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几个朋友聊固收+的配置,说固收+该不该限制基金经理的仓位变动?银行的朋友说就该确定个仓位,比如权益仓位中枢放在20%,你就只能上下浮动5%,甚至不浮动;但是基金经理朋友说不应该限制,要允许权益仓位在0~30%之间摆动。
你们怎么看?
一位银行的朋友说,作为渠道是希望恒定仓位,尽量按照仓位中枢去管理,比如你新发的时候跟客户说是15%的中枢,以后就尽量保持在这个中枢。渠道并不相信基金经理有择时能力,而是更倾向于在约定的仓位下相信基金经理;而且恒定仓位,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比较明确,对一线的解释成本最小。
一位基金经理朋友认为,不应该限制自己的操作,有时候市场的负贝塔会拖累恒定仓位,给客户造成损失,要允许基金经理降仓位控制风险。
还有一位朋友说,一个失败的固收+产品基本上有两个原因:要么是基金管理人过度放飞自我,然后操作变形,要么是渠道方给了很大的压力,结果还是导致基金管理人操作变形(据说以前牛市的时候,有渠道强烈要求基金经理买新能源)。
这些朋友的想法,充分说明了产品管理方和产品销售方的巨大鸿沟。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
我说下我自己的想法:我支持基金经理自由选择仓位,但前提是这个基金经理有充足的风控意识,会做风险预算管理;如果是水平很一般的基金经理,我也会像渠道要求那样希望控制恒定仓位。
从实践来讲,灵配型基金的停批是一件很大的遗憾(这个类型的产品股票仓位完全没有限制,可以0~95%),但大部分基金经理或者说整个市场的大部分投资者的择时能力都很差,往往做业绩归因的时候发现,仓位摆动对投资组合带来的收益是负的。
但并不是说没有基金经理能做好仓位择时。我很久之前就写过张翼飞的一个产品安信民稳(仅仅是举例,这是我跟投投顾的持仓),有很特殊的合同设计:按照净值确定仓位。
实际上这种策略叫“CPPI策略”:CPPI(固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机制就是以组合内债券票息的收益作为组合可损失的风险资本,以此去博取更高的收益。比如一个资管产品的初始资产为100万元,如果95万元购买债券能够到期获得5万元的到期收益(到期还本视角),那么就可以用剩余5万元去购买股票,即使股票最后完全亏损,基金整体在期末仍能“起到保本”。
简言之,这是一个类绝对收益策略。
但问题是,基金经理是张翼飞,所以很多人才相信他,如果换个人,渠道和基民还会相信他能做好仓位摆动吗?可能你也相信郑玲,相信冯汉杰,但换个普通的基金经理,未必有效果。
我还有两个不同的视角,为什么我支持基金经理做仓位摆动?
第一,我并非专业投资者,基于遵循弱者思维的理念,我相信基金经理可以控制风险,前提我说了,是基于基金经理有充足的风控意识,会做风险预算管理。
第二,固收+产品就是需要通过不断的交易去存收益,尤其前几年爆火的转债双低策略,很多一级债基都是在不断的高抛低吸中把净值做起来的,包括一些股票为主的固收+,也是做了很多交易,配置型的基金经理做固收+实际上是难以控制住回撤的,尤其是在整个市场大贝塔向下的时候。
如果一味“长期价值投资”,也可能调入“价值陷阱”:看好——下跌了——基于基本面坚定看好——建议继续持有——跌出价值不需要再卖——腰斩——开始思考是不是要谨慎……
很多前几年标榜价值投资的基金经理,都被坑过。
比如茅子,腰斩之后需要谨慎吗?抱歉,还是得谨慎点的。
所以我自己选固收+基金经理的时候,会去关注下基金经理的交易能力,但这个观测难度很大,很多时候只能通过机构调研去问。
所以你支持基金经理做仓位摆动吗?
编辑:宇杰
(风险提示: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 本人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人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者在投资基金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或者服务情况、听取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市场,根据自身的投资目标、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谨慎做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