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朔迷离的夏朝

小星星变太阳 2024-02-14 12:38:13

1928年,在今河南安阳发掘出了大量的大量的古代墓葬,里面包括各种青铜器、陶器以及刻有文字的甲骨,自此,史记中商朝的历史记述得到了证实,在此之前,西方史学界对中国周朝以前的历史都持否定态度,认为那些都是司马迁的杜撰。殷墟的成功发掘激发了中国史学界对夏朝的考古兴趣,可是直到今天,也没有发现夏朝存在的确切证据,特别是没有找到夏朝的都城遗址,至于二里头遗址到底属于早商还是夏朝至今也没有定论。我不是考古学家,不敢班门弄斧,但是我希望通过对史料的分析,为大家提供一个参考的方向。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甲骨文中的【夏】字

上边是一个【日】,下边是一个跪着的人,这个字的意思一目了然,就是人对太阳的崇拜。我们如果相信夏朝是确实存在的,那么从这个【夏】字来看,夏朝应该是一个崇拜太阳,以太阳神为最高神的王朝,我们从史记中的那句”是日曷时丧,吾与汝谐亡“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另外,我认真看了一遍《史记 夏本纪》,史记中夏朝的国号并不是【夏】,而是【夏后】,结合甲骨文的【夏】字,我有一个暴论,夏朝真正的国号不是【夏】,而是【后】,【夏后】的真正意思应该是受到太阳神庇佑的【后】,这个【夏】是对所有信奉太阳神的部落或国家的总称,而【后】才是夏朝的自称。如此一来,所谓的后羿代夏、后羿射日的传说就不再是传说,而极有可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有意思的是后羿射日,《史记 夏本纪》”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史记》只说太康失国,没有说太康失国的原因,《史记正义》和《史记索隐》则说有穷氏的后羿驱逐太康拥立太康之子相为帝,后来又篡位自立,最后后羿又被寒浞所杀,综合这些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夏朝建立之初内部激烈的权力斗争。后羿射日其实就是后羿率领军队消灭了夏朝的九个部落,后羿的名字应该叫羿,后羿所在的部落叫有穷氏,按道理说后羿的称号应该是穷羿或有穷羿,而后羿明显是一个尊称,这与他的篡位者身份不符。关于这一点,有些史料为了自圆其说,声称射日的叫大羿,篡位者叫夷羿,这未免有削足适履之嫌,所谓的大羿、夷羿、后羿明显是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人物的或褒或贬的称呼。我认为这段历史的真相是这样的:太康在位时,因为威望不足而导致国内大乱,群雄并起,十个大部落互相攻伐,夏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十个太阳炙烤大地),太康借助有穷氏的力量平定了内乱,内乱平定后,有穷氏的后羿被夏人拥戴为天子,这就是真正的后羿射日。后来太康的后裔少康虽然复国成功,但有穷氏势力庞大,所以后羿才没有被完全污名化。

《史记 夏本纪》用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大禹的功绩,对大禹之后的夏朝天子,除了帝启、帝孔甲、帝桀还有些事迹外,其他的夏朝的天子就只剩下一个名字了。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当时的人们对夏朝的历史就已经相当模糊了,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从别的途径了解夏朝呢?答案是有,接下来我们再通过殷墟遗址中出土的甲骨文,看看商朝眼中的夏朝。

至今为止,甲骨文虽然有【夏】字,但没有找到甲骨文中夏字和夏朝的明确联系,这很正常,夏朝的国号叫【夏后】,我上面已经说了,夏人的自称应该【后】而不是【夏】,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甲骨文中【后】的写法:

我们看看这【后】字,左边是【卜】,右边是【口】,左边的【卜】代表祭祀和占卜,右边的【口】代表发号施令,有些专家说甲骨文中的【后】表示发号施令的女性君主,更有甚者说什么大禹是女人之类的暴论,对此我不敢苟同。在甲骨文中【后】和【司】是同一个字,比如至今还在为出土的商朝最大的青铜器到底叫【司母戊鼎】还是叫【后母戊鼎】争论不休,我倾向于叫【司母戊鼎】,后面我会说我的理由。言归正传,我认为,甲骨文中的【后】就是【司】的意思,和是不是女性没有关系,比如皇天后土,皇天是指伟大的天神,后土就是司土,指掌管人间的君王,【后】在三代就是指负责祭祀神明并向黎民百姓传达神谕的神职人员,他们也是当然的统治阶层,所以他们也是【司】。但是因为【后】字在后来和女性有了关联,导致【后】字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我倾向于叫【司母戊鼎】而不是【后母戊鼎】,所谓司母戊,其中戊为日名(所谓日名,是商朝和西周早期的称呼,可以简单理解为人名),那么司母就是全天下所有母亲的主宰的意思,地位相当于皇权时代母仪天下的皇后。

