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提出苟富贵勿相忘,为什么部下要背叛他?

周亦见 2022-04-15 22:38:26

实用历史 · 楚汉争霸篇 · 6

引子:在平民时,陈胜提出苟富贵勿相忘,后来起义爆发,他自立为楚王。

成为起义军领袖的陈胜,受到各将领的尊敬。

但不久之后,部下开始背叛陈胜,更有甚者,有位部将杀了吴广,还把人头寄给了他。

但陈胜不仅不敢发表意见,反而为了安抚,任命其为上将。

陈胜做了什么,为什么地位会迅速下降?他明明有生杀大权,又为什么不敢制裁犯上的部将呢?

让我们看看正文

正文:

接上回,张楚军的周章带着大军一路打到了函谷关,这事终于瞒不住,胡亥惊慌之下,立即召开了会议。

他已经完全懵了,在会议上就是三个字,怎么办?

还好老天爷给秦政府留了个章邯。

章邯在当时的职位是少府,通俗讲,是为皇家管财物的。按理说,这官职跟军事没关系,但章邯充分向我们证明了,兴趣跟职业可以不沾边。

他喜欢研究军事,在秦始皇时期,他便自己在那研究,看到甬道,便开始琢磨能咋用。

也幸好在前几年他没展露锋芒,要不然按赵高的性格,早把他弄没了。

如今,周章大军压境,长城防卫军距离首都咸阳还远,远水解不了解渴,章邯思来想去,想出一个法子。

在骊山有不少囚犯,他们在修墓,可以赦免他们,带他们上战场。

胡亥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死马当活马医。

没想到这一试,还真让章邯试成功了。

周章被打的大败,向后撤退,章邯穷追不舍,周章自闭了,没脸再见陈胜,直接自杀。

这一路军,就此解散。

周章的失败,表明陈胜的张楚政权已经到了强弩之末。

就在不久之前,陈胜刚刚杀了自己的第一猛将葛婴,人心动荡,若能攻进函谷关,陈胜的威名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但现在,打了败仗,大家一看,原来你陈胜也不行啊,人心更加离散。

首先是收复赵地的武臣。张耳、陈馀向他提了建议:

“之前陆续传来了消息,陈王受小人谗言,杀了不少功臣,这说明他始终不相信大家。现在周章战败撤退,表明张楚政权已经快走到了尽头。我建议我们自己称王,不再受陈胜的控制。”

这建议合情合理,而且可以为自己带来荣华富贵,干嘛不同意。

于是,在当年的8月份,武臣自称赵王。任命陈馀当大将军,张耳当右宰相,并且兴冲冲的给陈胜发了消息。

希望能得到老领导的祝福。

但陈胜看到消息后,立马气炸了。他打算把武臣的全家都杀了,然后发兵攻击这个所谓的赵国。

俗话说冲动是魔鬼,这句话一点都不假。

在陈胜的身边,还好有一个明白人。

他的上柱国蔡赐及时劝住了他。

“现在秦国还没推翻,就先把武臣一家杀了,我们两家会反目成仇,没一点好处。我觉得,最好顺水推舟,向他祝贺,让他向西进军,跟秦国较量。”

从大局来看,不管是哪一路起义军,他们最大的敌人都是秦国,这时候内讧,完全是消磨自己的力量。

还好当时有一些识大体的人。

陈胜的怒气消了之后,他也明白了怎么回事儿,于是接受了蔡赐的意见。派使节前往邯郸,祝贺武臣继位,并且催促他向函谷关发兵。

赵国这边也不傻,陈胜是怎么想的,他们也心知肚明。

于是在听到使者的来意之后,张耳两人立即见了武臣,也就是新的赵王。

“我们一旦把秦国推翻,那下一步,陈胜肯定会对付我们,那个时候我们伤痕累累,很可能被他消灭。”

“所以我们觉得,应该先发展自己的实力。赵国往北就是故燕国,我们可以夺取燕国土地,然后再向南收回河内,扩展我们的领土,到了那个时候,我们赵国南临黄河,北有燕国,不管陈胜与秦国哪个赢,我们都可以横行天下。”

