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中国历代名画中选取50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不管怎么选择,不管谁来评选,纯山水画大部分都和庐山有关。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北宋王希孟唯一传世作品《千里江山图》肯定入选,《千里江山图》的原型就是庐山和鄱阳湖,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五代荆浩的《匡庐图》肯定入选,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明代沈周的《庐山高图》肯定入选,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庐山是中国山水画的发源地。晋代之前,中国无山水画。
中国第一篇有文字记载的山水画作是晋代顾恺之的《庐山图》和《雪霁望五老峰》等六幅作品,但这些画作均已失传,只存在于文献记载中。晋代顾恺之享有“山水画祖”之誉,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将山水作为独立对象进行创作,也是第一次将庐山山水作为绘画审美的对象。顾恺之的画作促使中国山水画真正意义上成为独立的一个画派得以形成和确立。
中国第一篇关于山水画的理论著作是宗炳的《画山水序》,诞生于庐山。宗炳是慧远为代表的东林十八高贤之一,和慧远等人共结莲舍。宗炳在其《画山水序》中写道:“于是画像布色,构兹云岭”,确立了自然山水独立入画的审美地位,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基础。
顾恺之山水画的出现以及宗炳山水画理论的首次全面阐述,标志着庐山成为中国山水画的发祥地。
现存于世界各地知名博物馆中以庐山和庐山故事为题材的中国古代山水画,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可以吊打中国任何一座名山。
中国传世名画里的庐山中国古代名画里以庐山或庐山的故事、人物为题材的画作很多,全世界各地博物馆都有,很多都是传世名画。主要题材方面有庐山山水、瀑布、东林十八高贤、莲社、虎溪三笑、陶渊明、渊明赏菊、渊明醉酒、桃花源等。
1、五代·荆浩《匡庐图》
五代·荆浩《匡庐图》
《匡庐图》是中国水墨山水画初创期的代表作,其里程碑式的意义在于确立了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中国全景式山水画格局,并以超知识、超经验的宏大叙事结构,以意、象、形、色融入相对含蓄的笔墨“图式”建构之中。
荆浩(约850—?),五代后梁画家,博通经史,并长于文章。字浩然,生于唐朝末年,大约卒于五代后唐(923—936)年间。出生地一说山西沁水,一说为河南济源。士大夫出身,后梁时期因避战乱,曾隐居于太行山洪谷,故自号“洪谷子”。
《匡庐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2、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浙江大学故宫学研究中心主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登上央视四套《文明之旅》栏目,对这幅传世名画进行解密,认为《千里江山图》的主要取景地是庐山和鄱阳湖,其中隐藏了来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五言诗《彭蠡湖中望庐山》。
该作品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在该作品人物的刻画上,极其精细入微,意态栩栩如生,飞鸟用笔轻轻一点,具展翅翱翔之态。
《千里江山图》画卷,不仅代表着青绿山水发展的高峰;而且,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并将创作者的情感付诸创作之中。《千里江山图》虽属于写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表现了青年画家具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为什么说《千里江山图》原型是庐山和鄱阳湖?《千里江山图》画的是山峰,不是山脉,庐山是座孤山,有山无脉,是众多山峰构成的一座山,和《千里江山图》完全一致。再结合浩淼的水面、山峰间的峡谷、山与水相连的湿地等细节,无论是当时的北宋,还是现在的中国,唯有庐山和鄱阳湖符合,国内找不到第二个地方符合。《千里江山图》画的是典型的江南景色,庐山正处江南,北枕长江,东倚鄱阳湖。《千里江山图》中多次出现两边的高峰中间夹着峡谷,这是庐山特有的自然景观,山脚的湿地,那就是鄱阳湖。
王希孟(1096—?),北宋宫廷画家。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7年)为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当时是图画院的老师,其慧眼独具:“孺子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后,艺精进。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绘成《千里江山图》卷,时年18岁。不久英年早逝。
3、北宋·张激《白莲社图》
北宋·张激《白莲社图》
《白莲社图》是北宋画家张激创作的一幅纸本水墨人物故事画,原为北京故宫旧藏,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该画运用连环画的形式,描绘了东晋元兴年间,高僧惠远在庐山东林寺同18位贤士建白莲社专修净土法门,并与陆修静、陶渊明、谢灵运相善故事。
全卷主要描绘了经筵会讲、金像赞佛、笺经校义三个情节,全图共分八段,绘高僧名士19人,僮仆12,采用的是李公麟开创的白描手法,树和山石的线条极富质感,枝叶多用尖笔鹰爪法,苍劲挺秀。人物淡墨须眉,浓墨点睛,神采毕现。图中还画了虎、豹、驯鹿等动物,并表现了驯服怡悦的神态,突出了高僧文士们的神秘生活状态,画作整体表现出清淡、高洁、幽雅的风格。
《白莲社图》在人物、山水、树石、草木、动物、器物服饰等多方面,综合了北宋以来在笔墨表现技巧以及构图布局方面逐渐发展成熟的艺术成就。同时,图中又呈现了南方山水环境所具有的明丽清和的情韵。这卷充分发挥水墨表现力而创作的历史杰作,不仅可以代表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水墨人物故事画发展的艺术成就,而且,图中有关文人士大夫以居士身份结社参佛并与佛道两家和睦相融的形象,与南宋初年佛教“白莲宗”正在形成的历史背景正相契合,所以,《白莲社图》还具有重要的历史涵义。
张激(约公元11世纪—12世纪初),字投子,号投子同叟,生卒年不详。艺术活动约在北宋哲宗、徽宗时期,晚于李公麟。工人物、佛道、山水,画法受李公麟影响。传世作品有《白莲社图》。
