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唯一被捕经历:秋收起义当天被抓,险遭不测,靠三招机智脱险

温读pro 2024-06-17 15:42:47

“天命”之说在我国历史上屡见不鲜,似乎历朝历代初创者的身上都会发生一些类似“天命之子”或“大难不死”的神奇事件。

虽然说封建迷信不可取,但不可否认的是,哪怕是在毛主席身上,都有着冥冥之中的“天命”意味存在的迹象。

早在毛主席最开始发动“秋收起义”的阶段,就曾经差点儿被国民党反动派所抓捕击毙,后来硬是靠着自身的智慧和运气,侥幸脱身,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最为坚定的主心骨。

账房遇上兵

事情要追随到1927年老蒋悍然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地对南京、上海和长沙等地的我党成员进行抓捕和迫害,堪称血腥。

但我党各地组织均未放弃心中的革命理想,汉口会议上,党中央一致通过了以发动农民起义的方式打响武装反抗的冲锋号。

彼时,参加完汉口会议之后的毛泽东带着家人火速返回了长沙,并紧锣密鼓地联合党内人士和革命群众谋划发动湖南地区的农民起义。

同年8月18号,毛泽东在长沙八角门楼的中共湖南省委会议上,重点指出军事武装的重要性,因为农民起义不能完全依靠群众的力量,还需要有枪杆子和我党的旗号冲锋在前。

随着秋收起义的计划确定,毛泽东也是考虑到家人的安危 提前把妻儿送到了板仓,却没能料想到,这一次避难,竟然是夫妻二人的一生诀别。

9月初,毛泽东先是就近在安源与当地同志合力部署了安源大罢工的计划,便开始动身往铜鼓进发,只因当地起义组织迫切邀请他前来指导。

却没想到,毛泽东一行人眼看着距离铜鼓的农民军总部已不足几十里,却在路上遭遇了浏阳当地的团丁“巡查”。

起初,毛泽东并未惊慌,从随身行李中取出那一份之前在安源煤矿伪造的账房先生身份证明,给自己编造的行程理由也很正常,说是要到铜鼓当地去进点儿茶油。

负责巡查的团丁小队只有5人,其中1个算是临时小队长。

普通的团丁队员们对眼前的账房先生根本不屑一顾,只因对方穿着相当寒酸,哪怕是再怎么敲诈勒索,估摸着也榨不出几两钱来,便准备放过这些人。

不料团丁小队长却从毛泽东临危不乱的神情上看出了疑点,因为不管是面相,还是面前几人的气度作风,很有“革命分子”的那股派头。

队长抱着“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念头,直接拦住了毛泽东几人,并准备押着他们到铜鼓当地的团防局去接受审讯。

可这个时间很特殊,最初定的秋收起义的时间就是9月9号,但现在毛泽东却和铜鼓当地的农民起义军领导人被一帮团丁看着,耽误了起义就罪过了。

毛泽东在被押着走了一段路之后,借着自己脚痛的理由和团丁小队的队员走慢了些,随后便从塔链里摸索出了几块银元,悄悄地递给了看押自己的团丁。

对方眼见有了银元收益,便和其他团丁商量着要不就把这几个账房先生给放了。

却不料迎面走来了一支团丁大部队,远远地还能看见队伍中有数十个被押着走的“罪犯”,两支团丁一合,铜鼓农民起义的消息便传开了。

毛泽东眼见已经错过了起义时间,便决定继续隐藏身份,看后续情况发展准备随机应变。

哪料团丁大队长就好像摸清了毛泽东的心思一样,根本不准备把看押的这帮人带回局里受审,而是准备在一个岔路口直接枪毙。

说时迟,那时快,毛泽东看到对方持枪意欲枪决众人之际,火速摸出了塔链里剩下的几十块银元,直接扔到了一个岔路。

众团丁一看有钱,自然纷纷捡钱,毛泽东趁乱逃到了另一条岔路上,哪怕脚再疼也拼命在跑。

而与毛泽东同行的另一帮人,则趁乱也逃离了现场。

秋收起义,哀兵必胜

脱险后的毛泽东,凭借着山中乡民的援手和指路,在山中待了一夜后才向着月形湾的吴家祠堂进发。

9月10号,平江当地的起义军发生内乱,邱国轩叛变,直接导致第一团战力大损,几无战斗能力。

而负责另一个方向进军的第二团,先后攻陷了醴陵和浏阳等地。

毛泽东后面指挥的是第三团,先下白沙镇,再克东门市,那时革命的火热前景照亮了他的蓬勃诗兴。

也就是在那时,毛主席闻名后世的“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的写实词出现在了人世间。

对于当初借着“几十块银元”逃脱的惊险过往,毛泽东在多年后仍旧记忆深刻,他指出,农民起义是被逼无奈之举,老蒋想要把我党彻底消灭,这也使得毛泽东一介书生开始了战争生涯。

同时,也是那个特殊的时期,毛泽东真正从农民起义的理论实践中悟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那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毕竟,哪怕是那些当年看押他们的团丁,其实也是被地方黑恶势力和国民党反动派恐吓和威胁的苦命人,所以当时毛泽东才会选择“银元行贿”,而不是“鱼死网破”。

在逃脱之后,毛泽东也很清楚,只要是真正过惯了苦日子的农民朋友,碰见他这样的农民起义人士,也绝对不会放弃伸出援手。

事实正如毛泽东所料,他在铜鼓当地山上一路碰到的砍柴人陈帷德,就是劳苦大众的典型代表。

对此,解放后毛泽东也多次去信慰问陈帷德,毕竟当年正是有对方的帮助,不仅自己平安脱险,甚至还没有延误秋收起义的计划,堪称“救命恩人”啊。

时至今日,吴家祠堂那地方还有“毛泽东脱险处”的纪念石碑,甚至还是当今江西省有名的红色革命圣地。

当然,作为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我们坚决不搞封建迷信,但仍然要感叹人生命运的神奇。

0 阅读:96

温读pro

简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