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除了毛主席画像,还悬挂着国徽,2019年曾发生过变化

孔甲丙今说史 2024-07-18 14:24:55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北京的心脏地带,天安门城楼屹立着,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荣耀和梦想,也见证着无数历史的变迁。除了著名的毛主席画像外,还有一个象征国家尊严和力量的重要标志——国徽。自1949年以来,天安门的国徽经历了数次更换,每一次都悄无声息地完成,然而2019年的更换却不同寻常。是什么让这次国徽的更换充满了不一样的意义?

天安门城楼的历史印记:国徽的变迁

天安门,这座见证了无数历史时刻的建筑,不仅是中国的政治象征,也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天安门城楼上方,除了毛主席的巨幅画像外,一直悬挂着象征国家尊严的国徽。1950年,第一座木质国徽在这里诞生,它由精湛的手工艺人精心雕刻,将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无比细致,确保每一笔都能展现出国徽的庄严与威严。

没多久第一座木质国徽就被取了下来,但它并未就此被遗忘。在经过一番精心的整修后,这座国徽被移至天安门城楼的大厅内,放置在一个特制的展览台上。这里,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和市民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会在这座老国徽前驻足观看。

展览台前,游客们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到国徽上每一处雕刻的精细。国徽上的五星、天安门、齿轮和稻穗,在细致的修复下依旧清晰可见,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在诉说着它的历史故事。从摆放的角度到灯光的设计,所有的安排都旨在让观众能够更好地欣赏这件艺术与历史的结合体。

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了解这座国徽的历史和意义,管理处还在旁边设置了一块介绍牌。介绍牌上用几种语言详细解释了国徽的设计元素及其象征意义,包括国徽中的各个符号代表的中国人民的团结和斗争历程。此外,还有关于这座国徽制作的背景、使用的材料以及后来为何要进行更换的详细说明。

工业美感的见证:1951年的金属国徽

到了1951年,随着新中国的建设逐渐进入正轨,国家的象征——国徽也迎来了一次重要的更新。这一年,第二座国徽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崭新登场。与前一座木制国徽不同,这一次选择了金属材质,意在增强其耐久性,使之更能抵御恶劣天气的侵袭。金属材料的选择也象征着国家在工业化道路上的坚定步伐,以及对未来更加长远的考虑。

这座金属国徽的生产工作主要在沈阳进行。沈阳,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个重要工业基地,尽管当时的工业设备和技术水平有限,但当地工人展现出了极高的技术熟练度和工作热情。

金属铸造过程中,首先要完成的是设计和模具的制作。设计师们在严格按照原有国徽的图案进行设计的同时,对一些细节进行了微调,以适应新的材质特性。随后,工人们按照这些设计制作出模具,这一步需要极高的精确度,因为任何微小的误差都可能导致最终产品的细节失真。

铸造工艺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精细操作的过程。工人们必须在高温的环境下操作,将金属熔化后倾入模具中。熔化金属的温度和流动速度需要严格控制,以确保金属能够均匀填充模具的每一个角落,同时避免产生气泡和缺陷。随着金属逐渐冷却固化,一个精致的国徽逐渐成形。

完成铸造后的国徽表面还需进行打磨和抛光,以去除铸造过程中产生的任何毛刺或不平整,确保其表面光滑,细节清晰可见。

尽管这座金属国徽的原件现在已无从考证其具体下落,但它的一件复制品被精心保存在北京的中国工业博物馆中,成为展示中国工业发展和工人奋斗精神的重要实物。

复原历史:复制金属国徽的工艺重现

在制作1951年金属国徽的复制品时,为了尽可能还原当年的制作工艺和精神,特意邀请了原铸造团队的老工人参与整个过程。这些老工人虽然已年事已高,但他们的手艺和对工作的热情依旧炽烈。

重新铸造的工作首先从模具的制作开始。老工人们详细回忆当年的工艺流程,并逐步指导年轻的技术人员如何制作符合原有规格的模具。他们使用现代化的测量和设计工具,确保每一个维度的精确,同时融入传统手工技艺来处理模具的细节。在模具制作过程中,老工人们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力求使复制品的每一个细节都能精确到位。

铸造过程中,老工人们监督熔炼和浇铸操作,确保金属的温度和流动性达到最佳状态。他们精心控制熔炉中的温度,以及金属液体倒入模具的速度和方式,确保铸造出的国徽无瑕疵,且细节鲜明。在金属逐渐冷却固化的过程中,老工人们还要细心观察,防止任何微小的变形或裂纹的出现。