4、南宋·佚名《虎溪三笑图》
南宋·佚名《虎溪三笑图》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东晋时,著名的汉传佛教净土宗法师慧远在庐山(今江西九江)修行,三十馀年间,不但不下山、入城,送客也从不越过虎溪。一日,儒生陶渊明、道士陆修静两人远道来访,三人相聚,相谈甚欢。后来,慧远送他们下山。到了虎溪,三人耳旁虽不时传来老虎的鸣号声,但因为谈得太热烈,竟完全没发觉。直到越过了虎溪,三人才惊觉,但旋即会心地纵情大笑起来。原来,他们在不经意间,已破除了不过虎溪的执念,笑声传递了他们难以言喻的欣喜之情,自然也成了名垂千古的美声了。
南宋·佚名《虎溪三笑图》一方面不但是宋人力图调和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反映,一方面也体现宋人绘画成就。画中用笔细密、劲锐,设色古雅,主角们夸张的肢体语言、呼啸的急流、飘落的红叶、以及远处迷蒙的烟雾等,相融一气,整幅画充满了灵动之感。宋画的精妙,由此可见一斑。
5、南宋·玉涧《庐山图》
南宋玉涧的《庐山图》在佐久间将监真胜(1570--1642)收藏时,为了茶会中悬挂之便,于1653年被截为三幅,所见的是右段。现藏日本冈山县立美术馆。
该画是一幅绢本水墨画,画面布局只有二分之一在左下角绘三个层次的山峦,前、中、後三个山头墨色浓淡分明,在山间有飞瀑泻下。在右边留下一大半空白,玉涧并题“过溪一笑意何疏,千载风流入画图,回首社贤无觅处,炉峰香冷水云孤”。这一幅画的意境很明显的,是写东晋时代慧远在庐山办莲社,弘扬佛教净土法门。同时亦涵盖慧远法师立誓发宏愿,终年在山办道,以溪为界不下山,而有“虎溪三笑”的故事。诗中,玉涧使用了两个与庐山有关的典故,一是以陶渊明、慧远、陆修静为主角的“虎溪三笑”的传说;一是慧远、刘遗民、宗炳等十八人结“白莲社”,所谓莲社十八贤的故事。
再看玉涧的《庐山图》,乍看画面简单,细读又极为复杂。画家以浓淡干湿粗细各不相同的笔触画出动势不一的三座主峰,让人联想到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画里,均富含哲理禅思。画面右方题云:“过溪一笑意何疏,千载风流入画图;回首社贤无觅处,炉峰香冷水云孤。”余城亦云:“是知所画明为庐山香炉峰,暗喻晋慧远、陶渊明和陆修静的“虎溪三笑”故事。”因此,所画虽为山,实另有所指,已入“见山不是山”的境界。显然南宋禅意画,形而上的感性思维已成为画面的主体,所描绘的客观物象已沦为寄情之客体。
玉涧(生卒不详),在宋末元初的画坛中,以“玉涧”为名号的僧人,有莹玉涧、若芬玉涧、彬玉涧三人。其中彬玉涧生平不详;而莹玉涧根据《图绘宝鉴》的记载,为西湖净慈寺禅僧,师惠崇画山水;若芬玉涧根据《松斋梅谱》的记载,则为金华曹氏子,是天台宗僧人,曾任天竺寺书记,善画云山。元末还有位叫孟珍的画家,字玉涧,作品传世较多。经过日本学者铃木敬的考证,学界多半认为若芬玉涧就是《庐山图》等作品的作者。若芬玉涧传世作品有《庐山图》(冈山县立美术馆蔵)、《庐山瀑布图》(冈山县立美术馆蔵)、《潇湘八景图》(现仅余三副,东京出光美术馆藏《山市晴岚图》、名古屋德川美术馆藏《远浦归帆图》、东京文化厅藏《洞庭秋月图》)等。
6、明·沈周《庐山高图》
明·沈周《庐山高图》
《庐山高》作于1467 年,是沈周为他的老师陈宽(醒庵)70岁生日祝寿,凭借想象而创作的一幅国画精品,时年沈周41岁。《庐山高图》画的是庐山的美景,画面层次分明,笔墨娴熟,自上而下气韵贯通,是沈周山水画中的佳作。
沈周并没到过庐山,画此画的目的是想借用此画表现陈宽(祖籍南康府(今庐山市),曾祖天倪先生陈征迁江苏吴县)的人品修养之高,学问涵养之深,表达自己对老师的仰慕之情,确实寓意深刻。
沈周(1427年—1509年),明代杰出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是明中叶画坛上四大艺术家(另三人为文徵明、唐寅、仇英)之一,人称江南“吴门画派”的班首,在画史上影响深远。
《庐山高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7、明成化帝朱见深《一团和气图》
明成化帝朱见深《一团和气图》
《一团和气图》是明成化帝朱见深的工笔人物画,为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瑰宝。该作品意在阐释华夏自古儒释道和平共处的和谐观。此图作于1465年,明宪宗十八岁时,取材于庐山“虎溪三笑”的典故,左为陆修静,代表道教,右为陶渊明,代表儒教,中间是慧远大师,代表佛教。
明朝成化帝宪宗朱见深登基不久绘制的《一团和气图》,并附《御制一团和气图赞》一首。有学者甚至认为他是《一团和气图》的创始人。不管推断有无根据,至少可以说明朱见深与《一团和气图》关系密切。 成化帝绘制该图的目的:一是期望全国朝野安定团结,二是体现“三教合一”思想。
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明朝第八代皇帝。明英宗长子。初名朱见浚。景泰三年(1452)被废为沂王,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朱见深。于天顺八年(1464)登基,初年为于谦平冤昭雪,恢复景帝帝号,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在位末年,好方术,终日沉溺于后宫与比他大17岁的宫女万贵妃享乐,并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朝纲败坏。成化二十三年八月(1487)宪宗驾崩,时年41岁。庙号宪宗,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葬于十三陵茂陵。
8、明·唐寅《庐山图》
明·唐寅《庐山图》
《庐山图》是明代唐寅创作的立轴绢本水墨设色画,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别称《匡庐图》《庐山三峡桥》。该图为全景山水,表现的是庐山三峡桥(又称观音桥)一带的景观,画面峰岩嵯峨,古木惨淡,瀑泉湍泻,画风清刚俊逸,而意境却萧索苍冷。
此画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也是研究唐寅的重要资料(略)。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明朝苏州画家,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9、明·仇英《桃源仙境图》
明·仇英《桃源仙境图》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东晋隐士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描绘了人们理想中的隐居胜地,成为后世画家热衷描绘的题材,仇英的《桃源仙境图》也应是取材于此,描绘文人理想中的隐居之乐。
