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把我推到钢琴角上,磕了头”,别让孩子承袭父母童年受的伤

大手牵萌娃啊 2024-04-11 23:31:40

妈妈一点都不爱我,有一次我没上好英语课,然后妈妈就把我推到钢琴角上,磕了一下头……不是不小心,她就是使劲推了一下,又拉回来,又推过去。”

7岁的小女孩大奇在《老师请回答》中,委屈地“控诉”妈妈在日常是如何严苛地对待自己。

妈妈真的不爱大奇吗?她花了大量的心思在培养女儿这件事上,而且不断地关注和要求女儿,可见女儿在她心里的分量十足。

可是大奇的妈妈太焦虑了,也不知道还要以怎样的方式去爱女儿,也担心自己爱会成为女儿心里的负担,让女儿以后变得与自己有隔阂。

说话间大奇妈妈提到了自己小时候关于自己母亲的回忆,有一件事她到现在都还记得很清楚,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因为自己作业没有完成好,母亲回家非常生气,“我妈一个折叠凳就飞过来了,就打到我膝盖上。”

大奇妈妈一边摆手,一边表示到现在也经常没有办法跟母亲沟通。

听到这里懂事的大奇突然站起来说道:“就等于是妈妈现在对我这样的表现,是跟我姥姥有关,她(姥姥)拿那个折叠凳打我妈了,就像现在我妈妈一生气就把我推到钢琴角上。”

别看孩子小,有些事情却比大人看得更清楚。

当我们身处一种新的状况中,往往会从过往的经验中提取解决问题的信息,而第一次负担起养育责任的我们,只好从与自己父母相处的往事中,寻找一些“蛛丝马迹”。

01一些父母在孩子身上重复自己的童年‍

同事老陈以前总说,“现在的孩子太娇惯,老方法都是经验,棍棒之下出人才、出孝子有道理的,不把孩子的性子磨一磨,以后又受不得委屈,又不服管教。”

可现在,孩子刚上初中了,老陈却觉得孩子越管越难了,一次管教之后竟还和自己还手,老陈说到这又气愤,又无奈,“我小时候,我妈也是这样教育我的,我那个时候,才不敢像现在的孩子这样,又顶嘴,又记仇,现在的孩子真是不知足哟。”

“你不记仇?怎么二十多年前被教育的事都记得?”同一张桌上的小林一张口,就把老陈问懵了。

有时无意间流出来的言语反倒最能说明一切,一些本以为已经过去的小痛苦,一直会被记起,不是更能说明这事曾经带来的伤害是有力度的吗?时间再怎么淡化,伤害也会扎根,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些,便会把这些伤痕看得理所当然,然后把它“复制”成教育的手段,去威慑孩子,希望他们变得和曾经的自己一样,无条件地服从于这种手段。

02孩子承袭着父母在上一代亲子关系里受到的伤。‍‍

有人在一面抱怨父母教育方式留下的旧伤痕,一面延续着这些方式。

却忽略了做区分:我们一旦有了自己的小孩,人生里就拥有了两段亲子关系,一段是和自己父母的,一段是和自己子女的。

为人父母后“启封”的是一段新的亲子关系,自己正在重新成为孩子的原生家庭,而不是让孩子继承我们在上一代原生家庭里的模式,延续其中的伤害。

你觉得你的孩子以后聊到自己的原生家庭,是会觉得被疗愈,还是认为它里面藏着想要回避不提的伤害呢。

03“先解决妈妈和姥姥的问题”

还是前面的节目中,主持人问小女孩大奇的想法“如果要帮你解决问题,要先解决什么?”

大奇毫不犹豫地答道:“先解决妈妈和姥姥的问题。”

不得不佩服,这个小姑娘不但表达清楚,而且思路非常清晰。

如果在教育孩子时始终怀着一种在原生家庭里的“被亏欠感”,那就会从孩子身上去寻找弥补——想要通过孩子来完成自己小时候没有达到的状态,也希望通过在教育中的角色转变,来抚平自己儿时受到的委屈。

理顺了“向上”的亲子关系,才能更好应对“向下”的亲子关系。

可遗憾的是,我们却常常在成人,甚至成为父母以后,对“向上”的亲子关系避而不谈。

一方面,多数时候,即使我们意识到,儿时接受到的教育方式,在心里留下了“心结”,但宁愿向人抱怨、吐槽,也不愿再去跟父母就以前的事做更多的沟通。

另一方面,有了孩子以后,慢慢孩子几乎成了与老一辈父母之间聊天的核心内容。

孩子成了联结彼此的理由和主题,和父母的交流之间夹着孩子,直接交流变成了间接联结,这种方式让“向上的亲子关系”长期缺失。

年轻父母儿时留在心里的心结无法解开,和老一辈父母的沟通模式得不到修复,也没有新的方向。

“向上”亲子关系里的零沟通或争吵却都被孩子看到眼里,孩子也会在“向下的亲子关系中”感到焦虑。

家庭系统要往好的方向发展,就要做好各方面的梳理,也要直面与我们自己父母的联结状态,了解他们当时教育我们时的本意,教育的特点,才能帮助我们去完善“代际传承”里的养育途径和方法。

0 阅读:0

大手牵萌娃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