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告诉你,宇航员在外太空的失重环境下可以徒手托举一颗人造卫星,你敢相信这是真的吗?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样的场景好像有些似曾相识,这不是好莱坞科幻大片里经常出现的桥段吗?别说是人造卫星了,有的电影剧情里为了让主角完成某项拯救全人类的任务,甚至就连宇宙中的流星陨石都可以拦住。
但是如果只看现实的人类航天科技,目前全世界能够做到独立掌握宇航员出仓作业技术的国家也不过只有中美俄三个,而且出仓时间和活动范围都有严格限制,更不必说是在复杂的宇宙原始环境中托举住一颗卫星。
然而在1984年,美国人却将这看似科幻的一幕照进现实。一位名叫戴尔·加德纳的美国宇航员真的在太空中赤手空拳抓住了一颗足有四吨重的人造卫星,并且对其出色地完成回收任务。
当时美国载人航天器上的摄影机器,也在瞬间抓拍下了这张足以载入人类宇宙航天历史的珍贵照片。只见加德纳孤单无依地漂泊在浩瀚太空中,徒手与这颗人造卫星进行斡旋。这一幕画面确实不像是现实中连着安全绳在载人航天器附近作业的宇航员,反倒真的犹如科幻电影里的场景。
那么,1984年的那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加德纳到底是被逼无奈还是信心十足?这项本领中国宇航员也能做到吗?
人工回收入轨失败卫星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一个看似稳定平和,实则暗流涌动,甚至差点面临崩溃的危险时代。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对立达到最高潮,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军备竞赛也愈演愈烈。
阿富汗、越南、古巴等地先后出现战争危机,一旦这些零星的火星引爆那颗致命的武器,那么等待整个地球的将只有毁灭。
不过客观来说,由于这一时期美苏之间的大国博弈,全世界在尖端科技和军事重工领域都得到了飞跃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为人类文明开辟全新视野航空航天事业。
在这一领域,苏联人率先取得突破,成为首个把人造航天器和载人飞船发射到大气层以外的国家,尤里·加加林更是成为了第一个造访外太空的人类。而美国人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虽然存在争议,但他们依然是国际官方承认的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把人类送到月球的国家。
总之,美苏两国在当时都掌握着世界上最尖端的航空航天技术,任何一次航天器的发射都牵动着两国政府以及军方的神经。但是在技术条件相对并不成熟的情况下,偶尔的几次发射失败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1984年3月14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射的一颗通讯卫星就发生了意外。由于种种原因,这颗人造卫星最终没能进入计划中的预定轨道,而是向地球大气层方向逐渐偏移。
对于我们地球的来说,即便这颗卫星坠入大气层,也无非只是类似微小型陨石的影响,而且很快就会在降落途中燃烧分解,对行星的生存安全不会造成什么威胁。但是对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来说,这颗通讯卫星的造价足足高达三亿美元,从他们的视角看去,空中燃烧的不是卫星,而是一把实实在在的钞票。
为了避免投入的资金被一把火烧光,NASA对此紧急商议了对策,在各方面的权衡利弊之后,他们最终决定不放弃这颗摇摇欲坠的人造通讯卫星,并且迅速一艘载人飞船派出前去拯救。接到任务后,美国航天部立刻马不停蹄地部署人员准备升空,当时的戴尔·加德纳正在美国航天部队服役,并且拥有丰富发航天任务经验。
同年十一月,加德纳与队友一起乘坐航天飞船前往外太空,目标是追赶并拦截发送失败的卫星,并想办法把它摆回原来的轨道。
想办法,想什么办法?难道要让载人飞船在宇宙里逼停卫星,然后让它自己调整入轨吗?
