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父母单方面给出的“清单式童年“,让孩子“受伤

大手牵萌娃啊 2024-04-11 00:52:24

昨天晚饭后,和孩子一起重温了法国电影《小王子》,电影以小女孩的视角重新引出了我们熟悉的小王子的故事。

可在电影里给我留下更深印象的却是妈妈的一张人生规划表。

为了让小女孩能够顺利进入著名的沃斯学院,妈妈绞尽脑汁,为小女孩设计了这满满一墙的“人生大计”,并告诉女孩:“你要做的都在这,顺序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细看计划里的条款,从每分钟到每小时,到每天、每周、每个月、每年,到一生,都做了详细的标注,连小女孩每年的生日礼物妈妈都做了一张表格。妈妈叮嘱女孩严格按照计划表来安排每一分钟。

在这一幕里,我们似乎看见了很多父母的影子,父母们给了孩子各种“清单”,而这些清单并不限于书面的呈现方式 ,还在于平时的生活中的各种选择。他们给到孩子的是一种“清单式的童年” 。

01什么是“清单式童年”。

斯坦福大学前教导主任朱莉.思科特.海姆斯在《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一书中,提到了清单式童年。

朱莉指出,“出于爱和恐惧,父母从小就开始着手安排孩子尽可能积累丰富的经验,这样他们就可以参与初中和高中阶段的竞争,然后进入一所好大学”“这份充实的活动清单涵盖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而且很早就开始启动了。”

父母尽可能让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并把掌控一切当做目标。

在电影版的《小王子》里,还有这么一幕场景。

一次妈妈发现小女孩没有按照计划安排自己的生活,而是跟老飞行员外出了,妈妈恼怒道:“这是你的人生,却只有我一个人把你的人生当回事儿”

小女孩反驳道:“这是你理想中的我的人生,不是我的,如果你多点时间陪我,你就会明白。”

小女孩的妈妈的“人生大计”对应的是她自己愿望中的人生,却以为这就该是孩子的人生。这就好比,孩子拿着一张白纸,正准备想象,还没开始描绘她的世界,便被严令停笔。妈妈拿出一张画好了的绝美的画作,孩子只能照原样临摹。

父母掌控全局的本意是给到孩子安全,但却也正是父母的掌控动摇了孩子的世界。

02父母单方面给出的“清单式”童年,让孩子“受伤”。

不得不承认在生活中 ,适当的使用清单能帮我们理清思路,起到对照和自我调整的作用。

但是问题是,眼前的这个清单是父母的,还是孩子的?

这个清单的制定过程,是由父母一手操办,目标是由父母单方面根据经验决定的?

还是父母只作为参与者,最终结果是以孩子的意愿为主而产生的?

如果是前者 ,那么这份“清单”看起来更像是一份不平等条约, 这种清单式的育儿方式就是有弊端的:

1.父母的清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

魏运华老师在他所著的《自尊的心理发展教育》一书中,提到了美国心理学理论家纳撒尼尔·布兰登所总结的影响自尊发展的六大个人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了相应的阐述:

▼有意识地生活:以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去生活;▼自我接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拒绝与自我相对立;▼自我负责:愿意对自己的行动和目标的获得承担责任,愿意对自己的生命和幸福承担责任;▼自我维护:尊重自己的需求和价值,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这些需求和价值的适当表达方式;▼有目的生活: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个人诚实:自己的行为与自己的价值相一致,自己的行为与自己的理想相吻合 。

很多父母劳心劳力的为孩子规划、打算,却从未征询过孩子的意愿。不等孩子点头他们就已经定好了全套的计划,告诉孩子别多问,照我说的做。

在父母的这一系列操作下,孩子的“自我维护”和“个人诚实”的需要均没有得到满足。他们首先保证的是父母的需求,以父母的眼光来衡量自我的价值。

我们认为给到孩子清单,就能让孩子“有目的生活”,可遗憾的是,这个“目的”大多是父母的。孩子一旦脱离开父母,他就不清楚自己心里要达到怎样的目的。换句话来说,这类孩子可以照着“一二三”来做,但被问道“一二三”是怎么来的,他们则一脸茫然。

“有意识的生活”、“自我接纳”、“自我负责”这都要建立在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和目标的认知、认可的基础之上。

“这些事让我很愿意投入精力,所以我会全心的付出,即使有失误,我也不愿放弃,我会调整心绪,找到原因继续努力。我因为自己‘能做到'、‘愿意努力'而倍感骄傲,我觉得自己很棒。”

父母的清单可能正好破坏了孩子的这种自我效能感,让孩子的这“六项支柱”受到动摇。

2.影响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父母的清单让孩子处于被动接受之中,孩子是被安排、被指挥的,这让他们“主动发起行动”、“主动思考”的意识得不到锻炼和激发。

要让孩子感受到,事情是自己需要的,不是父母的要求,不同动力所呈现出来的行为效果自然也是不同的,只有提高了孩子的自主性,孩子才能慢慢放开父母的手,乐于去尝试新鲜的事物,去想办法解决遇到的问题,他们的独立性正是在这些行动和思考之中得到发展的。

03那么,怎么让孩子走出“清单式童年”呢?

1. 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生命的独特性。感受到自己的独特性的孩子能抵制来自他人的压力、不盲从。

告诉孩子你能行、你试试,而不是这事你不行,“照我说的做”,或“躲在我身后,我来解决、铺路。”

2. 让孩子面对观众,发出自己的声音。

面向观众,不是说一定要走上舞台,而是寻找到自己的亮点,并想办法让别人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表现欲和分享欲望得到反馈,从而找到自己的价值。否则一个从来没有当众展现过自己的孩子,到了关键时刻想要自如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会因此感到很为难 。

3. 让孩子参与决策,并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综合多种想法,得出自己的结论,可以塑造孩子独立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学会通过理解他人,去体验分析问题的过程 。

0 阅读:0

大手牵萌娃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