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上世纪60年代,几位日本学者来中国登泰山,沿途的风景令人美不胜收,十八盘石壁上刻有“虫二”两字,引起他们的兴趣,却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他们向郭沫若先生请教这两个字,郭沫若解释说,这是中国古人的文字游戏,称赞风景实在太美,取意“风月无边”。
原来,繁体字的“風”字,去掉里边的一撇和外面的边儿,就剩下个“虫”字;“月”字去掉四周的边儿,就剩下个“二”字。
多么巧妙、智慧的“虫二”啊,如今俨然成了一个学问,成了一处文化。
其实,“虫二”这两个字不仅泰山上有,在洞庭湖岳阳楼的一块巨匾上也会发现相同的字,另外,我们在西湖也可以看到。
关于“虫二”的来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话说乾隆皇帝一生文治武功,却独爱江南。曾七下江南游历。有一年他来到西湖游历,当地的官员和随行的大臣们知道乾隆帝游览名胜每到一处,作书纪胜,御书刻石,便求他为西湖题词。
乾隆帝望着眼前西湖的如画美景,也想在此留下自己的墨宝。可是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已经在此为西湖留下了无数的优美诗句,乾隆帝不想流俗,他想了一下,就御笔书下了“虫二”两个字。
大臣和官员们凝视良久,也不明白乾隆皇帝的意思,百思不得其解,又不敢直接向皇帝发问,乾隆帝看着大臣们想问又不敢问的样子,觉得好笑,也有心要考考众位大臣,便下旨如谁猜出这两个字的含义必有重赏。
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最终其中一个非常聪明的近臣解出了其中的含义。
原来,乾隆皇帝和大家做了一个文字游戏,“虫二”两个字,是他把古字风月二字的边框去掉了,意喻西湖美景,风月无边。
另一种说法认为,“虫二”出自唐伯虎之手。
话说,唐伯虎有一次游览岳阳楼,被四周秀美的风光所陶醉,禁不住用笔在墙上题写了“虫二”两字。众人也是不解,经他解释后,众人才恍然大悟。
“虫二”两字背后体现的文化,是残缺字的“缺憾美”。
在其他的风景名胜中,我们都能找到一些类似的残缺字。
比如,在游览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花港观鱼”时,细心的游客会发现,这里碑上的那个“鱼”字底部的四个点,被写成了三个点。
原来,碑文上的“花港观鱼”是康熙皇帝的手迹。
在汉字里,三点为水,四点为火,繁体“鱼”的字底部为四点,鱼遇水而生,遇火必死。
康熙崇尚佛教,信奉“好生之德”,他不忍看到鱼死。于是便将碑文中“鱼”字底部的四点写成三点,以示皇恩浩荡,泽被万物之意。
又如,清末著名书院之一的海南“溪北书院”,在书院训导学生的场所,悬挂着一块由清末书法家潘存题写的“讲堂”木匾。
有意思的是,书院的“书”字缺一划,讲堂的“讲”字,缺了一横一竖两画。
这其实也是书写者独具匠心的杰作。
“书”缺一划,喻意着浩如烟海的书是永远也读不完的,或者说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而“讲”字缺两划,正好是一横一竖,寓意着古今中外的知识,纵横天下,不论如何讲是永远讲不完的,讲解时要少而精,不要面面俱到。
既然书是“读”不完的,就应该活到老,学到老;既然是“讲”不完的,就应该旁征博引世世代代讲下去,既是少而精就要掌握知识的精华。
无独有偶。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展览馆”的牌匾由郭沫若先生题写。郭老写的“国”字少了一个点。
相传,这是因为郭沫若先生因为洪秀全没有继续进军,使“天国”不完整,甚为惋惜,于是有意将“国”字少写一点。
与此巧合,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天国的“国”字都少了一点。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石达开所铸造的圣宝钱,钱文“太平天国”的“国”字,中间也是“王”字,而不是“玉”字,为的却是,“王在国中”。
我国汉字的形和意都大有学问,而且独特有趣。在旅游风景名胜中欣赏古代名家留下的趣味残缺字,探讨每一个残缺字的深刻寓意,可以增添知识,陶冶性情,这是外国文字所不能比拟的。
最后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