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橘子洲“穿越”一次,遇见青年毛泽东

湘江融媒 2023-12-26 14:14:39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年末时节,长沙旅游人气不减。据携程、飞猪、同程等多个第三方平台统计,即将到来的2024年元旦假期,长沙订单量同比增长407%,跻身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其中橘子洲仅次于上海迪士尼,位列全国景区关注度第二位。

橘子洲究竟有何魅力,能成为全国游客关注的焦点?除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文化底蕴外,国内首个红色多维沉浸式青春剧场《恰同学少年》也为橘子洲增色不少。

《恰同学少年》让观众与青年毛泽东等热血青年为伴,沉浸式感受百年前的“觉醒年代”。郭雨滴 摄这部讲述青年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等热血青年长沙求学经历的媒体艺术作品,鲜活还原了百年前的“觉醒年代”。特别是青年毛泽东追寻理想的成长足迹,深深打动了无数观众。今年5月启幕以来,累计观看人次超过4万,其中95后、00后占比超过6成。长沙是中国首个世界“媒体艺术之都”,《恰同学少年》就是长沙献给世界的一份媒体艺术厚礼。它从何处来?好看在哪儿?背后有哪些创新的亮点?《恰同学少年》总导演李彦接受了橘洲君的独家专访。

作为世界“媒体艺术之都”,长沙拥有一批享誉全国乃至在国际上崭露头角的媒体艺术工作者,中国新生代文艺导演李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长沙媒体艺术领军人物之一、中国新生代文艺导演李彦。受访者供图

翻看她的简历,作品无不惊艳一方。长沙本地的有2017年的《浏阳河上》、2019年的《光景如诗》、2021年的《橘洲·江天暮雪》、2022年的《三生万物》、2023年的《恰同学少年》,还有多届“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上的《原本长沙》;省内其他市州的有隆回的《花瑶喜宴》、吉首的《湘西幻境》、岳阳的《岳阳楼记》;省外的有海口的《光景如诗·骑楼》、澳门的《原味澳门》等。

今年上半年,李彦作为《恰同学少年》总导演在目送“孩子”面世后,做出了辞职创业的重大决定。其创业团队落户马栏山后,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吉首《德夯幻境》、桃江《竹海幻境》的创作中。

《恰同学少年》主创团队。郭雨滴 摄

回顾李彦的众多作品,她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媒体艺术,极大地发展了媒体艺术的艺术形式和商业模式,探索并形成了长沙媒体艺术的鲜明特点。

这些,都在《恰同学少年》这部标志性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从橘子洲大桥往南眺望,洲上一栋红砖清水墙、中外合璧风的建筑十分醒目,即便周围浓密的绿荫也遮不住它的神采。地图导航显示,这里是科教文化场所“恰同学少年”。如果选择坐地铁,那么一出站就能看到这五个醒目的大字屹立在右前方的拱门上。

题有“恰同学少年”的标志性拱门吸引了无数游客步入其中,来一场与青年毛泽东做同学、寻找人生理想的“穿越”之旅。郭雨滴 摄

没错,这里就是《恰同学少年》的演出场地。它可不是为了演出特意新建的,而是实打实的长沙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54年兴建的水上工人文化宫,也叫船民文化宫、水上工人俱乐部。

众所周知,橘子洲历史上是人口聚居、烟火飘香之地,留下了不少优秀的近现代建筑,水上工人文化宫就是其中之一。它不仅是苏式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精品,而且为湘江上来来往往的航运工人提供丰富精彩的文化生活,上世纪70年代更迎来了湘江大桥建设指挥部入驻,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新世纪橘子洲改建为景区后,洲上许多老建筑被保留下来。如何在新时代焕发它们的新活力,成为许多人关心的话题,李彦也是其中之一。

“那是2020年,我受邀到橘子洲考察,一眼就相中了这栋红色老建筑,当时我就特别想在这里做一个节目。”李彦与水上工人文化宫的结缘,可以说是一见钟情。不过彼时这里是桔子洲开发建设指挥部的办公地,她的创作欲望只能暂时搁置。

次年,李彦又作为评委参加了橘子洲整体开发的策划方案会。得知巨幕影院或落户水上工人文化宫,李彦表达了反对意见。她深知,这栋红房子建筑面积不到2000平方米,内部又是曲尺形不对称布局,单个房间不大,空间结构难以满足巨幕影院的建设需求。

如何在妥善保护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开展策划?李彦有了主意,用她熟悉的媒体艺术!

提到媒体艺术,许多人将其误解为“媒体+艺术”。其实这里的“媒体”不是指报纸、电视等大众媒体,翻译成“媒介”更合适。媒体艺术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讲究声光电的运用与赋能,而呈现这些需要具体的媒介。在李彦看来,世间万物皆可为媒。以光为例,电影院以幕布为媒,而在李彦手中,投影机的光可以打到地板上,可以打到墙壁上,可以打到餐盘里。就连外表不规则或材质不均一的建筑外观、竹林、山石,借助先进技术也能成为光影舞台。驾驭复杂媒介正是李彦团队的一大拿手绝活。

媒体艺术强调声光电的运用,图为《恰同学少年》中一段令人热血沸腾的光影秀。郭雨滴 摄

这一年,李彦的《橘洲·江天暮雪》就在造型复杂的橘子洲尾拱极楼上玩了一把,光影变幻中的拱极楼好像活了起来,各种转起来、飞上天的神奇特效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演出期间的一天,李彦的脚步不知不觉踱到了水上工人文化宫。“红瓦、红砖、红窗组合在一起,我仿佛穿越回那个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激情的青春年代。”走入细观,内部虽然灰扑扑的,但窗外的阳光从高处斜射进来格外耀眼,就像一道理想主义的光芒刺破云霄、洒在大地。“我的耳旁仿佛响起了高亢激昂的觉醒之声。”

