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如何言道?如何行道?大道之行也,遵循万物之性

人之书 2023-12-29 16:16:51

人类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人们的生存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彼此的分工协作。小到柴米油盐,大到科技创新,都需要在天下间寻求合作。

人类彼此协作、行走天下间的最简易工具,就是货币。人们只需要随身携带货币,甚至都不需要多少信任,就可以很好地生存于天下间、行走于天地间。

因此,货币便是人们在物质领域行走天下的依仗。

那么在精神领域,人们又是依靠什么行走天下的呢?

一是以本能认知行走天下;二是以“道”行走天下。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便是论述了以“道”行走天下。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这是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原文。本章主要论述了言道和行道的表现。行道,乐与饵足矣;言道,不可为、不足为,只能依靠各自领悟。

大道不可能依靠几句话就能表达清楚。大道也不是仅仅依靠语言就能展现出来的。这与“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应该是一致的。

什么是“执大象,天下往”?什么是“大象”?

古人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先不论大象是什么,很明确的一点是:大象的特点是无形。

大道的特点也是无形。古人云: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因此,大象就是指大道,就是指道。执大象,就是执大道。

“天下往”,就是往天下,就是前往天下间,就是行走于天下间。

“执大象,天下往”,就是以“道”行走天下,以道行走于天地之间,而不是以自我的本能认知行走世间。执大象,就是指秉持大道,运用大道。

什么是“往而不害,安平太”?什么是往?往,就是前往天下,就是往天下,就是天下往。

这一句紧接着前一句,就是指:人类秉持着大道,以道为标准行走于天下间,而不对天下万物有任何加害的动作,于是天下万物就能获得真正的安定、太平、平安。

什么是“乐与饵,过客止”?

天下万民熙熙攘攘,犹如过客,无不为了生活而奔忙,无不为了生存而犹如过客般颠沛流离于天下间。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天下间谁又不是为了生存而不停地奔忙,而不得“止”呢?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欢乐与食物,可以让天下人停止那种为了生存,而犹如过客般的奔忙状态。

“乐”,是指精神食粮;“饵”,是指物质食粮。它们分别代表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

物质与文化都有保障,天下间自然会“安平太”。

而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方法,就是以道行天下。

那么,什么是道呢?

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道,是一种抽象化概念,它广大无边,所含甚广,其意甚深,无法用简单的语言和文字阐述清楚。

道之一途,假如勉强用嘴巴说出来,也会让人感觉淡淡地没有什么味道,不会给人特别的感受。

道之一途,假如用眼睛去观察,它也无法清楚明白地显现出来,人又怎么看得见它呢?

道之一途,假如用耳朵去聆听它,又会怎样呢?可惜大音希声,它又不会发出凡俗的声响,人又怎么去闻听它呢?

道之一途,假如用行动去感受它,又会怎样?可惜大道无形,你又不能完全地靠近它,人又如何去体会它呢?

对于大道而言,人们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你既不知道它在哪儿,也不知道它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你还怎么去靠近它、体会它、感受它呢?

大道本身无形又无质,任何人类的词语,都不足以完整地表述它、描述它。所以,大道无法求之于外,只能求之于内。这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是一个意思。大道不可外求。

道之一途,用嘴巴说,淡乎无味;用眼睛看,恍惚不存;用耳朵听,希寂无声;用行动去体会,大而不可既。

既然大道出口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那么人们还怎么去追寻大道、合乎大道呢?

人若想得道,唯有以心合道,不向外求,而向内求;明己心、见人性便如得道。己心就是己道,心就是道。

宇宙天地万物,不过只有人与物而已,人有人性;物有物性。人性、物性,皆是道;明人性、明物性,皆是明道。

人类成道之路有二:一是明人性,也叫以心合道、明心见性;二是明物性,也叫格物致知。

道德经本章主要论述了言道和行道两个问题。一是“道”不可外求、难以外求;二是以道为标准行走天下,则天下安定、平安、太平。

大道之妙,不可言,却可行。不是不能言,而是人类的词语本身就无法言明它;以道行天下,就是遵循万物之性行走天下。这类似于“入乡随俗”。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