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边墙:沿黄河穿市区的兰州明长城,经过了那些地方?

陇史文元 2024-02-15 19:16:04

兰州河南边墙

消失在繁华中的记忆

兰州明长城,经历数百年风云,如今已逐渐凋零,成为我们心中的记忆。兰州市区,曾有一条明长城,自东向西呼啸而过……见证了一座城市的沧桑岁月。数百年的风雨,很多已经不可见了,但它却在人们的记忆更加深刻。

黄河南岸,兰州城边,有一条出西固,过城关,经榆中,抵靖远的长城附属线,名为兰州河南边墙,也叫兰州大边。

数百年前,驻守兰州的明军将士和民工们,修建这条防御线的时候,所经过地方还,多是荒滩野地。如今,河南边墙所经过的地方,多是繁华闹市区。

1.兰州大边墙,穿市区而过的长城

这条河南边墙,承载了人们的梦想,也目睹了岁月的沧桑巨变。它的起点,在兰州西固的西面,从西固新城出发,穿过铁道,沿着黄河南岸的公路,一路逆黄河而上,走不了多远,路边上就是汉代青石津遗址。再往前,则是青石关了,公路在这里紧挨着黄河而行,在山与河之间,就是青石关了。

曾在兰州黄河南岸纵横驰骋了百余里的长城,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兰州大边墙始于西固新城堡。这个新城堡,就是今天的新城镇。新城镇距此地尚有数十里,显然兰州大边并非从新城镇起步,而是从这个山河交汇之地,开始了它的生命。

兰州大边墙,西起兰州市西固区新城乡新城堡西,沿黄河南岸东行,经坡底下、西固城、陈官营、土门墩,到达小西湖东,止步于雷坛河边。然后,同兰州城相衔接,过兰州城后。从雁滩开始,继续前行。大体在今南河新村一线,然后到拱星墩,经过东岗镇,继续前行,大体沿河设防,进入金县(今榆中),续向东北延伸,经一条城(今青城),在乌金峡北端进入靖远县平滩堡。整个长度为130公里。

这条长城是大明王朝中期衰落的见证,也由此被人们视作止步不前的证据。

1449年,明军京营主力在土木堡被蒙古人击败,数十万大军,烟消云散,一批骁勇善战的将佐,兵败身死,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这实际上导致了,明军北方指挥体系的奔溃。整个明朝北部的战略形势大变,全面转入守势。

2.记忆中的兰州河南边墙

明军主力奔溃,将校凋零,留下的老弱残兵,只能紧守城池。以守待攻,先守好防地,再图谋反攻。不过,防守城池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16世纪初,蒙古骑兵占据了河套、松山,自由往来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之间,每年冬天黄河结冰的时候,都有蒙古铁骑逼近兰州黄河边,有些时候甚至扬言要夺取黄河浮桥。为防守兰州,人们不得不修建兰州大边墙。

经过四五百年风吹雨打,兰州大边墙,已经留下无多了。我在寻访过程中,经常有人,给我回忆兰州大边墙的诸多细节。二十多年前,是老人们的回忆。如今则是老人们回忆父辈们讲的回忆,对长城的痕迹越来越淡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兰州大边墙,还有留存了二三十公里,过了三十年,已留存不多。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人曾统计过,新城镇梁家湾村西铁路南侧,今存残墙20余米,残高3米——5米;西固西路北侧有残墙20余米,残高1.5米——2米;深沟桥北有残墙80余米,残高不足1米。

再过三十年,我寻访兰州大边墙遗迹时,在党玉枚老先生指点下,在西固西路发现了一段很小的残基。而在兰州拱星墩一带,尚有一点点残迹。再往前到榆中,很少看见长城,反而是烽火台还有一些。

长城的最早修筑时间为春秋时期,就甘肃地区而言最早的长城是战国时期秦国秦昭王修筑的长城。

从这以后,长城就成为守护甘肃大地的。现在兰州境内所见的长城多为秦、汉、明三代的长城。

兰州大边墙也称河南大边。人们认为,这是秦朝蒙恬所修筑的秦始皇长城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曾有记载说:“皋兰(指旧皋兰县,治所在城关区)长城在黄河南岸,秦蒙恬筑,明万历元年(1573年)补修,厚二丈,高倍之,土色坚韧,西自新城起,沿河而东,至靖远县打狼沟界止,约计二百余里。

1937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在甘肃青海等地作了实地考察,写了不少文章,其中有一篇《甘肃秦长城遗迹》一文,他认为,当时兰州的北城就是秦代的长城,后来,经过甘肃学者实地考察后得出结论,顾颉刚先生所谓的“秦长城”实际上就是明代嘉靖二十七年所筑的边墙。就是我们探访过的长城。

朱元璋推翻元朝后,其贵族退至蒙古高原,部众一部分归降明朝,另一部分游牧于长城之外。明朝为控制北方边疆,用了将近200年的时间,先后对长城进行了近20次修整。

甘肃境内的长城大部分是公元1522年后修成的。明长城在甘肃境内有两条走向,一条主线,一条复线。兰州地区的长城有主线,复线,内线三条。主线则是从兰州黄河边到武威长城,自武威黄羊镇穿古浪峡,过乌鞘岭,经永登全境,抵达河口。兰州河南边墙,则属于复线。

