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文本《三国演义》

善本有墨香 2024-04-17 05:25:04

《三国志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多数人简称其为《三国演义》,罗贯中撰,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全书着重描写了公元三世纪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战争情节跌宕起伏,军事谋略引人入胜,人物刻画入木三分。其文字流畅,内容生动,雅俗共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堪称历史演义小说经典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其主要作品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等,被视为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清代满族统治者将满语定为国语,力求保持满族原有的民族特征,与此同时,积极吸纳汉文化,以求维护和巩固国家统治。其吸纳汉文化的一项具体举措即是大量翻译汉文典籍。特别是清入关后,翻译刊刻更是进入了崭新的阶段。顺治三年,刊印了满文本《洪武宝训》(又名《洪武要训》),这是清入关后翻译的第一部汉文典籍。顺治七年,刊印了满文本《三国志演义》,成为清入关后翻译的第一部汉文文学作品。顺治七年刊印的满文本《三国志演义》由祁充格等翻译。祁充格,姓乌苏氏,初隶满洲正白旗,后改隶满洲镶白旗。历任礼部启心郎、弘文院大学士,为《明史》等书的总裁官之一。《三国志演义》的翻译与校勘工作是繁复的,参与的人亦较多,祁充格实乃该书的总校之一,与之共同为该书总校的还有范文程巴克什、刚林巴克什、冯铨、洪承畴、宁完我、宋权。参与到具体工作当中的还有能图、叶成额、查布海、索那海等人。关于“巴克什”,《养吉斋丛录》中记:“国初直文馆者,掌文字,学问优赡,则赐号巴克什。如达海、刚林皆尝赐此号。”从译校该书的人员构成来看,有大学士、巴克什这样满汉兼通、学识超群的文臣领衔主持,可见清统治者对该书的重视程度。关于满译本《三国志演义》的译书原因,摄政王多尔衮曾明确指出:“着译《三国演义》,刊刻颁行。此书可以忠臣、义贤、孝子、节妇之懿行为鉴,又可以奸臣误国、恶政乱朝为戒。文虽粗糙,然甚有益处,应使国人知此兴衰安乱之理也。”由此可见,清统治者欲使国人以此为行为规范,取其忠孝节义之精华教导国人,以裨统治。翻译《三国志演义》的历史由来已久,据相关史料载,清入关前,太宗曾命达海(1594-1632)翻译满文《四书》及《三国志》各一部,颁赐耆旧。许多学者认为此《三国志》即为《三国志演义》,在《掌故零拾》中亦记“本朝未入关之先,以翻译《三国演义》为兵略。”努尔哈赤、皇太极等皆好读该书,参悟其中的军事谋略。一些将领亦将其作为行军布阵的兵书来读。该书在满族人中的影响可见一斑。在众多版本中,清顺治七年官刻满文本《三国志演义》最为精良,影响最大。此外,雍正年间出现了满汉合璧本《三国志演义》,据学者考证,雍正年间版本应为民间坊刻,满文部分与顺治本相同,应为顺治七年版本的衍生本。中国国家图书馆即藏有顺治七年满文本《三国志演义》,但美中不足,只存有前十六卷,然仍乃国之瑰宝,它是满汉文化交流的一个典范,对于研究清初满族的语言习惯及满汉文化交流史具有重要价值。昔日皇家之庋藏,今日向世人绽放,时光穿梭,故事依旧。(朱志美)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社区

0 阅读:0

善本有墨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