁工等普通人,

让他们掏几万买保险,这不是守护他们的幸福,而是有可能压垮他们。

误区3:多花点钱,买个容易理赔的很多人出于对保险理赔的担心和不了解,甚至想多花一点钱买一个容易理赔的。但实际上,保险赔不赔并不是保险公司说了算,是要以保险合同为准。保险公司是一个庞大的分工明细的机构,规章制度极为成熟,理赔的标准完全是根据产品条款、相关医学法律指引,以及公司流程进行。记住

保险公司只关心客户是否能够达到理赔的标准,从来不关注客户是谁!

误区4:医生说小问题没事,忽略健康告知

“未如实告知”是保险理赔纠纷的重灾区。

保险不是想买就能买的,不同的保险对被保人的年龄、身体状况、职业等都有不同的要求。

有的朋友就带着侥幸心理,觉得反正隐瞒职业和身体状况,保险公司也不知道。

结果最后不幸出险了,被发现“未如实告知”,结果就被拒赔了,甚至解除了合同。

所以大家一定一定要重视健康告知,如实告知。

医生说没事一般指的是当下不影响生活,但保险关注的是未来的风险。

现在有个结节、囊肿没什么,当然未来不排除肿瘤的可能。

如果你有体检异常,病史或者最近明显的不舒服等。

千万不要为了硬要买,而隐瞒实情。其次是重疾险误区

误区1:既有保障还有返钱这个是老生常谈的问题,经常有人问,有没有那种能治病还能返钱的保险?看到这种问题,我基本可以判断他对保险不怎么了解。有的朋友在购买重疾险时,会认为到80岁的时候能返还保费的保险,一定比不返还的好。

心里打的是两全其美的算盘。

这么说吧,咱们老百姓自古就喜欢存钱、返钱,这是一种惯性思维,是环境造就的。

所以为了占保费返还的便宜,每年要多交30%-60%的钱。

这里很多人忽视了一个基础的问题:

几十年后把钱返给我,那个时候钱还值钱吗?这点钱返了拿去做什么?

还有,如果没到约定的返还时间,假如提前身故,那么不好意思,每年多交的60%保费白交了,同其他的保险一样,都是赔付保额,并不会多给你。而且还占用预算,绝大部分人买保险的预算是不够的,如果为了返还,不得不多交很多保费,那么就没有多余的预算购买其他保险了。

总之,返本除了满足心理的需求,其它的一无是处。

误区2:治疗⽅式不符合保险条款规定⽽不赔

⽬前各保险公司的重⼤疾病险中仍然有着类似条款,条款要求患者必须按条款要求的⼿术⽅法治 疗,才可以得到赔付,但其中很多都是过时的治疗⽅式。

⽐如,某保险公司重⼤疾病险的条款有这样的规定「癌症 ……任何组织涂⽚检查和穿刺活检结果不 作为病理依据……」

但医⽣解释说,现在癌症的病理诊断全都是依靠组织涂⽚检查和穿刺活检结果。

如果不包括这两种,那就只能切⽚检查 。

所谓切⽚,就是割⼀部分病样部位下来,那有的部分要割⼀部分下来可不容易。

这种检查⽅法就排除了现在发病率⽐较⾼的癌症(例如肺癌 ,胃癌,⻝道癌等等)以及中早期癌症,

也就是说,患者只能拖到晚期再去医院检查,否则就得不到保险公司的赔偿。

在实际中,这种方法非常不人性化,经常被拿来吐槽保险骗人。

误区3:大病保障范围不是越多越有用

保险公司为了争夺客户,往往在⼤病保险上⼤做⽂章,将重⼤疾病的种类分为数⼗种甚⾄还有宣传 可保障 200 多种疾病的重疾险。

可能许多⼈会觉得,保险保的重⼤疾病越多越好,但事实上却并⾮如此。

在中国保险业的重疾定义标准里,有6种在临床上发生率最高的疾病属于必选病种,分别是:

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塞、脑中风后遗症、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冠状动脉搭桥术、终末期肾病。

根据理赔数据显示这6种疾病占了约80%以上。

也就是说重疾的核心保障无非就是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其他的病种概率都不大,有的甚至低到万分之几,

所以加那么多无非是刻意营销,并不是越多越好。

误区4:不是刚买后得病就能⻢上获赔

有很多⼈以为,购买保险不久后如果被确诊重疾,就可以⽴即获得赔偿。

其实未必,重疾险都是有观察期的。

什么是重疾险的观察期?

观察期是指⾃保单⽣效之⽇起,在⼀定的时间内罹患重⼤疾病,保险不予赔付。⼀般说来,重⼤疾病的观察期⼀般在 90到180天。

举个例⼦:

⼩王近⽇刚买了重⼤疾病险 ,这份重⼤疾病险的观察期是 90 天,如果他不幸在两个半⽉的时候因疾病罹患重大疾病,那么保险公司是不予赔偿的

再说的细一点:

31种行业规定的重疾,有6种需要达到规定的状态,比如双目失明,多个肢体缺失,有4种需要做手术,有21种需要符合疾病的要求。

所以重疾理赔没有想的那么简单。

最后是医疗险的误区

我在前几天的文章有写:

千万别以为百万医疗能100%报销!内行人的忠告

介绍一下豆哥的保险咨询服务:

豆哥从业保险10年,原创文章500+篇,为1000多个家庭规划保障,协助理赔100+

10年来坚持客观中立,每一个方案都是我亲力亲为,每一次解答都耐心负责。

总之,豆哥帮你去挑选市场上最适合的产品,并且提供理赔协助,长期家庭保障管理等售后服务。

如果你有产品咨询、方案定制,欢迎咨询豆哥

0 阅读:1

小豆百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