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男孩想当女孩,扎辫子,妈妈犯难,性别意识要关注,但别过度

大手牵萌娃啊 2024-03-26 05:02:03

在一则帖子里,一位妈妈在线求助:“3岁男孩说想当女孩,扎辫子,怎么办?”

令这位妈妈困扰的是,儿子比较文静,尽管能很好地区分自己和身边人谁是男生,谁是女生,却说想要穿裙子,像女生一样好看,还告诉妈妈长大要当女生。

妈妈听儿子这么一说,便开始着急了,怕孩子在性别意识上有什么偏差。

好心的网友也纷纷支招。

有的提议:

及时纠正吧,看看心理医生怎么说,早点做性别导向。三岁就形成基本完整的性别意识了。我儿子从出生就不用女生常用或者说惯用的颜色衣服物品玩具。没有一件女生的。就怕现在出现中性概念,性别混淆。

还有的说:

那就给他扎两个呗,拍照留念。我家姑娘也说过想当男生因为可以站着尿尿,自己试几次之后就放弃了。

这让我想到了我家表弟小时候。

表弟从小父母工作忙,一两个月才回来一次,童年的更多时光是在爷爷奶奶的陪伴下度过的,但到了寒、暑假,我和表妹也会回去住上一段时间。

那时的他跟我们一起玩,就特别喜欢一人拉着一根丝巾披在身后过家家,扮演公主、扮演仙女。

偶尔还会假装戴耳环、戒指什么的。

一次表妹来的时候,从小包里翻出了一只小小的管状的东西,说是看见大人都在“抹嘴巴”,会变得好看,我们三个小屁孩便稀里糊涂相互画了满满一嘴,然后小心翼翼得舍不得擦,直到被爷爷奶奶发现。

时间转眼过去了,二十多岁的表弟已然成了一个阳光男孩,不爱化妆,更爱运动,再说起那些事,只觉得有趣、好笑。

其实孩子时期的一些举动,不过是为了适应当时、当下的环境而做出的临时调整。

就拿表弟来说,老人的陪伴更多是穿插在吃、穿、住之间的嘘寒问暖,至于在玩什么,肯定不会去具体留意关注,觉得只要几个孩子在一起打打闹闹,就是玩得开心了。

当玩耍的群体是以女生游戏为主,为了加入群体玩起来,孩子顺应其中的游戏设定,做出调整,正是他社交能力的体现,一段时间把这些游戏里的内容挂在嘴边,也仅仅是因为最近接触到的是什么,便表述什么,并不能代表孩子会把谈论的内容变成自己的固有习惯。

孩子的性别意识培养是需要抓在早期的,它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分辨男女,还可以让孩子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同时渐渐地也能意识到一些举动会冒犯到别人。

但另一方面,我们长期以来在社会系统中,所接收到的信息,让我们默认或形成了对性别的刻板印象。

这些“顽固”的思维,有时会误导了成人,对孩子的行为过分解读,让父母有了多余的担心,甚至给孩子贴上了不必要的“标签”。

性别引导要怎么做?

孩子对自我意识萌芽的过程,正是对自我探索,和区别他人的过程。

●对孩子自己而言,与自己相关的经验是最好理解的,我们首先可以让他了解自己的身体上的特征,来作为性别启蒙的入口,这些身体特征是清晰明确的符号,孩子通过这些先明白自己是男生还是女生。

●再从自己出发,渐渐扩展到家庭成员,明确妈妈是女生,女生通常的特点是什么外形特点,身为男生的爸爸又有着怎样的不同,再让孩子从父母身上寻找属于自己的性别特点。

但别忘了告诉孩子有的男生有时偶尔也会爱跳舞、玩玩偶,一定场景下也会穿裙子,女生也有喜欢奥特曼、留短发的,都是一些小爱好,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孩子不是一个很棒的男生或女生。

很多事情本没有性别的,只是我们习惯了那样认为而已,当孩子理解的范围宽了,他们才不会执着纠结于自己是否一定要成为相反的性别,才能做一些想要尝试的小事情。

●除此之外,父母可以潜移默化地强调孩子的性别归属感。

比如男孩帮忙做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夸夸他们,“有力量的小男生真棒。”

在女孩面前赞一赞,“我们今天是一个扎小辫儿的女生,好可爱。”

让孩子在这些认同中去找到对自己性别的期待和自豪。

●父母还可以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多接触一些玩伴,特别是相同性别的玩伴。

孩子很多行为和习惯都是模仿而来,当他接触到的更多是同性的孩子时,接收到的信息源更多的是和自己性别需求同源的,这样他们输出的言行也会更趋向于父母对这一性别的认知。

孩子的成长有不同的阶段,他们总在接收和做选择,有些选择的结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父母在旁,给到信任和关怀,孩子总能长成美好的样子。

0 阅读:0

大手牵萌娃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