仇英(1482~1559),字实父,号十湘,江苏太仓人。比文征明和唐寅小十二岁,都是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但仇英出身低微,做过漆工,后学画,拜周臣为师,又结识文征明,得其点拨、影响,并由此步入一批文人学士的圈子中去,受益良多。
10、明·宋旭《匡庐瀑布图》
明·宋旭《匡庐瀑布图》
宋旭(1525-1606年),字初阳,号石门山人,浙江湖洲人,后徙居上海松江。宋旭一生喜云游,多居于寺庙精舍,日就禅灯孤榻,时人即用“发僧”来称呼他,即带发的僧人之意。后来他真的出家当了和尚,法名祖玄,自号天池发僧、景西居士等,具体卒年不详,从他尚有1606年作品存世,知他此年还在世。
《匡庐瀑布图》画面右上角有画家自题:“匡庐瀑布。石门山人宋旭写,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庐山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田园诗的发源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书、画某种意义上并不分家。中国古代画作中都有题诗的习惯,画作上面的文字往往又是中国书法佳作。庐山还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中国早期著名的山水诗很多写庐山。2000多年来,共有3500多名诗人,在庐山共留下了16000多首诗词,不乏脍炙人口的作品。
庐山是中国田园诗和隐逸诗的发源地,中国田园诗和隐逸诗的鼻祖陶渊明就是庐山脚下的本地人。
古诗词里描写庐山的绝美句子五言律诗
1、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释慧远《庐山东林杂诗》
2、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释慧远《庐山东林杂诗》
3、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南北朝·谢灵运《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4、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唐·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5、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唐·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
6、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唐·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7、黤黕凝黛色,峥嵘当曙空。——唐·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8、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唐·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9、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唐·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10、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唐·李白《别东林寺僧》
11、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唐·李白《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一》
12、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13、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唐·白居易《遗爱寺》
七言绝句
1、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唐·李白《登庐山五老峰》
2、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3、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4、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5、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6、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水其二》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水其二》
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9、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唐·徐凝《庐山瀑布》
10、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北宋·苏轼《庐山烟雨浙江潮》
11、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北宋·苏轼《庐山烟雨浙江潮》
1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北宋·苏轼《题西林壁》
1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北宋·苏轼《题西林壁》
14、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毛泽东《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15、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毛泽东《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16、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毛泽东《七律·登庐山》
17、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毛泽东《七律·登庐山》
其它
1、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唐·白居易《庐山草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