3,因地设防,打破人们对长城认知

兰州河南边墙,所经地带,多是长城、黄河、河谷的交汇之处。这和我们在河西走廊看到长城完全不一样。因而,它的修建方式,和我们在八达岭、河西走廊、乌鞘岭看到的修建模式完全不同。

兰州大边墙,基础是秦始皇大将蒙恬修筑的秦长城。明人修整时,也遵循了秦人修筑长城的原则,因地设防。所谓因地设防,就是在修建中,利用不同的地形,修建不同的防御设施。这些防御设施,最终融合为完整的长城防御体系。

人们在不同地段,修建了不同的防御设施。有些地段,修筑了长墙。诸如雁滩、西固等地,这里平地多,冬天黄河结冰,蒙古骑兵就能踏冰过河袭扰,修建城墙以堵截敌骑。而在地势险要的黄河峡谷区,则因险设防。兰州以东的桑园峡,地势险要,自古闻名,汉末三国时,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史料记载:“黄河至桑园子,两岸青山壁立,(高)十余仞,(河)阔二三十丈,名桑园峡;稍东,益逼仄(窄),为崎睑口峡;又东,为沈峪峡,其水半作盘涡,入者不可复出。故自桑园以下,河为两山所束者二百余里;将出山口,数作瀑布势,始泻为巨川。"这些地方,大股骑兵,无路进击,可以因河为险,不用修筑城墙就能防御攻击。

这段黄河水势汹涌,极险绝,因有河险可恃,有些地段并未筑墙,因此,这段长城是断断续续的,实际长度不足100公里。这样,修筑长城的理念,和我们过去对明人修筑长城的认知有所不同。

长城的发展和形成,实际上是这样一个概念:先有城,后有列城,再有长城。明人先是在战略要点修建城堡,然后各处城堡连起来,这就构成了长城。

在这些长城沿线修筑了相当完备的防御设施。今天兰州市内有个叫拱星墩地名,就是因为当时有个空心的墩台,最初人们将那里称之为空心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为拱星墩。而在桑园峡响水子一带,则修建烽火台。西固扎马台烽火台,就是长城沿线的重要烽燧。

  我们跋山涉水,四处寻访,终于找到兰州河南边墙的蛛丝马迹。通过多日的探访,尽管我们走过异常艰辛的道路,只要能将这点老兰州人的记忆,留在人们的视野中,也算是没有白费心血。  

兰州又名"金城",汉代时中央政府在此设立金城郡,与酒泉、武威等地,为西部重镇,关于"金城"来源有两种说法:其一,《汉书.地理志》云:"初筑城得金,故曰金城。"其二,来自于"金城池汤"的典故,比喻其坚固得名。

  隋朝时,因城南有皋兰山而更名为兰州。此后几经变故,至清朝设立兰州府。辛亥革命后,兰州从此成为了甘肃省的省会。

  兰州是一个融合了多种文化的城市,黄河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丝路文化、伊斯兰文化等等,这些文化在兰州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为兰州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位于中国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兰州,整体是一个两山环抱,一河穿城而过的地理特点,红古,西固,安宁,七里河,城关、榆中等区县,一次洒落在黄河两岸。兰州市现辖3县5区,总面积1.3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31.6平方公里,有汉、回藏、蒙、维等36个民族,总人口300多万。

  在许多外地游客眼中,兰州是一个寻古访胜的好去处,最令人瞩目的地方就是黄河风情线,在这里可以领略黄河文化,漫步在这条国内最长的沿黄河游览道上,中华龙园、白塔山、黄河第一桥、黄河皮筏等诸多景点依次展开。如果时间充裕一点,还可以到拉卜楞寺、炳灵寺、刘家峡水库、兴隆山、鲁土司衙门等周边景点去畅游一次。兰州市内有100多家大大小小的旅行社,大部分都开通了兰州一日线路,游客花费不多就能参观甘肃省博物馆、白塔山、五泉山、天下黄河第一桥以及黄河风情线上的诸多小景。

  兰州四周群山环绕,既有祁连山延伸部分,也有黄土高原的丘陵,属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接地带的,也是中原内地连接西域的交通要道。因而兰州既是"道路车声百货稠"的都市,也是人杰地灵之地。

  外地来兰州的游客,除了领略兰州自然、人文风光之外还可以品味独具西北地域风情的小吃、工艺品。兰州牛肉面、手抓羊肉、中华百合宴、敦煌风情宴等的名吃位这个古城增添了迷人的色彩。独特的兰州鼓子、金城葫芦王的微雕葫芦、洮砚、黄河奇石,又成为展现兰州文化底蕴的最好东西。夏秋之际来兰州的时候,你还能领略"瓜果城"的美味。这里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所产瓜果含糖量高,果大汁多,品种丰富。

0 阅读:7

陇史文元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