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发散风寒药)

言身的记事本 2024-07-05 00:47:18

如果你看到街边路绿化带里有一株开着紫花的植物长得很是茂盛,高0.3-0.5米,花穗偏向一侧由多花的轮伞花序组成,随手摘下一片叶子揉碎闻了一下,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有可能这是香薷。

《名医别录》谓其“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本草经集注》记载:“霍乱煮饮,无不瘥;作煎,除水肿尤良。”重申《名医别录》之言。《食疗本草》补入:“去热风,卒转筋,可煮汁顿服;又干末止鼻衄,以水服之。”这个时期本品的主要作用是和中,利水。宋代《日华子本草》补入:“下气,除烦热,疗呕逆冷气”。《履巉岩本草》谓其:“截四时伤寒”,为本品解表应用的明确记载。金元时期,《本草衍义补遗》补充“治伤暑”功用。《药品化义》认为:“调中清胃,能除口臭,拨浊回清。”《本草纲目》还以之“主脚气寒热”。《本草备要》言其“利湿清暑”。

中药香薷始载于《名医别录》。宋代赵叔向在《肯綮录·香薷》中曰:“药有所谓香薷者,薷字不见于《篇韵》,独《本草》音柔,今人多不识此字,北人呼为香茸,南人呼香莸,其实皆音讹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香薷》载:“香薷有野生,有家蒔。中州人三月种之,呼为香菜,以充蔬品。”又在其“释名”项下说:“薷,本作‘柔’。《玉篇》云‘菜苏之类是也。’其气香,其叶柔,故以名之。”别名有香菜、香戎、香茸、蜜蜂草等。

中医

中药香薷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或江香薷的干燥地上部分。前者习称“青香薷”,后者习称“江香薷”。青香薷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江香薷主产于江西。夏季茎叶茂盛、花盛开时择晴天采割,除去杂质,阴干。切段。本品气清香而浓,味微辛而凉。以穗多、质嫩、叶青绿色、香气浓者为佳。生用。

中药香薷性味辛,微温。归肺、脾、胃经。具有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的功效。

注意:1)本品辛温发汗,表虚多汗,或暑热证发热较重,微恶风寒,汗出热不退,心烦口渴,溲赤,舌红者,忌用。2)据《本草纲目》记载:“不可热饮,反致吐逆,饮者唯宜冷服,则无格拒之患。”《本经逢原》则称:“热服能发散暑邪,冷饮则解热利小便,治水甚捷。”《幼科要略》还说:“香薷辛温气升,热服易吐,佐苦降之杏仁、黄连、黄芩则不吐。”均可供临床用本品之参考。

中药香薷暑月多用,实因先受暑湿,复因乘凉饮冷,起居不慎,而继感寒邪,导致暑湿内蕴并兼寒邪外束之证。选用本品,其能外散表寒,内化湿浊,为解表与化湿功效在暑湿证中的特殊应用,并非针对性属炎热之暑邪,缪希雍称其“解寒郁之暑气”甚为准确。

《本草经解要》

气微温,味辛,无毒。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香薷气微温,禀天初春之木气,入足少阳胆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燥金之味,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气味俱升,阳也。夏月湿热之气,郁于太阴阳明,则挥霍扰乱而腹痛吐泻矣,其主之者,温能行气,辛可解湿热也。肺者相傅之官,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香薷味辛润肺,所以主散水肿也

制方:

香薷同人参、白术、木瓜、白茯、白芍、陈皮、车前,治水肿。

同白术,丸,治水肿,以小便利为效。

现代药理

中药香薷主要含挥发油:麝香草酚,香荆芥酚,百里香酚,聚伞花素,乙酸百里酯,乙醇香荆酯等。

中药香薷的挥发油有发汗、解热、镇静、镇痛、抗炎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及脑膜炎双球菌等多种病原性细菌有较强抑制作用;能刺激消化腺分泌,对胃肠平滑肌具有兴奋和抑制双重作用。酊剂能刺激肾血管而使肾小球充血,滤过性增大而有利尿作用。

时间:2024

0 阅读:0

言身的记事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