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公,一位在我国属于家喻户晓的人物。不仅是万人敬仰的活佛,更是古典小说中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明清两代涌现了若干“济公”题材小说,在民间广泛流传,影响很大。
《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中的疯僧形象
《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是现存“济公”题材小说中最早的本子。除此之外还有两种版本,一是天启间刻本《济颠罗汉净慈寺显圣记》。二是明崇祯年间的杭州写刻本,书名《钱塘渔隐济颠禅师语录》。
《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记述了济公从出生到圆寂一生中的种种事迹,是由若干故事串联而成的,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物传记,它是作者在搜集民间传说基础上的再创造,属于小说创作。作者从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崭新的济公形象。其成书年代最早,对后来的济公小说创作和人物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
喝酒吃肉的疯癫和尚
《湖隐方圆叟舍利铭》的题目下方标有“济颠”两字,可知在济公身前就有人这样称呼他。
济公并非生来癫狂,宋光宗三年十二月初八日一更时分济公出生,出生的时候红光满室瑞气盈门,国清寺有一尊罗汉扑倒在地。在济公满月之时,国清寺的高僧性空长老亲自来探望,对襁褓中的济公说:“你好快脚,不要差走了路头。”并对李茂春(李修元之父)说:“此子日后通天达地,入圣超凡,老僧送一名曰:“修元,令他修本命元辰。”
济公本是罗汉投胎,一出生便注定与佛有缘。父母双亡之后修元投到灵隐寺出家,拜远瞎堂长老为师,法名道济。刚到寺中学习打坐,他一连几次从禅床上跌下来,弄得满头是包,还受到监寺的惩罚。
加之饭菜十分简陋,道济感到寺中的生活苦不堪言,便来到长老面前诉苦:“弟子自礼长老为师之后,并不曾开发,如何得成正果?”长老听后曰:“汝特性急!即如此,可进前来。”道济向前,被长老扯住,只一掌道:“此人必悟!”只见道济扒将起来,看着长老,向着胸前一头撞去把长老从禅椅上撞翻,自己竞跑走了。
原来长老的一掌棒喝使道济彻悟本来,点醒了道济的性灵,从那以后他就变得疯疯癫癫的了。道济常去冷泉亭下打筋斗扑跤,入呼猿洞,引着猴子一起翻跟斗。和小儿上酒店,唱山歌。有时众僧在殿上看经、接施主,他却托着一盘肉,手敲着磬儿,搅在众人中口唱山歌,坐在佛殿上吃肉。
道济每日发疯,搅得满寺的僧人都无可奈何,去长老处告状,长老却说:“禅门广大岂不容一癫僧?”有长老护短,道济就愈发疯癫了。从此,众僧人都叫他“济颠”。寺中的僧人十分厌恶他,只是看在长老的面子上未敢发作,任他疯癫闹事。
一年后远瞎堂长老圆寂,将衣钵传给了济公,首座将长老的遗物交给济公,让他保管。不料济公将遗物箱子打开,让众人哄抢,济公只是拣光头上凿粟爆,众人只管哄抢,一时间将长老多年的积蓄抢了个精光。
济公之癫狂并非真癫狂,他喝酒吃肉以及做出的种种疯癫状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神异,不被别人发现,以便更好地教化众生,济世救人。
此外济公亦是才华横溢,尤其喜欢酒后作诗,其潇洒的形状酷似诗仙李白。书中济公的诗文占了很大的篇幅充分体现了济公文采斐然的特点,堪称禅林中的诗仙。
总体来看,在《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中作者塑造了济颠这样一位住世疯僧,他特立独行、洒脱不羁,藐视森严的佛门礼教,敢于揭露佛门中的虚伪和黑暗面。虽然其来历非凡,法力无边,却和普通人一样生活在民间,其行为举止和凡人并无太大的差异。
他喜欢会友喝酒,下棋作诗。他也有着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有好吃的笋便化来给寺中的长老和众僧吃;受到印铁牛长老的轻视就气得勃然大怒;会去探望很久不见的朋友……可以说,作者塑造了一位有着浓厚人情味的神佛,在他身上人的特点多于神的特征。
《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后出现的一些济公话本和小说在济公人物的塑造上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济公故事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也已经定型了。