MMU太空喷气背包亮相要知道,这可不是在公路上拦截一辆失控的汽车那么简单。稍有不慎,不仅卫星难以挽救,就连执行任务宇航员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美国航空航天局之所以有这样的自信,他们的底气来自于由美国独立掌握的一项关键技术——MMU太空喷气背包。
就像加德纳和他的队友一样,这同样已经不是喷气背包第一次去外太空执行任务,在那颗入轨失败的通信卫星发射前一个月,美国宇航员麦坎德利斯刚刚借助MMU喷气背包技术完成了人类航天历史上第一次不系安全带的太空行走。
在执行此次任务时,麦坎德利斯还模仿当年阿姆斯特朗的语气,表示此次他在太空中迈出的一小步,也像阿姆斯特朗在月球时一样,都是人类科技文明对于宇宙探索迈出的一大步。
麦坎德利斯和加德纳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是在美国航空航天局服役的军官,专业技术娴熟,而且都有着丰富的航天经验。但是与麦坎德利斯不同的是,加德纳此次执行的任务属于临危受命,而前者则是专门针对太空喷气背包技术的测试。
更何况,加德纳要做到的不仅是不借助安全带的太空行走,还要将一颗四吨重的离轨卫星移回正轨,难度可想而知。
好在,加德纳和MMU太空喷气背包还是扛住了压力。
1984年11月16日,加德纳和队友艾伦凭借喷气背包的助力,在太空中累计工作十二个小时,终于将这颗脱轨的通信卫星移回了正确轨道。而且除了喷气背包,他们几乎全程是徒手完成工作,没有其他高科技工具的加持。
此次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样标志着MMU太空背包技术在实际操作中的成功。那么,这个能够助力人类实现太空漫步的工具,都蕴含着怎样的技术奥秘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美国航空航天局设计出的这一款太空喷气背包,严格意义上来说其实本身就算是一种太空飞行器,而且还是载人飞行器。
它的发动原理也很简单,主要动力输出都是依靠背包里的氮气。在浩瀚宇宙中,火箭和飞行器的燃料选择非常关键,这关系到它们能不能顺利发射进入预定轨道,尤其是载入航天器的安全性,燃料选择甚至可以说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相比于其他燃料,氮气拥有很多优势。比如氮气的性质更稳定、纯度更高,对于身处宇宙环境、毫无其他保护设备的航天员来说,自身最大的威胁其实就是背包里的燃料。如果是选择的燃料性质太过活跃,那么无疑于自己给自己放置了一个安全隐患。
而纯度更高则是特指氮气燃料的使用效率,就像不同规格的汽油一样,越贵的油提纯出的杂质越少,使用效率自然也就更高。在外太空,氮气在诸多燃料选择中的地位就相当于加油站里常见的98号汽油。
不仅拥有这么多优势,美国航空航天局研制出的这款太空喷气背包在使用上也非常方便。整个飞行器带有二十四的燃料喷口,分别朝向上下、左右以及前后三维空间的不同方向。宇航员在使用时,只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方向选择,喷气背包就会通过设定向反方向喷射。
但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已经有多次成功的案例,美国航空航天局还是在目前暂停了太空喷气背包的使用。
至于原因,官方给出的解释还是笼统地归咎于安全问题。在浩瀚的宇宙中,完全依赖这种露天飞行器的行为还是太过冒险,虽然目前的太空喷气背包并没有出现什么致命问题,但是一旦出现,对于正在使用的宇航员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死亡。
作为航空航天领域的新兴强国,我们国家对于航天员在外太空进行出仓作业的各项技术掌握得也已经非常娴熟,但是太空喷气背包这个项目却迟迟没有开展,可以说至今仍是空白。
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总体来说人类文明对于宇宙的探索目前还是太肤浅,想要参透更多的秘密,还需要全人类继续努力。
你觉得空间站对接的难度和手抓卫星的难度哪个高些?
压缩氮气,不是氮气燃料……
啊对对对,这么牛逼的美国宇航服,就连登月计划都得重新设计登月宇航服,鼓捣了4年了还没个成品,抄不了1969年的,抄个1984年的都不行吗
美国那么厉害,不如把清理太空垃圾的任务交给他吧配个垃圾桶就可以了
相对速度为零干什么都行,你倒立的时候就是你托起了地球!这不是形容这是事实
犀利
能量有限
NASA:中国应该给我们月壤,我们的月壤和地球土壤成分差不多,没什么研究价值!
???这种操作的意义在哪? 话说现在的太空垃圾基本上都是美苏军备竞赛时期的美苏卫星
咱俩有机械臂来抓卫星,不需要宇航员出去徒手抓
是不是傻抓得住,还用得着用手抓[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遥遥领先[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我草,这种拿钱发帖的活在哪里接的[笑着哭]???
有毛用'几颗氢弹上去全球卫星全部毁灭,无需精准打击
古筝计划不需要空气背包质量轻细不易折断的风筝!
做过小型飞船带上机器臂一切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