当金属国徽从模具中取出后,接下来是繁复的打磨和抛光工序。这一阶段,老工人们传授年轻工匠如何使用各种手工工具和机械设备,从粗糙的铸件表面去除多余的金属屑,逐步展现出国徽的光泽和细节。通过他们的共同努力,每一个角落和边缘都被精细打磨,确保最终的成品不仅在视觉上美观,也在触感上平滑无比。

这座复制的金属国徽最终被安置在中国工业博物馆中,成为展览的一部分。展览区特意设置了描述制作过程的展板和多媒体信息,详细介绍了国徽的设计意义、铸造技术及其历史背景。

天安门城楼的修缮与国徽的更新

2018年,天安门城楼启动了一项重要的修缮工程。这次修缮不仅是对城楼本身结构的一次全面检查和加固,同时也对城楼上各种装饰性和象征性元素进行了仔细的评估。其中,吸引了特别关注的,是自1970年以来一直悬挂在城楼上的木质国徽。

这座木质国徽在经历了近五十年的风雨侵蚀后,已经明显显示出疲态。特别是在北京这种多风的环境下,国徽的木材部分出现了多处开裂,漆面也有大面积的剥落,影响了整体的视觉效果和结构安全。城楼的维护团队对这座国徽进行了仔细的检查,记录下所有损坏的细节,并对修复方案进行了深入讨论。

修缮团队很快意识到,单纯的修补工作可能无法长期保证国徽的结构安全和外观质量。由于原有的木材经过长时间的外露,其内部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即便是使用相同类型的木材和漆料,新旧材料之间也难以完美匹配,容易出现色差和接合面的不稳定。此外,新旧材料的热胀冷缩特性可能不一致,这在气温变化较大的环境下可能导致新的开裂问题。

因此,维修专家组建议,最稳妥的方式是制作一座与原尺寸完全一致的复制品来替换旧国徽。这一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批准,随后便启动了复制品的制作工作。选择的材料是一种更为耐久且具有优良防腐性能的木材,这种木材能更好地适应北京的气候条件,延长国徽的使用寿命。

技术与传承:国徽复制过程的细节

2019年3月,随着新国徽的制作工程正式开启,整个项目团队聚焦于挑选最适合的材料和采用最精确的制作技术。专家们首先筛选了多种木材,最终选定了一种纹理细腻且硬度高的木材,这种木材不仅外观美观,更具有良好的耐候性和耐腐蚀性,非常适合用于制作长时间外露的国徽。

选定的木材在送到加工厂之前,先经过了一系列的预处理工序。首先,木材被放入大型的烘干机中,通过调控温度和湿度来去除木材内部的水分,这一步骤是防止未来木材变形和开裂的关键。完成烘干后,木材又经过了防腐处理,这一过程中使用了环保且持久的防腐剂,以确保国徽能够抵抗各种自然和化学侵蚀。最后,为了进一步提升木材的耐用性,还进行了表面炭化处理。

在木材处理完成后,制作团队开始了国徽的初步加工工作。这一阶段主要是利用先进的数控技术精确切割木材,形成国徽的基本形状。数控机床能够根据电脑程序精确地操作,保证切割的每一个角度和每一条线都符合设计规范。这种高精度的机械加工不仅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保证了产品的制作质量。

接下来的工序是对国徽的细节进行手工细化和打磨。这一部分工作由经验丰富的工匠负责,他们使用各种手工工具,如雕刻刀、砂纸等,对国徽的龙纹、星芒和文字等细节进行精细雕刻和打磨。工匠们的手工技艺尤为重要,因为许多细节部分机械难以达到的精确度和细腻度,只有通过人手来完成。他们一丝不苟地修整每一个细节,确保每一个凹凸都符合设计要求,每一个表面都平滑无瑕。

经过三个月紧张而又严谨的制作过程,这座新的木质国徽终于在2019年6月13日的夜间,通过一次精心组织的安装作业,被安置在了天安门城楼的显眼位置。安装过程中,工作人员使用了特制的吊装设备,确保在安装过程中国徽不受任何损害。在确保固定牢靠后,新的国徽在夜幕中熠熠生辉,再次成为人们眼中的焦点。

这座新国徽的材质和制作工艺的改进,使得它的耐久性大大增强,预计其使用寿命将超过50年。

参考资料:[1]朱敏南.天安门城楼第一枚金属国徽诞生记[J].共产党员,2024(4):44-45

0 阅读:154

孔甲丙今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