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到没有时间思考的高效,都是自欺欺人

云边的墨菲 2023-02-05 18:47:04

这年头大家都活的很焦虑,于是我们习惯把每天安排的满满当当,然后催促自己用最快的速度高效完成。

似乎只有这样做,才能缓解焦虑,加速实现目标。

哪怕中途因为时间紧张,再次焦虑起来,最终选择放弃,大家也乐此不疲。

因为至少表面看起来,充分利用时间,朝着目标大步前进了。

但恐怕很多人都没认真想过:这样做,究竟是感动了自己还是靠近了目标?

1.盲目追求高效,源于思维固化

很多情况下,谁最高效,就是赢家。

对短跑运动员来说,谁跑的最快就算成功,因而可以拿到最高的荣誉。

对业务员来说,谁完成的销售额最多就算成功,因而可以拿到最高的奖金。

这种衡量成功的标准,常常会让我们误以为,高效是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品质。

相反,视低效为成功路上的绊脚石,但追求效率真的能离成功更近吗?

网络博主李子柒,就相当低效,视频更新的频率大概是一个月更新一次。

在短视频行业盛行的今天,为分得一杯羹,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涌入。

不知有多少博主,担心自己活跃度低,被粉丝遗忘,而保持着每天更新的频率。

相比之下,李子柒的更新效率真的可以称得上是龟速了。

但即便如此,也挡不住她的人气和流量同时以火箭的速度上涨。

她的粉丝甚至跨越了国界,虽然语言不通,但评论下都是对她满满的欣赏和赞美。

有对世外桃源生活的向往,有对传统工艺的惊叹;

有对美食的喜爱,有对故乡的思念......

作为头部网络博主,李子柒无疑是成功的,即使后来有很多人模仿她的风格,却没有人能达到她的高度。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效率的高低,并不是通向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真正决定成功的,其实是一个人创造的价值。

跑的最快的短跑运动员,给国家赢得了至高的荣誉,这种价值不可取代;

完成销售额最多的业务员,给公司带来了最多的利润,这种价值无人能及。

而李子柒的视频,往小了说,具有情绪价值,可以治愈心灵,给无处安放的内心一个栖息的地方;

往大了说,传播了中国文化,进行了文化输出,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国家。

因而,李子柒能取得如今巨大的成功,也就理所应当。

要不然抓住短视频红利期的大有人在,但能做到红遍全球,被央视点赞的,却只有她一个人呢?

2.沉迷于追求高效,是虚荣心作祟

在《让写作成为自我精进的武器》这本书中,作者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他的一位写作课学员,曾经坚持打卡100天,每天留言500字以上。

这样的坚持,让这位学员成就感满满。

可是100天之后,她却突然选择放弃了,原因很简单:

在大家相互加油鼓励的氛围中,还能看到自己坚持的意义。

可是打卡100天的活动结束后,连自己都不知道坚持下去还有什么意义。

是啊,为了坚持的坚持,终究会失去动力,从而主动选择放弃。

我的一位朋友,曾经某天突然头脑发热,决心每天撸铁练出八块腹肌。

还信誓旦旦地在朋友圈立下flag:接受大家2个月的监督,做不到就请吃饭。

刚开始,他每天真的能做到卖力地进行各种体能训练。

当然,大家也很捧场地在朋友圈帮忙点赞。

可是时间一长,大家对于他的朋友圈减肥秀逐渐变得习以为常,点赞的人也越来越少。

我也不知道他坚持了多久,只是猛然想起,已经好久没看见他的朋友圈减肥秀了。

一番了解才知道,原来他早就放弃了,理由是:有人点赞时还动力十足。

可没人点赞,自己也还没练出肌肉,哪还有什么动力。

古典老师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中提到过兴趣金字塔理论:

想要消除重复带来的倦怠感,长期保持对一件事强烈的兴趣,就必须把兴趣的源头从外界转为内在。

这样做一件事时,不仅能带给我们乐趣,形成能力,而且能获得高的自我价值感。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位写作课学员和我的这位朋友难以坚持下去。

她们的兴趣源头来源于外界刺激,所以当外界刺激消失或减弱时,就再也坚持不下去了。

3.高效的正确打开方式

以终为始,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讲到的第二个习惯。

简单说,就是先确定好要去的方向,倒推出如何开始,才能更高效快速地抵达终点。

比方说盖高楼时,要先出施工图,设计好主体、外墙等,开工后的速度才能比较快。

再比如,装修房子时,要提前想好什么位置摆放哪些电器,预留出电源插座。

才不至于,在搬进去后,到处找多余的电源,被自己蠢哭的情形。

这个故事你或许看过:有个90后小伙,和我们一样渴望有一天能够成功。

读研一时,收到了一个年薪300万元的offer。

这对于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来说,很有诱惑力,但他却花了5分钟时间拒绝了。

原因是,认为这份工作无法让自己发挥最大的竞争优势。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2016年年底,他创办的公司被百度估值1亿元收购。

25岁的他,成为百度最年轻的副总裁,他就是李靖。

我们以为他定力强,能够经受住诱惑,但其实他是这么考虑的:

想要成功,就必须拥有人脉,而拥有人脉通常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主动社交:不断地与人交流,建立情感联系;

第二种,被动社交,通过知识或能力的吸引,让别人想要认识我。

因为他不善社交,而第一种方式正是他不擅长的。

于是,他果断选择了第二种,开始做自媒体。

写大量有深度的商业分析文章,放弃无意义的社交,专注在知识领域深耕。

通过一周一篇的营销干货,他在公众号上收获了50万用户,打造了强大的个人品牌。

最终,他拥有的人脉资源,远超那些社交能力比他强的人,也成功吸引了百度的注意。

换做是大部分人,我想恐怕早就被那300万年薪给诱惑了,哪还会考虑那么多。

而李靖呢?很显然,对于如何扬长避短,把握住成功,有过很清醒的思考。

他把成功看成是终点,然后倒推出获得人脉的两种方式。

接着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筛选,最后确定具体路径,着手开始做自媒体。

这不就是典型地用“以终为始”思维去思考问题吗?

雷军曾说: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什么是战术上的勤奋?

比如,在还没想清楚一件事该怎么办时,就盲目追求高效,强调细节。

什么是战略上的懒惰?

比如,看别人拍短视频赚钱,就开始拍短视频;看别人搞直播带货赚钱,就开始搞直播带货。

而从来不去思考自身优势,和不同商业模式赚钱的逻辑。

你的高效属于哪一种?分享两个运用以终为始思维思考问题的小技巧。

1.凡事倒着想

假如两有个工作机会放在刚毕业的你面前,一个稳定清闲福利好,但工作枯燥。

另一个薪资不稳定且忙碌,但工作内容是自己喜欢的,你会选择哪一个?

如果从权衡利弊的角度去思考,估计得纠结半天。

不如倒着想,想想自己究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是一成不变还是不断变化?如果选择其中某一个,是否能够忍受相应的缺点?

2.拆解目标

如果现在让你写一篇2000字的文章,是不是想想就头疼?

但假如拆解成开头、中间、结尾三个部分,再把每个部分用到的故事先放进去。

然后把自己想说的话一点点串起来,是不是就感觉没有那么难了?

当感觉一个任务很难完成时,拆解目标,就能把大目标逐渐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

剩下的就是把小目标逐个击破,推进大目标,这样再困难的任务都能完成。

我是墨菲和鱼,一个专注自我提升和自我治愈的小姐姐

0 阅读:55

云边的墨菲

简介:一个通过写作,见证自己成长的30+女生,自由职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