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萌仔妈!
有一种说法:不要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引得很多妈妈开始反思,自己对于孩子的错误,是否太过较真,不够松弛。
但也有人面对“不要因为小事苛责孩子的说法”,听了反而上火的。
一个妈妈直接怒道:“如果什么都松弛的话,妈妈将有做不完的活!因为那些所谓的让孩子松弛,是实打实的以干不完的家务作为代价!”
01如果有人分担,谁还不想是一个温柔的妈妈最近刷到一段话,直接破防:
“你带着孩子吃不上饭的时候,没有人看见;
抱着生病的孩子一夜无法安睡,没有人看见;
你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没有一句安慰,只有一声:你是妈妈,这是应该的,哪能说辛苦。
他们又见过几次凌晨四五点钟,蒙蒙亮的天色呢?
想告诉那些,说孩子好带的家人,那是因为孩子不乖的时候只有我看见了,累也都是我受了。”
妈妈为什么变得情绪波动、喋喋不休,这就是答案——有太多小事消耗着妈妈,可辛苦无人问津,还要受到评判。
让妈妈崩溃的,不仅是体力上的吃紧,更因精神上的能量流失。
02为什么小事总在消耗妈妈?*爸爸的缺席
“丧偶式育儿”这种说法也有好几年了,现在不用解释,词语一出,大家都到了秒懂的程度。
用调侃的语调说着最狠的话,可说话的人才是最心酸的那个。
我们可以站在“上帝视角”来说,育儿无小事,可真的跌入“凡间”,成了妈妈,才发现处处是琐事。
特别是当孩子已经习惯了每天喊妈一百次时,妈妈只好一次次在这声“妈”里“迷失”。
因为孩子知道喊爸,爸的反应,常常不在“服务区”。
而妈妈发现,让孩子去找爸爸,自己还要先去请动那尊“大佛”,在这一步时,心里已经“万马奔腾,硝烟四起”。
*长辈的期待和指责
老人对成为妈妈的人,有所期待,有时也是一种压力。
他们的期待里,包含着希望女儿或儿媳尊重自己的潜在想法,可能从孝顺的角度,期望孩子妈妈,满足他们的期望和权威需要。
如果妈妈无法达到,就会受到指责。
可是又有一个问题是,一些老人喜欢拿孩子妈妈和其他人比较,或者回忆自己是如何做到某些事情的。
比较和回忆,成为了孩子妈妈绕不开的标准。
可长辈未必考虑到了,现代生活的压力,和自家当下实际生活的挑战。
长辈频繁的插手,让孩子妈妈手足无措,也精疲力尽。
*社会对母职要求的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母亲角色被赋予了很多期待。
妈妈不但要做家里的“消防员”,哪里有难,哪里冲;
还要做好端水大师,要端正工作和家庭水,要端好一胎和二胎的水,还要端稳养育和教育的水。
社会塑造的完美母亲形象,就像一个个待考核的kpi,让不少妈妈也开始禁不住自我衡量,“我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这些高期望,常常让妈妈觉得压力巨大。
03建立能量自给系统,才能走出“消耗陷阱”。池莉曾说:“如果你是中年妇女,周围几乎没有人可以帮你。父母、老公、孩子,全是吸你能量的,要建立自己的能量自给系统,不然状况会每况日下。”
如果有爱人的分担,家人的支持,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是如果能量在他人处是缺失的,甚至被消耗的,那我们要做自己的能量后盾,自己的补给站。
否则当我们的杯子空了,我们如何给予孩子那份他们需要的关爱和支持呢?
正如在飞机上,我们首先需要给自己带好安全面罩,才能确保在紧急情况下照顾好身边的孩子。
爱自己、接纳和关注自己,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也因为,转变为这样的意识,才能够给予孩子一个安全、积极的成长环境。
接纳自己,意味着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明白自己的能量是有限的。
当我们处于疲惫和压力之中时,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些宽容,允许自己在必要时说“不”,保有自己的适量情绪,只是要记得按下“暂停键”,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
你可以选择短暂离开,和孩子保持安全距离即可。也可以选择在一些小事上”视而不见“,或一些平时看不惯的小习惯上适当”放空“,比如你每天在为孩子乱七八糟的房间儿上火,或许减少关注的频率,你会觉得轻松一些。
可能之前也有人建议你,弱化对孩子的行为的关注,但目的是告诉你,”别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但此处,我们同样的弱化关注强度,却改变认知,“别在小事上消耗妈妈”,你可以不那么频繁的去收拾孩子留下的摊子,维护的对象就成了自己,你是否感觉会好一些?
爱自己,就是要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除了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满足自己的需求,不去做一些不想做的事,其实也是在成全自己的需求。
这不仅可以让我们放松身心,也能让我们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结语:
若不想在小事上消耗孩子,先要避免在小事上消耗妈妈。
妈妈的幸福,是每个家庭幸福的基石,每一位妈妈,她们值得所有的尊重和爱。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本文内容无关,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