直到《济公活佛传》的出现才从根本上改变了济公故事的格局和人物形象。从清光绪、宣统年间开始,民间出现了许多长篇大部头的济公小说续书,其规模叹为观止,内容也早已面目全非,成为了仙侠、武侠、精怪、人情小说的混合体了。
后世的《济公活佛传》中塑造的神通广大的济公活佛的形象。随着篇幅的加长和故事情节的增多,济公的本领越来越大,他已经不是《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中那个经常为人“下火”,时而吟诵诗歌的僧人道济,而是一个有着广大法力,管尽天下不平事,普渡众生,受人爱戴的圣僧和活佛了。
“济公”小说的文化意蕴
禅宗教义精神的体现济公的原型道济本是临济宗、杨歧派的第六世得道高僧,这一特殊的身份使“济公”小说,尤其是《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中多处体现出了禅宗的教义和精神。
传说当年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聚众说法,曾拈花示众,听者都不明白其中的奥秘,只有迦叶尊者微微一笑,默然神会。佛祖知道他已经领会,于是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所谓“正法”即全体佛法,“眼藏”指佛法能普照天地万物。
佛祖传授给摩诃迦叶尊者的这种伟大佛法据说就是“以心传心”的禅宗宗旨,摩诃迦叶就成为了禅宗的开山祖师。摩诃迦叶把他所领悟的佛法在印度传了二十七代,到了第二十八代,菩提达摩东来传法,传说他把印度禅学奥旨传给了高僧慧可,慧可又传给了僧璨,僧璨传给了道信,道信传给了弘忍,最后传给了慧能。从那以后,禅宗兴盛起来,成为了佛门中势力最大,影响最为广泛的一宗。
禅宗在六祖慧能以前与唐代其他的义学宗派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大抵上属于贵族化的经院佛学。唐代中后期禅宗发生了变化,分化成了以神秀和慧能为首的北宗和南宗。神秀的北宗代表着禅宗的正宗,延续了禅宗原来的教义,神秀还受到武则天和唐中宗的宠信,号称“两京法王,三帝国师。”
而建派伊始,偏于一隅的慧能毕竟力量薄弱,只能在岭南与平民为伴,教授下层僧侣。之后慧能创立了新禅宗,新禅宗在佛教思想史上的革命性意义使中国佛教的基本精神从出世转向入世。它拉近了人与佛,世俗与佛国,此岸与彼岸的距离,以至禅宗后来发展到不坐禅、不读经、不拜佛,甚至挑柴担水都可以成佛的地步。外在的修行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自净其心,自性觉悟。
慧能以后南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五家七宗。入宋后禅宗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机锋棒喝、公案话头等等“直指人心”的“顿悟”方法和行脚云游遍访名师的参学方式。大量公案、语录出现,逐渐形成了“文字禅”。
济公的原型道济就是南宋禅林的高僧,《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中讲述的故事中多处体现了禅宗的教义和精神。书名中的“语录”二字就体现了这个特点,“禅祖之语要,不事华藻。以俗谈平话宣之,侍者小师笔录者,名为语录。”
小说中的济公不守清规戒律,喝酒吃肉,还时常嘲笑那些只会坐禅,装模做样的和尚们,极尽疯疯癫癫之能事。虽然济公是文学作品中创作的人物,少不了夸张的成份,但在当时的禅门中是有这样的人物原型的。禅宗发展至宋代,僧侣世俗化的特征极为明显,身在佛门不奉佛法,不守戒律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宋元佛教文献中记载了很多破戒无行的僧人故事,如北宋中期的遇贤禅师,他嗜酒如命,毫不隐讳放浪不羁的生活作风与济公不相上下。而这样的行为经常被人视为是能够融通佛法,道德高深的表现。因此,在当时的佛教界对破戒的僧人并不都是持谴责态度的。社会上的民众对这种行为也是习以为常,可以接受的。
可见,济公的身上刻着时代的烙印,并不是凭空产生的。《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中保留着较为浓重的禅宗文化色彩,在文中有很多蕴含禅机的诗和长老的“语录”,它们大多宣扬人生苦短,劝化众生早早修行,以登极乐世界。
故而该书的编者很可能是一位禅宗的信奉者。书中塑造的济公形象基本没有脱离僧人的身份,虽然他的行为放荡,但他所做的事却都和僧人有关,如写榜文、为死者下火、化缘等等,尽管如此,此时的济公身上已经具备了不畏权贵、扶危济困的宝贵精神,这些精神在后世小说的济公形象中得到了发扬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