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学术大牛,我的成果都是‘学术垃圾’,发表了还有用吗?”
“我发了普刊,会成为学术污点吗?”
“发普刊是不是很丢人?”
每到学术成果发表时,不少科研工作者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发论文已经不是硕博研究生和少数高校老师的独有任务。评职称、转岗、聘期考核……许多高校都将论文发表情况作为其考核标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论文发表越来越“卷”,论文发表“歧视链”的现象越来越多,加诸在普通人身上的心理压力,也就自然的“水涨船高”。
作为一个科研领域的普通人,难道发不出核心,做的科研工作就没有用了吗?
各项评审发新规,普通论文不再被看重?
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后,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首次提出“破四唯”。
2022年底,人社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再次强调,科学制定职称评审标准。以破“四唯”和立“新标”为突破口,以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活力为目标,坚持“先立后破”,力避“一刀切”、简单化,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分系列分专业修订职称评审标准。
近日,黑龙江人社局发布了《关于做好2023年度全省职称评审工作及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职称评定执行新修订的评价标准,各级评审委员会组建部门在本系列(专业)年度评审通知中要明确所执行的评价标准,做好改革前后新旧标准的过渡衔接工作。
破除“唯论文”,重点在于破“唯”。
从政策的不断出台不难看出,需要破除的是一些高校在之前的考核工作中,过分强调论文的数量而不注重质量,导致一些科研工作者被迫降低文章质量而追求数量的错误行为。
破除“唯论文”不等于破除论文考核。恰恰相反,不唯数量衡量科研成果更加说明了对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视。作为有文章发表需求的普通科研工作者则更应该重视普刊的发表,一步一步提升科研水平,通过各级评审。
发表一篇普通的论文,就是学术污点吗?
在大环境“内卷”的当下,论文考核的难度也在逐年上升,面对越来越多的核心期刊考核标准,产生“普刊是不是很水”的疑问是非常正常的。这实际体现的是对自己的高要求和外界过多的同辈压力作用下产生的焦虑情绪。
对抗这种焦虑,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发表一篇普刊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普刊是大多数普通论文的首选发表刊物。普刊审稿周期短,见刊快,对字数要求也比核心低很多。一些情况下,在普刊上发论文在局部均衡的选择中甚至是优于发表一些核心论文的。
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发普通论文真的没用吗?
对于一般学生而言,普通论文的发表是积累科研成果和树立科研信心的有效途径。
对于高校老师而言,普通论文也远没有想象中不堪。在破除“唯论文”的大前提下,虽然高校将越来越多的指标纳入考核标准,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论文数量上的压力。但对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个时候一些高质量普通论文的发表,是积累科研经验很好的一种途径。
在一些高校中,发表一篇普通论文对任职资格审核来说是不小的助力。以甘肃某师范学院为例,适当的普通论文发表,是学校评价任职教师学术能力的标准之一。
普刊论文也是一些学校教师转岗的必备要求。西安某大学出台的《关于专业技术人员转换专业技术职务系列的实施办法》规定,转岗讲师除了需要满足基本的转换条件以外,还需参与教材编写或者至少发布1篇普通论文。还有些高校对转岗的要求会更加严格,辅导员转岗除了要求获得博士学位外,还有核心期刊的要求。如果有意愿转岗的辅导员发核心很困难,从普刊开始尝试也是很好的开始。
随着“预聘——长聘制”兴起,各类考核备受教师重视。普通论文的发表情况是一些学校重要的考核指标。
河北某高校制定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中,就使用了对普刊的发表进行打分的考核标准,以此来考核教研情况。发表普刊论文是对科研工作者教学研究成果的一种认可,经过普刊的积累,发表核心期刊也会变得更加容易。
新疆某高校的教职工岗位聘期考核办法中,对于初级岗位的考核,以第一作者发表普刊论文是其中的一个硬性要求。
职称考核也依然关注普通论文的发表情况。
以华南某大学为例,初次职称考核的认定条件中,发表论文是一项重要的考核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普通的科研成果也是有认可度的。相比负责科研的老师,一些高校的行政老师没有特别多的项目和科研资源,但是却因为考核和职称评选需要发表论文。这种情况下从普刊开始进行投稿是一种比较可行且成功率更高的策略。
普刊还是水刊,科研的意义只靠发表决定?
科研要精益求精,勇攀高峰,但是科研工作是循序渐进的。随着学术界愈加重视学术规范,普刊论文的发表标准也越来越严格,发表普刊并非手到擒来,科研工作者如果抱着走过场浑水摸鱼的心态,是无法发表普通期刊的。
普刊不是水刊,普刊论文的价值除了满足前文所述各类评价标准外,还在于知识传承和更替。
在现实中并不是人人都具备顶刊级别的科研创新能力。很多行政老师在自己的岗位上有独特的工作心得,或许没有达到核心期刊程度的创新,但是其基于经验开展的研究和探索仍然对本职岗位的建设有积极意义。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在去年年底公示的一项教务处科研结果,就是行政老师对岗位管理心得和学术研究的一个很好的结合。
除此之外,从国家出台的系列的文件中,我们也可以解读出政策对科研创新的鼓励。
从2018年7月,《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到2022年底,人社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都在不断地强调科研创新的重要性。
在未来的评审工作中,文件要求更加合理地设置论文和科研成果评审标准。对研究型人才,要聚焦原创成果和高质量论文,注重评价原创性贡献、学术影响力和研究能力,淡化论文数量要求。政策更加鼓励创新,所以科研更要从普通的研究开始做起,只有提升了科研能力,才能在岗位上做出更突出的贡献。
无论是“破四唯”还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都不意味着彻底抛弃文凭和论文,而是强调从“量”到“质”的转变,更加突出对科研创新的要求。拒绝“水”论文,发表更多的优质论文是未来努力的方向。这需要社会各层面转变传统风气,为高校教师,为更广大的科研工作者营造更科学合理的学术环境。
如何避免产生学术污点?
因发表论文而产生学术污点,除开论文本身的质量问题外,绝大部分都是因为把文章发在虚假期刊或者非正规期刊上。
比起核心期刊,普刊的数量多,还存在国内不熟悉的很多海外刊物。在投稿的时候,如果能提前了解刊物的基本情况就可以尽可能避免因投虚假期刊而留下学术污点。
但是海外普刊的信息往往比较难以检索,解决这个问题,中科院发布的《国际预警期刊》,就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标准,详情可点击阅读原文浏览。
主要参考文献:
人社部网站、各高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