这个战略,对赵国来说是正确的,但对于整个抗秦大局来看,无疑又是一场内耗。

大家刚有了一点本钱,结果就开始珍惜,不敢与秦国拼命。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项羽与秦国决战,其他国家作壁上观的情景。

典型的小富即安心理。

武臣接受了这个建议,于是与秦国保持了暂时的和平,大军向北,去夺取故燕国的土地。

但他没想到,在自己身上出现的事,在燕国又出现了。

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可能说的就是这个吧。

当然,这是后面发生的事了。

对陈胜来说,武臣这一路算是废了,到另一路人马倒是传来了喜讯。

周福已经收复了魏国全境,但让陈胜生气的是,他打算立魏咎当魏王。

也是凑巧,魏咎这时候在陈县,他面对着陈胜,不知是何感想?

见魏咎不在,大家便想用户周福当魏王。

若周福稍微有点贪心,就接受了。

但难得的是,周福是个忠诚的人,他坚持去陈县接魏咎。

但陈胜把人扣住了。

从这件事上,就能看出陈胜这人小家子气。

他太看重自己的权势了,吝啬给部下的赏赐,这一点,很像是后来的项羽。

但周福还是不放弃,来回接了五次,陈胜一看,这事是没办法了,只好放人。

陈胜感慨,这一路人马,也是不省心。

不过别急,还有一路人马,带队的是他的忠诚搭档,吴广。

吴广此时,正带着大队人马进攻荥阳。

镇守此处的是李斯的儿子李由,面对吴广的进攻,他选择了坚守。这帮农民兄弟们缺乏攻城装备,愣是没打下来。

本来,他们想继续耗着,把李由拖垮,但西线的周章战败,秦军正赶往这里支援,他们必须要尽早做决断。

在吴广的军中,有一个叫田臧的将军,此人有点想法。

他觉得若腹背受敌,军队很快就会瓦解,不如留下少部分兵继续围城,而其他的精锐,则与秦军的援兵决战,给他们迎头痛击。

他确实有点想法,但没想到秦国的援兵是章邯。

谁给谁痛击,这事还真不一定。

当然,田臧觉得自己一定可以,于是他开始行动。

他的领导是吴广,按理来说,要先把作战计划报备给吴广,等吴广同意后才可以进行。但这个吴广骄傲的很,又不懂军事,把这个谋划告诉他,凭他的智商,很可能反对,误了大事。

田臧想着吴广作威作福的样子,心里就气不打一处来。

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吴广砍了。

没错,你没看错,觉得领导不行,直接把领导砍了。田臧是个狠人。

当然,杀人要有理由。

田臧说收到了陈胜的命令,至于是什么命令,他没说,大家也不敢问。

做戏做全套,田臧把吴广杀了,然后把他的头送给了陈胜。

某天,陈胜收到了一个礼物,打开一看,他差点儿没吓晕过去。

按理来说,自己的兄弟被杀,陈胜应该非常愤怒吧。

陈胜确实愤怒,但他此时的处境却非常无奈。

忠于自己的部将一个个被杀,眼下已经快无人可用,他虽然愤怒,但无可奈何。

于是陈胜不敢责备,反而任命他当上将,希望他继续效忠自己。

田臧这边倒是痛快了,事情都在他的计划之中。当然,仅到目前为止。

于是,按照原计划,田臧自信的带着精锐去迎战章邯。

两军在敖仓相遇了,在田臧眼里,建功立业的机会就在眼前。

但他实在没想到,与秦军刚一遭遇,他的部队便开始溃败,田臧阵亡。

在章邯手里,横扫六国的秦之锐士,仿佛又回来了。

到这里,陈胜的张楚政权又遭受到了一次巨大挫折。

但其实对于陈胜本人来说,此战不管是输还是赢,结果都是一样的。

若章邯赢了,接下来会把自己灭了。

若田臧赢了,秦国也差不多就灭了,他凭借此大功,建立了巨大威望,很可能将陈胜取而代之,陈胜也会死。

当然,实际情况是章邯赢了,而且章邯还顺便清扫了张楚军的其他部队。

这些打了败仗的将领没有办法,只能逃回了大本营陈县。

结果陈胜二话不说,立即把他们砍了。

他太憋屈了,急需释放下自己的怒气。

章邯的大军向陈县进攻,作为一个名将,他自然知道擒贼先擒王的道理。

