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起义前是小混混,沛县人为什么会选他当领导?

周亦见 2022-04-16 21:58:07

实用历史 · 楚汉争霸篇 · 7

引子:

与其他的领袖不同,在起义前,刘邦便是县里闻名的小混混,好吃懒做,百姓们瞧不起,连他爹都嫌丢人。

但刘邦带囚犯返回沛县后,百姓不仅不排斥他,反而主动尊其为沛公,请求他当沛县的领导。

沛县百姓的态度出现180°的大转弯,这是为什么呢?

正文:

在此之前,我们要先看一个问题。

作为一个草根,刘邦为什么能够招揽到人?换句话说,他无钱无势,大家为什么愿意跟着他?

因为刘邦这个人喜欢交朋友,对朋友慷慨大方,并且胸襟坦荡豁达。

跟他交朋友,放得开,轻松自在,大家自然愿意跟他玩。

不过就像大家所了解的一样,刘邦这个人比较懒,虽然常怀大志,但做事却像一个小混混。

但即便如此,他也有一个小小的身份,泗水村的村长。正是这样一层官府的身份,他后来才押着囚犯去骊山,出现了被迫起义的事。

押送囚犯,是刘邦走向历史的开端。

说实话,这事一开始刘邦不愿意干,因为实在是个苦差事,办好了没啥报酬,可办不好,却可能掉脑袋。

但没办法,谁让他好歹也是个官呢,人家压根不问你愿不愿意,上来直接分任务。

就这样,刘邦在提心吊胆中上路了。

他虽然不想让囚犯逃,但这事儿实在超过了他的能力。

根据这个逃亡速度,再估摸一下到骊山的时间,刘邦套用了一下数学公式,速度,时间,距离,好家伙,到骊山刚好人跑完。

按照秦国的律法,刘邦肯定会被斩首,而且不给你丝毫解释的机会。

就这样,刘邦被迫走到了秦政府的对立面。

对于草根儿刘邦来说,他造反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为了活命。

既然要撂挑子,刘邦也顺便做了一件好事,索性就将剩下的犯人全放了。

不得不说,刘邦的行为感动了很多汉子。在囚犯中有十多个壮汉,当场就认了他为老大。

就这样,刘邦拉起了他最开始的队伍。

他的起点最低,本钱最小。

但事情还没完。

刘邦等人一直藏在山里,这伙武装力量,准确来说,就是一群逃犯。真正让他们登堂入室的,还是刘邦的老朋友萧何。

也是刘邦幸运,在后来不久陈胜就起兵了,再接着起义活动瞬间便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不断有人起兵配合陈胜。

在刘邦所在的沛县,县长其实也有这个打算。

萧何与曹参一直是刘邦的好兄弟,看到这个机会,他们便向县长提了建议:

“你是秦政府任命的官员,但现在却打算背叛政府。这样的身份,其实乡亲们有点怀疑,搞不好会拒绝起义。万一这样,就是进退两难。”

“我们有一个主意。你可以把刘邦找回来,他那里有好几百人,都是些亡命之徒。在他们的帮助下,沛县的百姓们肯定支持你。”

县长当时应该没带脑子,听完觉得是个好主意,立即就同意了,并且让樊哙去接刘邦。

但很快,他反应了过来,县令后知后觉。萧何,曹参原来跟刘邦是一伙儿的,如果刘邦回来登堂入室,事情就无法控制了,自己到时候能去哪呢?

事情不敢想了。

于是,县令改变了主意,把城门关闭,并且指挥士兵抵抗刘邦进城。为了永除后患,还打算将萧何,曹参也一并诛杀。

萧何俩人也不傻,一看危险,直接跑了。

就这样,萧何、曹参也被迫到了秦政府的对立面。而刘邦,则是喜提了两位谋士。

刘邦团队的第一位大才,萧何,就此入驻。

既然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刘邦便带着队伍打了回来。

沛县虽说是一个小县城,但也是有城墙的,刘邦的兄弟们啥装备也没有,能吃饱饭就已经是不易,让他们攻城,其实有点困难。

但谁说一定要强攻呢?

语言一样可以当武器。

刘邦这边写了一封信,当然,大概率是萧何写的,信中向沛县的百姓剖析了利害关系,然后绑在箭上射了进去。

乡亲们看完,表示非常同意,于是一帮人进了县城,把县长老爷砍了,打开城门,迎接刘邦。

刘邦就此返回沛县,成了大家尊敬的沛公。

此后,萧何、曹参聚集了沛县子弟三千人,这帮人,真正成了刘邦的班底。

这个事在历史上发生的很自然。但你不奇怪吗?

刘邦的这个沛公,是沛县人主动尊称他的。

沛县人都知道刘邦是好吃懒做的小混混,但起义后,为何还是选了他当领导?

这是为什么呢?

你可能说,他性格好,豁达开朗,有好事都想着朋友。可事情真是这样吗?

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封建迷信。

虽说封建迷信是糟粕,但那个时候的人们就信这个。

在刘邦躲进芒砀山的时候,流传出一些传说。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斩白蛇事件。

说是刘邦曾经喝得大醉,在半夜过草地的时候,遇到了一条白蛇。刘邦那是暴脾气,拔剑一挥,就把白蛇砍成两段。

过了一会儿,那就出现一个老太婆,看着白蛇,边哭边说:

“我的儿子是白帝的儿子,变成蛇,卧在路上,却被赤帝的儿子所杀。”

说完,她就不见了。

这个传说虽然荒诞不经,但没想到还真把人唬住了,而且还记在了历史书上。

就这么个事儿,在沛县一传十十传百,那些沛县的青年们,把刘邦当成了天神下凡,很多人都想投靠他。

所以,当刘邦带着队伍归来,无形中,他在沛县已经有了群众基础。

第二个原因,是形势。

都说形势比人强,确实是这么回事儿。

在当时,起义遍地,沛县的百姓们急需要武装力量自保。

在沛县,最大的武装力量是政府军,但政府军的老大县令,已经被群众杀了。

除了政府军还有谁呢?百姓们看了一圈,不好意思,就剩刘邦了。

所以实际上,他们能指望的,也就是刘邦了。

那个时候,刘邦过去怎么样已经不重要了,只要他现在有实力,百姓们就认可。

这就是瘦子里挑胖子,虽然当时刘邦的实力不咋地,但也确实没别人了。

就这样,沛公隆重登场了。

关于作者:

我是历史应用派。

我相信,阅读历史,不仅能以史明鉴,更能得到精英们为人处世的干货。

我目前在做的,正是挖掘这些干货。

所写故事以《资治通鉴》为主要参考,同时查阅了其他史书。

如果觉得这种读史方式还不错,欢迎关注我,定期更新。

最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不敢说自己的观点一定正确,但写出了故事深层次的一些东西,若有不同观点,欢迎评论

0 阅读:102

周亦见

简介:一个喜欢专注分享历史故事的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