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有相遇就有分离,有分离就有送别。有时离别是暂时的,也有些是长期、甚至是永远的。人们送别的对象也多种多样,有时是人,有时是风景,还有时是一段感情。
古代交通不便,送别朋友是一件严肃而重要的事情。一次送别,之后可能一生都无法再相见。“生离死别”这种说法,在那时并不是夸张。正是由于重逢的困难,所以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在送别时就显得更为真切深长。
今天我们来读一首欧阳修的经典送别词《踏莎行》,这首词的上下阕最后两句,都是千古名句。
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离愁别绪的相思之苦。
上片,首先描绘了一幅明媚美好的春日行旅图,客舍门前的梅花已经凋落,溪边柳树刚刚长出柔嫩的细芽,温暖的春风吹来青草清新的香气,然而,在如此美好的仲春时节,“我”却要摇起缰绳,骑马远行。
心中离别的忧愁好比那流不断的春水,没有尽头。春天固然美好,但离别却使这些美丽的景色笼上了无可言说的悲哀。
下片,视角切换到闺中思妇,离别之痛使她肝肠寸断,双眼泪水涟涟。
“楼高莫近危阑倚”,是游子对思妇的深情体贴与温柔嘱咐。不要去高楼上望我,因为那蔓延的草地的尽头还是绵延春山,而我远在春山之外,渺不可见,何必徒惹忧愁呢。
游子与思妇都一片深情,然而,在如此美好的春天,“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在情感表现上当然没有跳出传统,最有特点的是欧阳修的表现手法,也可以看出欧阳修创造性的一个方面。
对于离愁别恨的表现,欧阳修明显从冯延巳、李煜而来。
冯延巳言愁,“河畔青芜堤上柳”,这种愁是无穷无尽的;
李煜言愁,“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种愁也是连绵不绝的;
欧阳修则说“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也是无穷不尽之愁。
两个“渐”字,将情感的时空越拉越长,越拉越紧,就像春水一样涟漪泛起,不知尽头。
上阕情景融合无间,下阕也是如此。
行人已远,凭栏莫见,而主人公思绪却没有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与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平芜”和“春山”也是作者极目能见之物,“春山外”则非目所能及,也呼应了上阕末句“离愁渐远渐无穷”,女主人公并没有因为行人的离开而愁肠有所停滞,而是连绵荡漾。
后人评这两句:“春水写愁,春山骋望,极切极婉。”
欧阳修一生创作词篇颇多,《踏莎行》是其早期的代表词作之一,也可称得上是宋词的经典之作。
他在词中分别选取游子在外、思妇在家两种场景进行描写,上阕紧扣“远”,写出了游子心中深厚绵长的离愁,下阕惟妙惟肖地刻画了思妇的情态,道出了丈夫离家的“久”。
全词上下片不仅在空间上遥相呼应,而且在情感上一脉相承,尽管其语言明白质朴,但情真意切,婉约深情,意境优美,值得我们再三遐想,久久回味。
最后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