章邯连战连胜,上柱国蔡赐出军迎战,希望把敌军拦在陈县以外。

但没想到,只打了一仗,就被章邯砍了。

陈胜彻底怕了,在陈县的西侧修筑防御工事,他亲自督战,结果没啥用,张楚军还是输了。

陈胜办法,只好逃走,结果在路上,被他的车夫庄贾刺杀。

张楚政权就这么没了。

在这一系列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骄傲自大的陈胜。

他的落幕,虽然可惜,但却毫无意外,我们总结起来,看看下面的信息:

在平民时候,他提出了苟富贵勿相忘,也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的宣传语,让人们相信他,愿意跟着他一起干。

但在他富贵之后,陈胜的实际行为,却让人们心冷。

当陈胜称王之后,亲戚朋友们纷纷前来投靠,他的岳父也一起来了。

然而陈胜把岳父放在了普通宾客里,而且仅仅对他做了一个揖。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平民时,陈胜对自己的岳父下跪磕头,非常尊敬,然而称王之后,却摆起了架子。

陈胜的那些老朋友们,经常跟他谈论陈年往事,借此沟通感情。但有人给陈胜提了一个意见。

“大王的那些朋友,愚昧无知,喜欢乱说话,可能会影响你的形象,降低威望。”

我们实话实说,提建议是没有任何损失的,就看你识不识货。

如果是一个好建议,说明提建议的人有智谋。如果是个馊主意,那不好意思了,你自己承担坏名声。

就像在历史中所记载的,史书就压根儿没记载是谁提的这个馊主意,只写了有人建议陈胜。但陈胜接受了这个建议,而且找了一个借口,把老朋友们一一诛杀,这事记载的非常详细。

你说陈胜办了这个事,谁还敢跟他亲近?

由此可见,大家在听各种建议时,一定要有一个心理准备。不管结果怎么样,都是你自己承担责任,跟人家提建议的没有任何关系。

当然陈胜不光这个事情办的不光彩,他的刚愎自用,也让他失掉了民心。

只要是陈胜不喜欢的人,不是交审判,就是自己亲自处置。

也就是说,你想跟着陈胜混,就必须讨到他的欢心,如果没有,那你就很危险。

可是那个时候,我们知道,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秦朝,能打仗才是最重要的。

既能打仗又善于搞人际关系的将军,实在少之又少。

再就是,陈胜任命了两个坑爹的考核官。

将领们要接受他们的考核。

考核啥?

你说你们夺了多少土地?不好意思,我们不看这个。

据我所知,你所颁布的军令,太符合我们的规定。不好意思,你被捕了。

就这样,谁还敢去研究军事,有点心思,全花在了人际关系上。

如此操作,陈胜不败才怪。

不过,在陈胜失败的同时,反秦的起义运动并没有结束,相反,仍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其中平民的代表刘邦,跟贵族的代表项羽,已经拉起了一只队伍。

两人截然不同的身份,所以起兵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这一点,我们在下一篇分析。

关于作者:

我是历史应用派。

我相信,阅读历史,不仅能以史明鉴,更能得到精英们为人处世的干货。

我目前在做的,正是挖掘这些干货。

所写故事以《资治通鉴》为主要参考,同时查阅了其他史书。

如果觉得这种读史方式还不错,欢迎关注我,定期更新。

最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不敢说自己的观点一定正确,但写出了故事深层次的一些东西,若有不同观点,欢迎评论

0 阅读:92

周亦见

简介:一个喜欢专注分享历史故事的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