那一刻,“恰同学少年”五个字从李彦脑海中蹦了出来。

项目启动前的水上工人文化宫内部,李彦看到了一道理想主义的光芒从窗外射进屋内,“恰同学少年”的主题应运而生。受访者供图

如前所述,媒体艺术的优势在于它能克服复杂环境的制约,在各种媒介上大放异彩。这也意味着,水上工人文化宫的内部结构也好、外部装饰也罢,都能原汁原味得以保留。在具体创作中,李彦因地制宜,尝试了抽屉式剧场设计。这不仅是艺术形式的新探索,也拓展了商业模式的新潜力。根据水上工人文化宫的原有格局,这里被改造成一大四小的五个剧场空间。除中心位置的大剧场外,还有一楼的图书馆、庭院,二楼的蔡和森家、教室等四个小剧场。这五个剧场空间如同抽屉一样组合在一起,它们互不干扰又有着有机联系,等待观众逐一打开并探索其中奥妙。值得注意的是,观众每次观看,并不是会把五个空间全部浏览到。在演出正式开始前,所有观众会经历一次分班,按照一二三四班的队伍分别观演。每个班级只会体验三个小剧场——这意味着,要想体验全部剧情,至少要看两回。李彦团队试水抽屉式剧场始于2021年的《橘洲·江天暮雪》,大规模运用则是两年后的《恰同学少年》,效果相当成熟,特点十分突出。这样巨大的进步不仅体现在艺术形式的探索上,还体现在商业模式的创新上。传统的景区演出是“一览无余”式的,大家坐在同一个剧场,欣赏同样的内容。“头回客”好收,“回头客”难留。多线并行的《恰同学少年》,打破了僵局。抽屉式观演的妙处就在于,既然初次观看总会留下遗憾,不如下次再来一次?翻看大众点评等网友留言,“转班”是热门词汇。网友“小Lucy”兴冲冲地分享道:“因为上次在二班,没有看到图书馆的场景,所以这次特地早到了半个小时。分班时要求不分在二班,于是这次我从二班转到了四班。”四除了抽屉式剧场外,沉浸式剧场是《恰同学少年》的另一个特点。这也是李彦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打造的效果。《恰同学少年》的沉浸式效果体现在方方面面。它抹除了舞台概念,让观众与演员混为一体,甚至观众本身也成了剧本的一部分。这种融入从进入剧场前便开始了。当大家聚集在门外时,便不知不觉“穿越”到了1917年4月1日,这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放榜的日子。演员将新鲜出炉的大红榜单张贴起来,一个个念名字、报喜讯。之所以说是新鲜出炉,是因为上面除了有蔡和森等真实历史人物的名字外,还有观众的名字混杂其间,被叫到的话可真要上台作自我介绍。进入剧场内部,观众便成了一师学子的一员。

大家在图书馆里热烈讨论着传说中的“二十八画生”,收到了他的征友启事;坐在湖南一师第八班的教室里学习《少年中国说》,被老师杨昌济点名回答的场景猛然唤醒了学生时代记忆;在栀子花开、细雨微濛的庭院里学做青年毛泽东自创的六段操,做得好的还得上前做示范;在蔡和森家中参加读书小组活动,一边翻阅青年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边吃着点心……

在图书馆,观众和演员一起翻阅青年毛泽东留下的读书批注。郭雨滴 摄

在一师课堂,观众和演员一起聆听杨昌济的教导。郭雨滴 摄

在一师庭院,观众和演员一起学习青年毛泽东自创的六段操。郭雨滴 摄最后,四个班的观众在广播声中齐聚大剧场,演员台词反复提起的“润之”终于登场。扮演青年毛泽东的演员发表了热血激昂的爱国演讲,不仅是演员们,此刻现场观众的情绪也被调动起来。学生的爱国热情、师长对孩子们的保护关心、爱国青年的壮烈牺牲,都极具情感张力。当最后学子们从湖南一师毕业,齐声朗诵《沁园春·长沙》时,观众常感动到热泪盈眶。李彦告诉橘洲君:“我们的初衷就是让观众成为那段历史的亲历者,陪伴青年毛泽东度过湖南一师的求学时光,感受理想的力量。”沉浸式剧场的营造来源于细节,细节的塑造来源于采风。“从新民学会,到第一师范,再到韶山冲,我扎扎实实转了一圈。原来读到的、听到的故事已经很令人感动,现场看到的细节更加震撼,那种情感共鸣无与伦比。”李彦在图书馆那一场,特地在为数众多的道具书里还原了“批注”。其实,这是青年毛泽东读书的真实写照。“我看了他在《盛世危言》上留下的读书批注,那种带着思想、充满见解、极具悟性的文字,少年求学立志的精神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我。”在韶山,李彦在故居里看到了毛泽东幼时读书的油灯,在滴水洞看到了晚年读书的台灯。两盏灯奇妙地联系在一起,李彦从中看到了微光之下那波澜壮阔的理想。李彦告诉橘洲君:“《恰同学少年》的关键词在于‘理想’二字。”从入学的那一天,一师校长就有过提问:“你的理想是什么?”当时青年毛泽东没有给出答案,最后毕业的时候给出了回答。

入场前,一师校长的提问“你的理想是什么”,构成了《恰同学少年》的主线。郭雨滴 摄

《恰同学少年》的成功并不只是形式的创新,更因内容的厚重,它根植于湖南这方“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红色热土。事实上,回顾李彦的众多作品,无不依托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在李彦等媒体艺术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继承革命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长沙媒体艺术的鲜明特色。

1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