司母戊大方鼎

既然夏朝的称号【后】本身就表示他们当然的统治地位,那么夏朝失去统治地位后,他们自然不会再被称为【后】了。那夏朝灭亡后,夏后氏的后裔在商朝会以什么样身份存在呢?我认为无非两种可能:其一,商朝取代了夏朝,自己成为了【后】,夏后氏的后裔成为商朝的臣民;其二,夏后氏的后裔被商朝驱逐,演变为了商朝时期某一个方国。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夏后氏的后裔极有可能掌控商朝的祭祀和宗教事务,这种可能性我认为不大,因为在商朝巫师的权力太大了,商朝的君主几乎不可能将这么重要的权力交给外人,那就剩下第二种情况了。夏后氏的正统传承在哪个方国呢?有很多学者,像郭沫若等人认为应该是土方,因为《诗经 商颂 长发》中有”浚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鉴于关于“土方”的资料太少,我不敢妄加论断。不过甲骨文中有大量的有关西邑的记载可以作为参考,在先秦时代,大国曰邑,小国曰邦。比如周灭商被称为“小邦周克大邑商”,我们今天依然管大城市叫通都大邑,那么这个西邑必然是一个大城市。《礼记·淄衣》篇引录《尹吉》佚文曰:“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其中《尹吉》为《尹告》之物,古代“告”同“诰”,《尹诰》即《伊尹之诰》。清华简《尹诰》云:“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尹念天之败西邑夏,曰:‘夏自绝其有民,亦惟厥众,非民亡与守邑。厥辟作怨于民,民复之用离心,我捷灭夏。今后胡不监!’挚告汤曰:‘我克协我友,今惟民远邦归志。’……乃致众于亳中邑。”。《礼记》和《清华简》都成书于周朝,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夏】这个称呼既不是夏朝的自称,也不是【商】对夏的他称,而是【周】对夏的称呼。周人的祖先弃,号【后稷】,前面说了【后】是夏朝统治阶级的自称,那么这个【后稷】应该也是夏朝的贵族,周人是夏朝遗民的一支,而商朝的始祖叫契,并没有带【后】的称号,并且在春秋时期,周的封国被统称为诸夏,这进一步印证了【夏】是周朝对【夏后】政权的他称。

所以,在商代之前,没有自称【夏】的国家,而我们今天称呼的夏朝是周人的称呼,而在商朝之前,的确有一个强大的政权,商人称其都城为【西邑】,而这个政权的统治阶级自称【后】。至于这个政权应该叫什么,我认为还是叫【夏】比较合适,因为【夏】字可以反映这个政权治下的人民共同的文化信仰——太阳崇拜。

古蜀国的太阳神

最后,我们再来谈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夏朝的历法。

我们今天的农历也叫阴历是在清朝时期西方传教士制定的《时宪历》(乾隆以后为避乾隆名讳改称《时宪书》)基础上修订而来,实际上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会制定自己的历法,明朝有《崇祯历书》,元朝有著名的《授时历》,唐朝有《大衍历》,汉朝有汉武帝时期制定的《太初历》。先秦时代著名的历法有《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这六部历书合成古六历。其中,《夏历》原文已遗失,我们今天把以正月作为一年中第一个月的历法叫夏历其实是一种错误的叫法。真正的夏历是《夏小正》,《夏小正》是太阳历,根据太阳的运行将一年分为10个月,一个月36天,没有二十四节气,而今天所谓的《夏历》是太阴历,是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划分的。《夏小正》与彝族十月太阳历几乎一模一样,这一点非常耐人寻味,看来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绝非虚言。

彝族太阳历

作为《史记》中记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之所以行踪难觅,除了年代久远、没有文字导致资料匮乏外,古代国家自称和他称的不一致也增加了考证的难度,比如几年前才破解的“曾国之谜”就是一个典型,曾国属于距《史记》成书较近春秋战国时代,而夏朝距《史记》成书成书的年代已经以前多年,资料更加匮乏,要真正的破解夏朝之谜还有待考古成果的帮助。

5 阅读:1251
评论列表
  • 2024-02-22 21:58

    皇天厚土还是皇天后土?[笑着哭]

    宋辉 回复:
    的确是皇天后土
  • 2024-03-07 23:21

    虞在甘肃已经挖出来了!出土16个字!

    魔鬼中的天使 回复: 197653
    老祖宗那么聪明,怎么在那个时候可能把都城建在每年都大河泛滥的地方
    197653 回复:
    河南河北冲积平原,黄河还造了半个江苏省。黄河地上河,黄河河道下有什么谁也不知道。
  • 2024-04-09 11:27

    都说了,夏即大,西邑即是大邑,也是就是夏,在古蜀之地,是神权王朝,周围方国林立,神权的最高中枢叫天府,天府所在地很可能就是今天的三星堆,天府就是天府神庙,统御万方,周为夏的传承,因此才会说关中平原为天府之国,天府之国意思就是天府神庙统治下的国家,为什么天府之国会在成都平原和关中平原有争议,其实当时的天府之国很多,天府统治下的国家都叫天府之国。

  • 2024-02-28 02:10

    三星堆也是竖目

    蓝色 回复:
    三星堆是夏遗

小星星变太阳

简介:讲述历史故事,启迪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